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芬
摘 要:高考作文作為高考語文試卷必有的一個題目,歷來備受教師關(guān)注,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來看,學生的作文沒有創(chuàng)新,在用典引據(jù)方面尤為突出,這就直接造成學生高考作文分數(shù)偏低。因此,有必要就高考議論文寫作中如何做到用例新穎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高中;議論文;用例;新穎
寫議論文必須運用典型、新穎、充足的事實材料為依據(jù),才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那么怎樣的材料才算新穎呢?
一、不能以事件發(fā)生年代的先后為標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哪一個朝代的名家名作不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并加以創(chuàng)新而自成―家的呢?古今名人寫作或直接或間接引用古例的不勝枚舉,例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币昧怂螘r宗愨的“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毛澤東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借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這些用典顯示詩人博古通今,博聞強識,引用到作品中既能豐富詩歌的內(nèi)涵又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不但不給人陳舊之感,相反給讀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作為指導考生的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在作品中適當運用古人的實例。不能以古代的或現(xiàn)代的來作為評判作文“新舊”的標準,而應看其怎樣運用事例,運用時在符合話題、緊扣中心論點的前提條件下是否融進了個人的思考,是否煥發(fā)出了個性的光彩。
二、不能以使用同一事例者的多少為標準
以使用同一事例者的多少為標準,很容易模糊了運用的“優(yōu)”與“劣”之間的界限。分析學生選例之所以“撞車”的原因:一是學生的信息來源基本相同,學生不管是教材、課外書還是網(wǎng)絡電視等媒體,他們接受的信息大多是一致的;二是教師傳遞出的信息、為學生提供的素材也是一致的。而教師又不可能一一規(guī)定學生不能使用相同的事例,學生又沒有“他心通”特異功能,這樣,在作文中就不可避免出現(xiàn)許多“撞車”現(xiàn)象。
作為閱卷者,如果只要見到運用相同事例就產(chǎn)生“審美疲勞”,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就隨意以“不新穎”為由評判,就太草率了。況且,最先受閱的作文覺得新鮮,分數(shù)自然打得高,而越往后的作文卻因與前面的作文用例雷同,分數(shù)自然被降低一個檔次,這又怎能體現(xiàn)評卷的公正呢?
當然,我們應當鼓勵學生運用與眾不同的事例,但在無法控制大多數(shù)學生用例雷同的情況下,應把關(guān)注的目光放在運用同一事例是否優(yōu)的問題上。如是否能夠根據(jù)話題剪取恰當?shù)膬?nèi)容,敘議的比例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恰當?shù)剡\用各種修辭手法提高文采,析理是否透徹等。若運用得好,不管是古今中外的,還是與別人用例雷同的,都應視為具有“新穎性”。
三、不能以例中人物的“死活”為標準
學生用例是否“新穎”更不能以例中人物的“死活”為標準,這更是無道理可言。若運用死去的人為例,就會使整篇文章顯得死氣沉沉,運用活人為例就顯得生動活潑,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古今名家作品引用死去的人為例的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只要活學活用,以“死人”為例也未嘗不可。
四、用例新穎的方法
(1)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古人云,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要有足夠的語文積累,這樣才能下筆成文。我們應鼓勵學生在平時勤于積累古代名人事例,多記古詩詞,在寫作中大膽地、恰當?shù)剡\用。教師應多指導舊瓶裝新酒、化腐朽為神奇的各種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獨抒性靈,如此就能使自己的文章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富有靈動的色彩,富有新鮮的氣息。否則,若只是一味地堆砌,或人云亦云,或生拉硬扯,這確實是不可取的。
(2)養(yǎng)成多角度分析事例的良好習慣?!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贝蠖鄶?shù)的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因此,經(jīng)常多角度思考,碰到不同的話題作文時,就能夠選取符合主題的角度,努力引到“行文目的”上來,從而使事例真正有用武之地,真正發(fā)揮出不同的價值。書寫自己獨特的看法,就會讓人耳目一新。
(3)養(yǎng)成經(jīng)??v橫聯(lián)系和聯(lián)想的良好習慣。每一個事例本身,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死”的,即是固定的,但若能讓學生經(jīng)常運用類比聯(lián)想把這些事例和當今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把歷史和現(xiàn)實很好地融合起來,并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形成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對材料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學生手中的材料就會活起來, 豐富起來,鮮明起來,新穎起來。
(4)增強學生的文采意識。文采即語言生動形象。這就要經(jīng)常訓練學生熟練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能力。例如,比喻、排比、設問、引用等。最好學會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或?qū)W會運用整散結(jié)合的句式。讓學生學會把手中的材料運用不同的修辭和句式進行排列組合,就會產(chǎn)生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總之,教師不必因?qū)W生在作文中運用常見的材料而憂慮,要鼓勵他們恰當?shù)剡\用,引導他們靈活運用,喜新不厭舊,古今中外結(jié)合,旁征博引。積累——精思——巧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學生的平常材料煥發(fā)出個性的光彩,散發(fā)出新穎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張華.議論文寫作宜采用模式教學[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1999(4).
[2]聞冠軍,李美清.淺談議論文中的敘和議[J].語文月刊,2010(3).
(西藏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