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腐植酸類肥料標準化工作中基本概念及專業(yè)術語的幾個問題再探討
我國腐植酸類肥料標準化工作中的基本概念及專業(yè)術語,是制修訂標準的基礎依據(jù),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影響標準制修訂工作的正常開展,在此再次展開探討。
18世紀阿沙爾將泥炭的堿提出液稱為腐植酸,此時人類還沒有發(fā)現(xiàn)黃腐酸。19世紀貝捷利亞從阿沙爾稱之為腐植酸中發(fā)現(xiàn)既溶于堿液又溶于酸和水的黃腐酸。也就是說將黃腐酸作為腐植酸的組分是18~19世紀人類沒發(fā)現(xiàn)黃腐酸或發(fā)現(xiàn)黃腐酸初期時的概念。到1919年奧登將腐植酸和黃腐酸并列分類為兩種有機酸以后,已被國際上絕大數(shù)國家科學家認可。因此,國際土壤學會、國際腐殖質學會也都定義腐殖質中含有腐植酸(胡敏酸)、黃腐酸(富里酸)和腐黑物(胡敏素)三個組分,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土壤卷也是這樣定義的。經典煤化學中也將堿溶酸沉淀部分稱為“真腐植酸”。根據(jù)黃腐酸在分子量、溶解性、抗絮凝性、生物活性及結構特征等方面與腐植酸的顯著差異,農業(yè)生產中有腐植酸肥料和黃腐酸肥料等,倡導腐植酸與黃腐酸并列分類利于規(guī)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腐植酸標準中,風化煤、褐煤和泥炭腐植酸碳系數(shù)分別采用0.64、0.58、0.51。我們分析了部分風化煤、褐煤及泥炭樣品的碳系數(shù),發(fā)現(xiàn)與平均碳系數(shù)偏差較大,超過誤差允許范圍,因此提出采用腐植酸碳含量表述分析結果,有利于提高分析結果精度和準確性,有利于不同樣品之間評價的公平性。如要用腐植酸和黃腐酸含量表述分析結果,應制訂腐植酸碳系數(shù)和黃腐酸碳系數(shù)測定方法標準。根據(jù)驗證試驗結果,我們認為,再花費巨大精力重新組織測定煤炭腐植酸的平均碳系數(shù)似無必要。從ISO5073標準中看,測碳系數(shù)采用重量法測定的腐植酸中不包括黃腐酸,與堅持腐植酸中要包括黃腐酸相矛盾。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解決腐植酸概念多元化問題,二是應申請立項制訂國家碳系數(shù)測定方法標準。
關于腐植酸與黃腐酸的分離,不考慮樣品酸堿性條件,我國過去一些檢測方法有的采用加固定量酸進行分離,有的雖然采取控制pH條件進行酸化分離,但控制分離pH條件為pH=1~3,包括ISO5073國際標準測碳系數(shù)時也是pH=1~3。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化驗室及新疆雙龍腐植酸有限公司化驗室經大量樣品的分析結果表明,風化煤和褐煤腐植酸與黃腐酸分離的適宜pH條件是pH=1~2。pH=3時,因一部分腐植酸鹽呈膠溶狀態(tài),腐植酸不能全沉淀而使腐植酸含量明顯降低。因此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決定取pH條件的平均值pH=1.5為腐植酸與黃腐酸的分離條件,使腐植酸的檢測結果重現(xiàn)性較好,檢測誤差降低,檢測精度提高。經查資料核證,美國分離礦物源腐植酸與黃腐酸的條件也是pH=1~2,日本是pH=1~1.5,國際土壤學會和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土壤卷中提出的分離腐植酸與黃腐酸的適宜條件也是pH=1.5,表明這一分離條件具有國際通用性。
風化煤和褐煤屬于“煤炭腐植酸”這個名稱沒有人改動,因為這是反映客觀實際的名稱。腐植酸肥料工作組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研究腐植酸原料產品分類時,考慮到腐植酸原料還有不屬于煤炭的泥炭以及油母頁巖(國外從中生產腐植酸),經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土壤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tài)研究所張旭東研究員提出“礦物源腐植酸”的概念。為了避免與無機礦物混淆,我提議用“有機礦物源腐植酸”表示,簡稱“礦物源腐植酸”,這一命名把泥炭和油母頁巖兩類腐植酸原料擴充進來,要比原來的“煤炭腐植酸”把泥炭納入其中更具有嚴密性和科學性。這一命名雖經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及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兩級專家成員審定通過,但目前在行業(yè)里還存有爭議。希望盡快達成統(tǒng)一意見,規(guī)范術語,朝著有利于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前進。
腐植酸加工原料產品和腐植酸肥料產品,種類多,其性質也千差萬別,分類命名就是一項很嚴肅的基礎工作,不同類型的產品在應用上及質量檢測評價方法上應有明顯區(qū)別,分類命名應為此奠定基礎。我考慮礦物源腐植酸原料也是生物原料,為與礦物源腐植酸原料相區(qū)別,在生物質前面加上了“非礦物源”幾個字,稱為“非礦物源生物質腐植酸”,簡稱“生物質腐植酸”,純生物發(fā)酵工藝生產的稱為“生物腐植酸”,以化學工藝或生物發(fā)酵與化學工藝相結合生產的稱為“生化腐植酸”,所以分為兩類,兩種工藝生產的腐植酸在溶解性及生物活性方面存在明顯差別。生物質腐植酸的命名和分類,雖然經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討論過,因沒制訂生物質腐植酸有關標準,尚未經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通過,有不同意見可提出進行研究。
國家標準化工作導則中明確規(guī)定術語定義要“沒有歧義”,內容要“具有統(tǒng)一性”和“唯一性”的原則要求,腐植酸只溶于稀堿液,不溶于酸和水。在有些檢測項目中提出的術語名稱“水溶性腐植酸”,實則是“水溶性腐植酸鹽”,是可溶于水的腐植酸一價鹽,如腐植酸鈉、腐植酸鉀、腐植酸銨等。黃腐酸具有水溶性,稱為“水溶性黃腐酸”應是名副其實,就像能溶于水的肥料才可稱為水溶性肥料一樣。因此,腐植酸不溶于水,則不應稱為“水溶性腐植酸”,避免與腐植酸的特性相矛盾,引起概念混亂。
市場上腐植酸原料產品和肥料產品名稱混亂、不規(guī)范,影響消費者正常選購和應用。比如,腐植酸原料產品,將風化煤粉,褐煤粉直接稱為腐植酸;將分離出去不溶物的與沒除去不溶物都稱為腐植酸鈉(鉀);腐植酸肥料產品,沒有分類區(qū)別,都稱為腐植酸肥料;將本來是黃腐酸銨稱為腐植酸銨等等。又如,我國目前在標準制訂工作中,存在一種肥料產品標準,采用一類產品的總名稱確定標準名稱,如一種磷肥包衣緩釋肥,就用緩釋肥標準作為標準名稱,一種水溶性肥就用水溶性肥作為標準名稱,其他緩釋肥和水溶性肥標準名稱怎么定?如有的單位研制的加尿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的緩釋肥,就只好另起一個名字,稱為“穩(wěn)定性肥料”標準。這個名稱顯然不具有嚴密性和科學性。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與沒有分類標準或沒有分類名稱術語標準有關。
綜上所述,是我個人在這幾年負責腐植酸肥料標準制訂工作中的一些粗淺認識,如有不妥或不當之處,歡迎批評和指正。
(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腐植酸肥料工作組鄒德乙 供稿)
[編者按]一直以來,有關腐植酸的概念、碳系數(shù)的含義及其測定方法、黃腐酸的界定及分析方法、命名和術語的規(guī)范化以及分類標準等問題討論未決,在此刊登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組長鄒德乙教授的觀點,希望全行業(yè)有識之士參與討論,以便科學地制修訂腐植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