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崴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23)
運動性疲勞(exercises-induced fatigue)是運動過程中的常見現(xiàn)象,其發(fā)生的機制主要包括外周機制和中樞機制。目前運動醫(yī)學界關于運動性疲勞的概念,普遍認同1982年在美國舉行的第五屆國際運動醫(yī)學生物化學會議對體力性疲勞所定的含義:即指出機體運動本身所引起的“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xù)其機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的機體運動能力下降的現(xiàn)象。它是阻礙運動員發(fā)揮最佳競技水平的關鍵因素,如不能及時消除,會影響運動員的運動水平,甚至導致運動損傷和疾病,對運動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在健身中,運動疲勞也是影響大眾健身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運動疲勞的病理生理機制一直是廣大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1915年Moss提出疲勞是細胞內(nèi)化學變化產(chǎn)物導致的一種中毒現(xiàn)象[1]。Fletcher等首先證明離體肌肉收縮時,其中糖原減少,乳酸增加,而在休息后乳酸又恢復到收縮前的水平[2]。1931年Baintrigde認為局部疲勞感是由于肌肉的感受器如肌梭受到化學產(chǎn)物刺激的結果[3]。
有學者們認為疲勞的產(chǎn)生是體內(nèi)外多種因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有綜合性和全身性的特點,從而提出了全身性疲勞學說、疲勞控制鏈與突變理論等學說[4]?,F(xiàn)代科學研究也表明:長時間有氧運動訓練使機體需氧量劇增,氧化反應使自由基產(chǎn)生增加,脂質過氧化水平升高,對機體細胞造成損傷,可導致表面看起來毫無關聯(lián)的疾病,干擾重要的生理過程,也是誘發(fā)疲勞的原因之一。針對運動性疲勞的問題,目前,除了不斷改進訓練方法外,如何及時、有效地補充能量物質,提高運動能力,盡快消除運動性疲勞,已成為運動醫(yī)學、勞動衛(wèi)生學界十分重視的研究課題。其中,對谷氨酰胺和中藥減緩運動疲勞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谷氨酰胺(Gln)是人體血漿和骨骼肌中最豐富的氨基酸,也是生物體內(nèi)氨基的主要運輸形式[5],在體內(nèi)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谷氨酰胺能增加細胞容量、促進蛋白質和糖原的合成。還是腸粘膜和淋巴細胞的能源物質和谷胱甘肽、谷氨酸及-氨基丁酸的合成原料[6]。
近年來研究結果證實,在氨基酸液中增加Gln能顯著增加小腸粘膜重量,防止腸粘膜的萎縮,這對于保護腸粘膜屏障,改善創(chuàng)傷后機體的代謝紊亂狀態(tài),降低腸源性感染等方面是有益的。Gln的另一個作用是減少促炎介質、增加抗炎介質的產(chǎn)生、明顯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免疫營養(yǎng)的目的[7-8]。通常情況下,肌體可自由合成谷氨酰胺并組織利用.但在應激狀態(tài)下,如運動、訓練中,容易出現(xiàn)谷氨酰胺缺乏的現(xiàn)象。有研究表明:在長時間、激烈運動中和運動后補充谷氨酰胺可以消除由于運動引起的血漿谷氨酰胺濃度降低的現(xiàn)象,這樣可以保證體內(nèi)充足的谷氨酰胺含量,對維持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以及骨骼肌的體積都有著重要的作用[9-14]。如:在馬拉松賽中,補充谷氨酰胺與服用安慰劑相比的輔助T和抑制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標志上調[15]。在鐵人三項中補充谷氨酰胺能夠防止運動損壞淋巴細胞膜的完整性以及線粒體細胞膜的去極化[16]。其中,Gln劑量的補充也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問題。對健美運動和健美愛好者研究表明:一般在高強度訓練前后各補充5克谷氨酰胺,能比較有效地促進疲勞的恢復。有學者給大鼠補充不同劑量的Gln的后進行力竭性跑臺運動,結果發(fā)現(xiàn):補充Gln有助于維持運動中血清和腦細胞BCAA的含量,能增加血糖濃度,并可減少腦中5-羥色胺的生成,且以大劑量補充的效果較為顯著[17]。在膳食中應將蛋白質增加至1.2~1.8g/kg,在此范圍內(nèi)都有好作用。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后服用含5g谷氨酰胺的330ml含糖飲料,對預防運動后感染有一定效果[18]。
總之,谷氨酰胺是人體內(nèi)的一種條件氨基酸,在運動中在調節(jié)蛋白質和糖原合成,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和腸道功能,增強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運動訓練中,適當補充谷氨酰胺對于增加運動員的運動能力非常重要。
從中醫(yī)的角度看,運動性疲勞屬于中醫(yī)學勞損類疾病的范疇[19-20]。中醫(yī)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已有兩千年歷史,具有博大精深的基礎理論和消除疲勞的內(nèi)外治法經(jīng)驗。中醫(yī)認為精(津)血為體力產(chǎn)生的物質基礎,它的化生和運行與中醫(yī)脾、腎、肝、心有密切關系,人的耐力亦由此而生。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把因疲勞引起的證候與“虛勞病”一同論述。如“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內(nèi)外皆越,故氣耗矣?!?《內(nèi)經(jīng)·素問·舉痛論》)即勞動或運動可導致機體陽氣不足而引發(fā)肢軟乏力、神疲倦怠等,形成體力性疲勞。當代學者張世明教授在總結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基礎上,認為疲勞證候與內(nèi)傷虛疥病發(fā)生密切相關,疲勞與過度疲勞在發(fā)生機理上基本相同,其本質都為內(nèi)傷不足之虛證[21]。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運動醫(yī)學界已開始重視并致力于借助中藥來消除運動性疲勞與提高機體運動能力的研究,并已取得顯著成果[22-25]。
目前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辨證論治,以健脾益氣、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為治則[26],從“補益”、“理氣”等方面進行[27-28]。同時也要注意中藥應重在調理,以理氣、補益立法,以疏為補,寓疏于補。
有研究表明:中藥內(nèi)服、中藥外用、中藥注射以及內(nèi)外兼用等方法均可有效地消除運動性疲勞[29],其中由霸王七、絞股蘭、阿膠等多味中藥配伍的方劑能明顯提高機體耐力及對疼痛的抑制力,促進運動性疲勞的消除。目前,抗運動性疲勞中藥組成有單味中藥、復方中藥和中藥單體三種形式。復方中藥是抗疲勞中藥的主要形式,效果顯著;單味中藥也有較多應用,但應用效果沒有復方中藥顯著;中藥單體應用則比較少。
傳統(tǒng)中藥作為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寶庫之精華,以其副作用少,不含違禁成分,其中有許多能夠促進體力恢復的良方,在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30-31]。
盡管目前關于單一服用谷氨酰胺或相關中藥對緩解運動疲勞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和討論:(1)復方中藥是抗疲勞中藥的主要形式,但把多種抗疲勞的單味中藥聯(lián)合在一起的復方中藥緩解疲勞的機制目前還有待于進一步闡明;(2)谷氨酰胺與中藥聯(lián)合應用對延緩運動性疲勞的影響還未見報道。因此,尋找一種適宜的緩解運動疲勞的方法,探索合理有效的延緩疲勞及加快恢復的策略,是運動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根據(jù)相關中醫(yī)藥理論[32-36],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復方抗疲勞中藥制劑,并擬通過建立大鼠運動性疲勞模型,進行谷氨酰胺聯(lián)合中藥對緩解運動性疲勞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探討谷氨酰胺與中藥聯(lián)合應用對延緩運動性疲勞的治療效果,并進一步闡明谷氨酰胺聯(lián)合中藥緩解運動性疲勞的相關機制。本研究一方面對于高水平運動員的機體恢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另外一方面,也能對大眾健身提供合適的營養(yǎng)補充手段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jù)。
[1] BERGLUND B,SAFSTROM H.Psychological monitoring and modulation of training load of world-class canoeists[J].Med SciSports Exerc,1994,26(8):1036-1040.
[2] MORGAN W P,BROWN D R,RAGLIN J S.Psychological monitoring of overtraining and staleness[J].Br J Sports Med,1987,21(3):107-114.
[3] DERMAN W,SCHWELLNUS MP,LAMBERT MI.The‘worn-out athlete':aclinical approach to chronic fatigue in athletes[J].J Sports Sci,1997,15(3):341-351.
[4] 張燕,丁建國,趙光.運動性疲勞的機制研究與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6(44):133-136.
[5] 沈同.生物化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蔣朱明,蔡威.臨床腸外與腸內(nèi)營養(yǎng)[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2-152.
[7] 李幼生,黎介壽.腸外營養(yǎng)制劑中氨基酸的進展[J].江蘇臨床醫(yī)學雜志,2002(2):86-89.
[8] 徐萬彬.補充谷氨酰胺對運動性免疫抑制干預作用的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13(2):96-98.
[9] 徐凱,張?zhí)N琨,王斌.補充谷氨酰胺對耐力訓練大鼠運動能力及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4):74-78.
[10] 馮煒權.某些氨基酸的代謝特點和運動營養(yǎng)——運動生物化學動態(tài)之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3):353-356.
[11] 金其貫,楊則宜.運動與谷氨酰胺代謝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3):273-275.
[12] 李亮,曹建民,等.補充谷氨酰胺對持續(xù)性運動后血漿谷氨酰胺濃度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3):352-353.
[13] 金其貫,馮美云.谷氨酰胺對運動性免疫抑制的干預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1):34-37.
[14] 周濤.谷氨酰胺與運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8.
[15] CASTELLLM,NEW SHOLME EA.The effects of oral 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on athletes after prolonged,exhaustive exercise[J].Nutrition,1997,13:738-742.
[16] CURY-BO AVENTURA M F,LEVADA-PIRES A C,F(xiàn)OLADOR A.Effects of ex ercise on leukocy tedeath:prevention by hydrolyzed whey protein enriched with glutamine dipeptide[J].Eur J Appl Physiol,2008,103:289-294.
[17] 張?zhí)N琨,王斌,等.補充谷氨酰胺對力竭跑臺運動后血、腦色氨酸和腦CI羥色胺含量的影響[M/OL]//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2014-2-13].http://www.doc88.com/p -647586976330.html.
[18] 馮煒權.某些氨基酸的代謝特點和運動營養(yǎng)——運動生物化學動態(tài)之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3):353-356.
[19] 程昭寰,黃鑫.中醫(yī)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8):931-933.
[20] 許興濤.消除運動性疲勞常用中藥的研究回顧[J].光明中醫(yī),2002(5):35-38.
[21] 張世明.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分型與診斷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6):58-62.
[22] 楊樹基.中藥飲劑對恢復疲勞及提高運動成績的作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80-81.
[23] 蔡明明,王蘊紅,張冰,等.六味地黃湯抗大鼠運動性疲勞實驗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7(1):56-59.
[24] 郭德兵,吳紅梅.中醫(yī)藥對運動性疲勞的恢復作用[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41-43.
[25] 李成福,李香蘭,許青松,等.黃芪水提取液抗運動性疲勞作用的部分機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23):58-61.
[26] 張鑫,馬建,虞亞明,等.中藥消除運動性疲勞臨床研究之一抗肌肉疲勞中藥對女子劃船運動員肌肉酸痛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6):730-731.
[27] 殷嘉,等.霸王七、絞股蘭、阿膠等多種中草藥配伍抗疲勞效果的實驗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5(3):138.
[28] 潘珊珊,等.健脾生血中藥促進運動性疲勞消除對血漿心鈉素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1(7):58-60.
[29] 孫革,潮芳.中藥消除運動性疲勞方法的研究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04(8):1078-1080.
[30] 馬莉,蔡東聯(lián).中藥在運動醫(yī)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6(5):541-543.
[31] 劉玉倩,趙斌.中醫(yī)藥對運動性疲勞恢復作用的研究現(xiàn)狀[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0(3):72-75.
[32] 吳成林,高平洋.中藥人參對提高大鼠運動能力及抗疲勞的實驗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1):10-12.
[33] 董淑炎.最新食用藥用保健中藥管理規(guī)定及使用指南[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
[34] 徐承水.枸杞子對小鼠耐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4):48-49.
[35] 孫霞,梁國慶,等.大黃和黃芪配伍對大鼠減重增力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6):21-23.
[36] 耿欣,汲晨鋒.季宇彬紅景天苷對運動疲勞大鼠紅細胞膜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