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威
(太原市杏花嶺區(qū)中心醫(yī)院,山西太原 030009)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從而引起血管管腔狹窄或者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心臟病,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1]。統(tǒng)計顯示,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引發(fā)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心理因素等可控因素及性別、年齡、遺傳病史等固定因素,另外感染因素如肺炎衣原體、巨細胞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也與冠心病的發(fā)病相關。常規(guī)心電圖ST-T改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一項重要依據,其具有簡捷、方便、無創(chuàng)及經濟等多方面優(yōu)點,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但是由于常規(guī)心電圖的假陽性率較高且臨床上引發(fā)STT改變的疾病很多,依據常規(guī)心電圖ST-T改變診斷冠心病受到許多臨床醫(yī)師的質疑。隨著冠狀動脈造影(CAG)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冠心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本文對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杏花嶺區(qū)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52例常規(guī)心電圖ST-T改變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分析,目的在于評價常規(guī)心電圖ST-T改變對診斷冠心病的臨床價值。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152例擬診為冠心病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全部患者常規(guī)心電圖均具有ST-T改變并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全部患者均除外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可引起ST-T改變的疾病,并除外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6.1±8.7)歲,其中男性89例,合并有高血壓者49例,女性63例,合并有高血壓者35例。
1.2.1 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 患者入院當日、次日、第三日連續(xù)3 d靜息狀態(tài)下平臥位行常規(guī)12導聯心電圖檢查。心電圖ST-T改變陽性的診斷標準為:肢體導聯ST段抬高≥0.1 mV或者胸導聯V1~V3各導聯ST段抬高≥0.3 mV或者V4~V5導聯ST段抬高≥0.1 mV;各導聯ST段下移≥0.05 mV;常規(guī)心電圖各導聯T波振幅均小于R波振幅的1/10[2]。
1.2.2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本研究應用Judkins法對全部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一般從4個體位對患者左冠進行多角度照射,2個體位對右冠進行照射。觀察對象主要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與右冠狀動脈,其陽性評價標準為至少有一處冠脈管腔直徑狹窄≥50%[3]。診斷標準:冠脈管腔直徑狹窄≥50%為陽性;狹窄50%~74%為輕度狹窄;管腔直徑狹窄≥75%為顯著狹窄。累及兩條分支為雙支病變,狹窄累及3支或3支以上稱為多支病變。
對全部數據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2例ST-T改變患者均行連續(xù)3 d靜息心電圖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依據體表常規(guī)心電圖有無動態(tài)變化分為兩組。具有ST-T動態(tài)變化組(A組)的患者72例,其中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冠心病者49例,確診率為68.06%。無 ST-T動態(tài)改變組患者(B組)80例,其中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冠心病患者27例,確診率為33.75%。兩組比較,ST-T段動態(tài)變化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ST-T動態(tài)變化對冠心病診斷價值
全部76例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中,冠心病單支病變的患者32例,其中22例出現心電圖ST-T動態(tài)改變。冠心病多支病變患者44例,其中27例出現常規(guī)心電圖ST-T動態(tài)改變。兩者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心電圖ST-T改變與冠心病病變支數比較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及社會壓力的增加,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有資料顯示,冠心病已經成為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病率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2020年冠心病將可能成為全世界發(fā)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臨床上主要依據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心前區(qū)的疼痛及心電圖的ST-T改變對冠心病進行診斷,心電圖由于其簡捷、經濟、無創(chuàng)且具有較強的重復性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診斷。當冠心病患者因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時,心電圖上可表現為ST-T的改變,可以為臨床醫(yī)生帶來重要參考價值,但是由于心電圖ST-T改變不是心肌缺血的特異性改變,本研究對于心電圖ST-T改變對于冠心病的臨床診斷價值進行探討。
心電圖是記錄心肌電活動的一種方式,ST段是指QRS波群終末到T波起始之間,其記錄的是心室肌去極化完成到復極開始的一段心室肌的電活動。當心臟某部位發(fā)生缺血甚至壞死時,心室在除極完成后仍然會存在電位差,在心電圖表現上就會使ST段出現變化。臨床上可以引起ST改變的因素很多,如飽餐、疼痛、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等諸多生理因素,還有心包炎、心肌病、高血壓、傳導阻滯、瓣膜性心臟病等多種心臟疾病。另一方面由于人體冠狀動脈具有很強的儲備能力,人體在劇烈活動時,冠狀動脈供血量可達到平時的10倍,而不發(fā)生心肌缺血。因此在依據體表常規(guī)心電圖對冠心病進行診斷時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5]。
冠狀動脈造影是利用X線成像技術對心臟及其血管進行觀察的一項技術,屬于心導管插入術,心臟導管插入手術可以用于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冠脈造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技術,因其直觀和準確性已經成為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6]。本研究152例 ST-T改變患者中,ST-T出現動態(tài)變化時冠心病確診率達到68.06%,無ST-T動態(tài)變化的患者,確診率為33.75%,ST-T段動態(tài)變化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T-T有動態(tài)變化時對于診斷冠心病臨床價值較大。在確診的76例冠心病患者中,單支病變ST-T動態(tài)改變的發(fā)生率為68.75%,多支病變ST-T動態(tài)改變的發(fā)生率為61.36%,兩者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心電圖有ST-T改變的患者,應該謹慎對待,正確認識ST-T改變的本質,明確病因,同時要注意對心電圖ST-T是否存在動態(tài)變化認真觀測。對于有條件行冠脈造影檢查的醫(yī)院,及時行冠脈造影檢查,盡早明確診斷,便于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 黃 菀,黃大顯,王思讓,等.臨床心電圖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3] Cassar A,Holmes JD,Rihal CS,et al.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C].Mayo Clinic Pro,2009,84(12):1130-1146.
[4] 林繼華,姚 靜.常規(guī)靜息心電圖ST-T改變在老年冠心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8):138-140.
[5] 張愛君,邱清華.常規(guī)靜息心電圖慢性ST-T改變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33):20.
[6] 矯淑桂.156例冠狀動脈造影與臨床表現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