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嫻
(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東梅州 514015)
“指導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例研究
李裕嫻
(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東梅州 514015)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指導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為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并為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等素養(yǎng)提供途徑,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結合我院公共英語教學的實際,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一段時期學生對自主學習方面的狀況,為提高公共英語教學質量,筆者提出今后實施“指導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師生應加以改進的看法及意見。
指導-自主學習;問卷調查;大學英語
自主學習是當今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根據(jù)教育司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弊灾鲗W習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他們在校的學習成績,而且是他們在學習化社會進行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作為社會一員,學生個體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關乎個人的生存、民族的發(fā)展和國家的興旺。
學習者具有自主性是終身學習實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外語教育界對自主性也進行了大量的探討。Gremmo ( 1995 )指出,在過去的25年中,越來越多的有關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文獻關注學習者的自主性( learner autonomy ) 。外語教學界對這些術語的廣泛接受使Little (1991)把“自主性”描繪成20世紀90年代的口號(buzz-word )。Wenden ( 1991)也指出,“幾乎沒有一位教師不認同幫助學習者成為更加自主的學習者的重要性。”
盡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就我國目前教與學的狀況而言,現(xiàn)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外語自主學習者。在學習方式方面,學生依賴教師、被動接受、機械操練、死記硬背,被動的學習方式無法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 盡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國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但是,在我國的外語教學領域,有許多有關自主學習的問題尚待探討和解決。如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學習者的自主性?什么是外語自主學習者?如何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如何在外語自主學習中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獲得外語基礎知識和形成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本論文擬結合我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圍繞上述有關英語語自主學習的相關問題,主要探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與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即我們試圖從探討教師指導和自主學習的諸多問題的角度,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指導——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的。建構主義是在研究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 197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核心內容是:知識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主動建構,知識不可能通過他人的傳遞就直接被主體所內化。因此學習不是學生對教師所灌輸?shù)闹R簡單、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根據(jù)個人先前知識經(jīng)驗,借助他人的幫助,對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獲取信息,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的能動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觀認為, 教材所提供的內容不只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意義上的建構對象,要留給學生選擇和擴展的空間。多媒體不再是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的輔助手段,而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認知工具。同時,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應擺脫被動接受的角色地位,成為知識意義的積極建構者;教師不僅能將知識組織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而且還應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將當前所學的知識與已有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通過整合、重組新舊知識來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1.調查對象:廣東梅州嘉應學院文、理科(本科)學生
2.調查時間: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
3.調查方法:本研究從廣東梅州嘉應學院(嘉應學院本科非英語專業(yè)實行大一3+1模式,其中3節(jié)由中國教師授課,1節(jié)由外國教師授課;大二實行2+2模式,其中2節(jié)由教師授課,2節(jié)在語言實驗室“新理念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下自主學習,每生一臺電腦)2900名09級本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抽取312個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文科和理科學生。根據(jù)“標準誤與樣本的大小成反比的原理,當有代表性的取樣數(shù)量超過200以上,標準誤會顯著降低,超過500以上降低不再明顯”(何高大,鐘志英2007: 11)。因此,312個樣本能夠代表總數(shù)為2900名學生的總體。
4.問卷設計。學生問卷共設計了五大題,二十九小題,其中單選22題,多選5題,開放性問答題2題。內容涉及學生基本情況,基本網(wǎng)絡技能,使用“新理念”的具體情況,認識態(tài)度和對使用效果的評價,及存在的困難問題等方面。
5.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利用Excel統(tǒng)計軟件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為了更清晰地看出比例,文中的分析采用百分比進行分析。
1)教師使用網(wǎng)絡情況
教師留言頻率,經(jīng)常留言的教師為12%,偶爾留言的教師有88%,從不留言的教師為0。教師留言總體情況不如人意。教師上傳資料情況,經(jīng)常上傳資料的教師為45%,偶爾上傳資料的教師有65%。教師網(wǎng)絡解惑的情況,經(jīng)常回答學生疑惑的教師為0,偶爾回答的教師有34%,從不回答的教師有66%。不回答疑問的教師比回答疑問的教師多。
2)被調查學生自行安排網(wǎng)絡學習進程情況
能相應地安排自主學習進度(包括比課堂進度快,比課堂進度慢和與課堂進度同步三種)的學生有72%,而沒有安排自己自主學習進度的學生有21%,還有7%的學生沒做回答。
3)被調查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使用情況
a.認知策略:學生使用網(wǎng)絡語音錄制和跟網(wǎng)絡課程朗讀的數(shù)據(jù)顯示,15%的學生使用網(wǎng)絡語音錄制學習英語,85%的學生沒有使用網(wǎng)絡語音錄制學習英語;63%的學生會跟著網(wǎng)上讀音朗讀課文,37%的學生不會。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能使用默念、復述認知加工策略,但是對于網(wǎng)絡錄音使用的較少。
b.元認知策略: 47%的學生能及時通過網(wǎng)絡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53%的學生則不會進行檢測學習情況的操作。亦即一半左右的學生會使用元認知策略,一半學生不會使用元認知策略。
c.資源管理策略:85%的學生會對自己的自主學習制定時間計劃安排, 15%的學生不會;63%的學生會使用網(wǎng)絡提高自己英語薄弱項,37%的學生不會;64%的學生會利用網(wǎng)絡尋求他人對自己學習的支持,36%的學生不會。
4)被調查學生對“指導-自主學習”的認識和對教師指導時間的認識
96%的學生贊同自由安排學習時間,98%的學生贊同學習資源豐富,74%的學生贊同。大部分學生對“指導-自主學習”認識是肯定的,對網(wǎng)絡輔助英語自主學習持基本贊同和完全贊同的學生遠比不贊同的學生多。在學生看來,6%學生認為教師輔導時間過多,45%學生認為教師輔導時間合適,45%學生認為教師輔導時間不夠,還有4%學生對教師輔導時間提出了其它看法。
5)被調查學生認為“指導-自主學習”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方面的認識
學生認為“指導-自主學習”對英語學習提高的顯著性依次有:聽力、閱讀、背景知識、詞匯量、翻譯、口語、寫作和其它方面等。表明最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讀能力。
(1)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應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指導是聯(lián)結自主學習和內部動機的紐帶主觀努力是取得成功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是幫助者,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授人以漁”, 而非“授人以魚”。學生要由過去接受知識的被動者轉變成建構知識的主動者,這里的自主學習決不是自學,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身條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速度會放慢,尤其當任務難度超出學習者獨立解決能力的范圍時,他們這種自主學習的內部動機也會降低。之所以要在主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 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 這是因為,首先,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學生是由于沒有及時確定近期和遠期目標,而導致學生喪失學習外語的動力。其次,大學學習學生可自由支配時間較多,僅靠課堂外語教學遠遠達不到學業(yè)要求, 許多聽、說、讀、寫的任務是靠學生自覺和長期堅持來完成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高校外語教學的根本和重要問題。語言學習中認知活動的范圍被區(qū)分和歸納為兩大類: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就是對所學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或將某一具體技巧應用于學習任務中, 通過考慮如何儲存和檢索信息以解決問題。元認知策略涉及到對學習過程予以思考,包括籌劃、監(jiān)控和評價。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由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和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兩部分組成。通過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學習策略技巧,如聽的技巧、交際策略、閱讀策略、翻譯技巧和解題技巧。通過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管理自主學習,把具體的學習任務安排在宏觀過程框架中,使自主學習在確立目標、制定計劃、監(jiān)控過程、評估得失和不斷調整中得以實現(xiàn)。教師只有指導學生學會在執(zhí)行各項具體學習任務時恰到好處地運用認知策略,才能既豐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又進一步增強其自主學習的信心。
(2)交際任務和語言能力要相結合,強化輸出訓練。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機械、教條地傳授語言知識,并以逐詞逐句講解和翻譯的形式構建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只能是引導學生去機械地死記硬背知識點。最終結果是學生只掌握了外語的基本知識(語法、詞匯、短語、句法等) 。這種深度、廣度都很有限的知識, 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面對現(xiàn)實,教師在傳授外語語言知識的同時, 應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表達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潛能的培養(yǎng), 強化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及分析, 審視“指導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有指導的自主”、“先學后教”等特點,教師必須實現(xiàn)角色的轉換,那就是由知識的復制者、傳授者轉向建構者、促進者;由課堂的控制者、獨白者轉向引導者、對話者;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的對話者”?!爸笇б蛔灾鲗W習”教學模式的實施中,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特別大特別重要。沒有教師這個“指揮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動發(fā)揮,就不可能有高質量、有效的互動,學生將可能變成一團散沙,教學也失去了它的意義。
總的來說, 外語自主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tài)過程,是學習者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結果。外部環(huán)境(教師、教學基本條件和教學內容,)對內部環(huán)境(學生的態(tài)度、興趣和自我約束力) 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策略指導、豐富翔實的語料推薦以及靈活高效的授課形式是外語學習者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但在輸入、加工整理到輸出這一教與學的統(tǒng)一體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學習者本人。外語教育工作者只有科學辯證地看待自主學習、內部動機和教師指導三者之間的關系, 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造就外語終身學習者,實現(xiàn)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否學會學習也是實施“指導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因此,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剖析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才能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鍛煉自己。進行超前學習時,學生自己在教材中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所以,學生在自己安排大學英語學習時,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及練習方法、練習強度,制定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以便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無論是在超前學習階段,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可以通過寫日記、記錄學習反思、進行自我測試等方式來實現(xiàn)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不斷修正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法、優(yōu)化學習策略, 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
[1]Gremmo, M. J.&P. Riley. 1995. Autonomy, self-direction and self acces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an idea system 23(2):151-64.
[2]Little·D. 1991.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Problems [M]. Dublin : Authentik.
[3]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M]. Hertfordshire, 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91.
[4]何高大,鐘志英.多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與學的適應性研究[J].外語界,2007(2):9-17.
[5]龐維國.自主學習測評方法[J].心理學,2003,26(5):882-884.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http://wiki.mbalib.com/wiki/Cognitive_Strategies
Example Study of "Guidance一self-regul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Li Yu-x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Guidanc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we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eachers, but also change the passive approach to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the past, and provide a way for them to develop their inherent ability of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inquiry, to enable them to truly become the masters of their studying and to learn to study independently. Combined with the real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of our Univers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iod condi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of “Guidance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improve.
Guidance-self-regulated; Lear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college English
H31
A
1000-9795(2014)06-0347-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6
李裕嫻(1976-),女,廣東梅州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學與教學法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