金天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華裔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并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正在進入并改變主流的加拿大華裔文學也不例外。在其三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加拿大華裔文學的社會地位、作品主題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不同角度折射出加拿大的移民文化。
關鍵詞:加拿大文學;華裔文學;移民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02
歷史上加拿大文學的影響力雖不及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但加拿大文學憑借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屹立在世界文學之林。作為一個倡導多元文化的國家,多種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化的共存造就了加拿大文學的獨特性。本文從社會地位、作品主題和折射出的移民文化的變遷針對加拿大少數族裔中的華裔文學進行分析。
一、加拿大華裔文學的社會地位
加拿大華裔文學又稱為加拿大華文文學,華裔移民在加拿大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然而華裔加拿大文學的發(fā)展史卻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其經歷了早期的壓抑與掙扎、中期的開拓和發(fā)展以及后期的成熟和繁榮。墻書是加拿大華裔文學的最早期的作品。這些早期移民,大都沒有接受過教育,成為了社會的邊緣人。加拿大華裔文學的中期是一個開拓和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華人開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且“聲音”越來越響亮。原因在于加拿大政府實施多元文化政策,停止種族歧視政策。另外,1970年加拿大與新中國建交,長期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終于被打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華人打破沉默,代表集體的呼聲,給加拿大的文學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力。這一時期為后來加拿大華裔文學開始進入主流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20世紀90年代,華裔加拿大文學開始步入成熟時期。這一時期,加拿大華人用多種題材的作品,以中、英、法不同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經歷,勾勒著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環(huán)境中的思考。四川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的朱徽通過六個方面的分析和論述后認為,當代華裔英語文學已經逐步融入并改變加拿大文學的主流,在加拿大社會、文化和教育中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F任教于加拿大約克大學的馬佳博士認為:“雖然加華作家英文小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帶19世紀末水仙花姐妹的開山之作,但勢單力薄,不成氣候。l979年《難舍的稻米》為華裔作家的英文創(chuàng)作的第一次集體亮相,接著,華裔作家的英文短篇小說和詩歌選《多嘴鳥》,以更大規(guī)模的群體方式出現在加拿大英語文學界。1999年華裔詩人作品集《云吞》和2003年華裔作家英文短篇小說集《打鑼》,更令人耳目一新,蔚為大觀”。不論是從規(guī)模還是成就上看,加拿大華裔文學在加拿大少數族裔文學中的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并已經進入主流社會。在眾多少數族裔文學中,加拿大華裔文學的成果最為豐富,占據著重要的社會地位,發(fā)揮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作用。
二、加拿大華裔文學的主題變遷
加拿大華裔文學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占據著不同的社會地位,發(fā)揮著不同的社會作用,其文學作品主題也是不斷發(fā)展和變遷。早期加拿大華裔文學的主題是華人移民的艱辛歷程,主要反映華裔群體生活的掙扎。這其實是與早期進入加拿大華人的動機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懷揣著“淘金夢”,想要改善物質生活,但現實中卻面對著政府的苛捐雜稅、不平等待遇和自身的身份危機。他們大多數游離在唐人街,雖然身處城市的中心地帶,但其社會存在卻一直邊緣化。因此,早期華裔移民的生活在精神上無所歸依,語言上時時限制,文化上處處隔閡,處于一種“雜糅”狀態(tài)。作為早期加拿大華裔文學形式,墻書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壓制和種族歧視,勾勒了早期華裔移民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雙重折磨的憂憤之情。
打破沉默的中期,加拿大華裔文學作品中主要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民族身份。其主題主要是反對種族歧視,頌揚移民為了爭取平等的生存權利,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移民社會中存在的融入問題。1979年亞裔加拿大作家工作坊推出了一部英文作品集 ——《不可剝奪的稻米:加拿大華裔及日裔文集》(Inalienable Rice: A Chinese and Japanese Canadian Anthology),這也是華裔加拿大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家工作坊用“稻米” ——亞洲人不可或缺的、日常所需的糧食作為一種象征性符號,代表著亞洲移民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他們不再沉默,站起來強烈反對種族歧視。
到了當代的成熟和繁榮時期,加拿大華裔文學開始逐步步入并改變主流社會。其作品的形式、體裁和題材都色彩紛呈。早期的文學作品主要著眼于改善物質生活的愿望和現實的落差。隨著物質層面需求的滿足,文化問題隨之而來。因此當代的文學作品主要表現出作家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環(huán)境中對自我身份認同這一主題的思考。正如李暉所說,當代加拿大華人作家“既思量東方文化的傳統(tǒng),也不忘忖度西方文化傳統(tǒng);既關注華裔的生存與抗爭,也關心在種族、文化的宏大敘事之中個人的欲望和追求”。
馬佳博士通過對不同時期代表著作的深入分析,形象地將加拿大華裔文學不同時期的主題分別歸結為:“離散、漂流和聚合”;“尋根訪祖到身份認同”;“背向叛逆VS.孤單迷?!保弧百N著先鋒性標簽的精神突圍”。加華作家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了由“離散到聚攏”,從“解扣到織錦”的主題演變過程。
三、加拿大華裔文學折射出的華人移民文化
三個不同時期加拿大華裔文學作品為研究加拿大華裔移民是提供了生動詳實的史料,三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折射出加拿大作為多元文化國家的移民文化。正如上文所言,當移民最原始的改善物質生活這一愿望實現后,文化問題隨之而來。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很多移民在短時間內很難融入當地人的圈子,換而言之,多數人生活在一種相對孤獨、獨立的環(huán)境中。這種“孤獨”的環(huán)境使得移民開始對異質文化進行思考,同時對自身固有的文化也進行反思,直接影響他們對事物的重新認識,體驗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
早期的加拿大文學界,被邊緣化的華裔移民表現出群體的沉默。除了教育程度和不入主流社會的文化氣候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華裔不愿意提及,甚至寧愿忘掉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他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茍延殘喘,沒有任何國民甚至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利,受到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于是尋找生存的意義成為了當時移民文化的核心。
20世紀70年代,打破了沉默之后華裔作家們開始在加拿大文學界嶄露頭角。李云川分析這一時期的移民認為,當所屬的社會文化與個人失去聯系,就會引發(fā)沖突和焦慮,表現為對自我身份的懷疑和文化觀念的混亂,因此需要文化身份的確認和重塑。這一時期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著作有:Garry Engkent的《媽媽為什么不會說英語》(Why My Mother cant Speak English)和Anna Jew的《唐人街上人人高聲說話》(Everyone Talked Loudly in Chinatown)。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截然相反。一個拒絕說英語,因為害怕丟了“中國魂”,而另一個則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極力排斥本族文化??梢姡@一時期的華裔移民在民族的自尊和自卑之間、西方文化的“咄咄逼人”和東方文化的“壓抑順從”之間尋求身份的認同。
當代華裔文學以講述華人故事,尤其是移民家族史為主。作品的根源在于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道德觀念。扎根于中華文明,以加拿大社會歷史為背景,著眼于講述華人移民的人生經歷和感情世界。朱徽認為,當代移民文化的特點,同樣也是幾代加拿大華人的強烈愿望,即“不甘被同化,不甘在‘歐美中心論的強勢面前喪失自己的身份和傳統(tǒng)”。
綜上所述,加拿大華裔文學在不同的時期處于不同的社會地位,而其社會地位的改變也直接影響著文學作品中主題的變換,同時又同步折射出華人移民文化的變遷歷程。
參考文獻
[1]李暉.筆尖在楓葉國舞蹈—華裔加拿大文學的起源及發(fā)展[J].華文文學,2014,(3)
[2]耿力平.充滿生命力的新興文學—評《加拿大英語文學史》[J].外國文學,2010,(11).
[3]綦亮.加拿大少數族裔英語文學研究在中國:1980~2010[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
[4]李云川.從加拿大華文文學看華裔移民文化 [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