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萍
(首都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北京 100000)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公民價值觀的構建
班秀萍
(首都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北京 100000)
全球化語境下的價值觀教育涉及的主題眾多,對公民雙重身份的認同;對本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共識;對真善美這一人類普遍信守的價值觀的追求;對生命的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念,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四個方面。
全球化 價值觀 公民 文化 和諧
全球化,從總體上來說就是人類從以往各地域、各民族和國家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走向同時態(tài)、共時性的全球性社會的變遷過程。在全球化過程中,如何進行價值觀教育將有助于建設一種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的全球性的人類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公民作為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基本力量。當今時代是全球化趨勢與民族國家并存的時代,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組織形式,是國際法的主體,是本民族整體利益的最具權威的代表。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己成為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精神。公民屬于特定民族國家,何為公民?公民就是擁有一國國籍并具有相應權利和義務的人,這一身份使公民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祖國,正如俄國思想家別林斯基所說:“誰不屬于自己的祖國,那么,他也就不屬于人類。”但屬于特定國家的公民也要認同世界公民身份,因為作為“地球村”的村民,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比如氣候變暖、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糧食和能源短缺等,需要各國人民攜手解決。因此,公民要承擔起對民族國家的責任,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正如中國人民的杰出領袖鄧小平在英國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文集》序言中說:“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币粐窠逃且囵B(yǎng)對祖國一往情深的公民,尊重每個人的個性自由,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各國公民教育都無一例外地是要促進國家認同,但同時也要培養(yǎng)公民的全球視野,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正如哈貝馬斯所說,“只有在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話語的交往前提下,才能建構起一種較高層次的主體間性,讓每個人的視角與所有人的視角相互重合”。[1]
在當代社會,由于地域、民族、語言、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共同作用,生活在特定國家的人們由于彼此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價值追求有所不同,文化底蘊也不相同。經(jīng)濟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體化,但文化不可能單一化。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不同文化之間不能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包容、吸收、借鑒,通過文化的交流使“不同文化之間”和諧相處 ,從而使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民族能和平共存,即孔子所倡導的“和而不同”。目前,東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共存 ,而不應因文化上的不同引起沖突或戰(zhàn)爭。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該可以通過文化的交往與對話,在對話、談判中取得某種“共識”,這是一個由“不同”到某種意義上的相互“認同”的過程。這種相互“認同”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這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fā)展,這正是“和”的作用。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之間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正因為有文化上的不同,人類文化才是豐富多彩的,才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互補和互動的格局。文化上的不同可能引起沖突,甚至戰(zhàn)爭,但并不能認為“不同”就一定會引起沖突和戰(zhàn)爭。我們必須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間通過對話、交流,實現(xiàn)和諧相處。中國的先哲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不一定要“同”,而“同”者也可能“不和”?!巴辈⒎恰昂汀钡南葲Q條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最高的境界?!昂投煌奔瓤捎靡蕴幚砣伺c人之間的關系,也可用以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昂投煌笔呛椭C共處的前提,只有承認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和國家通過對話可以和諧相處,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與國家才能獲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當今人類社會需要的是不同文化能在相互吸收和融合中發(fā)展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的特色,以期達到在新的基礎上的“文化的共存”。[2]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來看,任何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只有充分保留其原有文化的內(nèi)涵,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以滋養(yǎng)本土文化。正如我國社會學者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盵3]即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必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是各國人民的選擇與共識。
真善美是人類共有的價值標準和價值目標,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如何認識真善美的內(nèi)涵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其原則,是各國價值觀教育都面臨的問題。從真的內(nèi)涵來看,“真”的基本含義是真實,而真實又可以區(qū)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現(xiàn)象的真實,二是本質(zhì)的真實。所謂“現(xiàn)象的真實”,是指事物表面的、個別的、形式的真實;“本質(zhì)的真實”亦可叫作“哲理的真實”,指事物深層的、普遍的、內(nèi)容的真實,在這兩個層面的真實當中,無疑后者是更根本的,也是“真”的核心含義。將這樣一個“真”原則應用于價值觀教育中,其必然的邏輯是:對于世界和我們自己,必須以科學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認識,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真誠和洞悉真實的能力,是價值觀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如今世界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但人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我們是否已經(jīng)真實地認識了世界和我們自己?將這樣一個“真”原則應用于理想和人生觀教育中,就要求我們教育學生既腳踏實地——真實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又要樹立理想的風帆——懷著對理想的真誠,不斷進步,推動世界的發(fā)展。而且,真的價值教育,不僅涉及對世界的認識,更關乎人的真誠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根本目標是堅持和捍衛(wèi)真理的勇氣,成為正直的公民。
“善”是人的“目的性”,是人類實踐的普遍要求和現(xiàn)實性,即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起進步作用的普遍利益。具體到價值觀教育,必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反映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進步要求,它不能以滿足少數(shù)人的私利為標準,它肩負的使命涉及人類的普遍利益和共同要求,必須站在歷史的、時代的、人道的、社會進步的高度來提出和看待善的價值問題,其中的人文主義立場是其核心及根據(jù)??梢哉f,“善”的原則就是我們教育的理念或最高原則。人類社會的漫長歷程,就是不斷追求社會進步和人類利益的歷程。為此目的(善),人類走過了曲折的發(fā)展道路,并一度甚至至今都不同程度地陶醉于過往的技術和工業(yè)的成就。然而,自工業(yè)化時代以來,“文明的代價”——生態(tài)災難、貧富不均、人的異化——越來越警示人們對人的目的(“善”)做深刻反思,整個現(xiàn)代思想史的核心就是對此省思的歷史。尤其在全球化時代,這一問題愈益嚴重。因此,全球化的善的價值觀教育,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層面:一是宏觀層面,應該對我們?nèi)祟惿鐣l(fā)展的目標、尤其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和方式做出科學的闡述;二是中間層面,對如何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貫徹善的原則,亦即如何建立人際關系的和諧、民族間的和諧、國家間的和諧做出理論論證。三是微觀層面,應該對我們?nèi)祟愖陨淼奈镔|(zhì)欲望和幸福生活的關系做辨證的分析。
“美”的表層含義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喚起人的愉悅情感的各種事物的屬性。談到“美”、“美感”,人們自然想到的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側重于形式的和諧與完整。然而,我們對“美”的理解還不能局限于純形式或技術層面,而應將之上升到理論乃至美學的層面,也只有這樣,才算接觸到美的實質(zhì)。在美學上,美的本質(zhì)是一個千古之謎,它所涉及的問題關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是對人的生存的本源性承諾。也就是說,美的原則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則,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標尺,在人的所有需要中,美的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處于同一個層次。所以,人的生活中是否有美,是否按“美的規(guī)律”從事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是人之為人、人的活動是否有意義和價值的根本標準。這一美的原則落實到人的心理上,就是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和諧自由狀態(tài),即“理”的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通過情感上的接受而成為人的自覺要求,成為人內(nèi)心的渴望和滿足。換句話說,真善美是一體的,真和善是美的基礎和前提,失去了真和善,就不可能實現(xiàn)美。因為,在美學上講,所謂美乃自由的形式,而自由的基本含義是規(guī)律和目的的統(tǒng)一,實即真和善的統(tǒng)一。所以,對美的追求,就已經(jīng)包含著對真和善的追求,片面地強調(diào)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或者將真善美割裂開來,都是致命的。這樣,審美教育不僅是藝術教育,它關乎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根本問題。當下的全球化語境、物質(zhì)文明的高度發(fā)展,對人類生存的“詩意”已經(jīng)構成了全面的挑戰(zhàn),如何認識美在全球化時代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讓美進入人類的生活乃至成為人類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的目標之一,是我們價值觀教育中的重要課題,審美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立足點,就在于此。
總之,成功的價值觀教育應該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首先必須真,即保持真誠的人生態(tài)度,科學地實事求是地認識世界和自身,并在此基礎上上升到事件的本質(zhì)真實、哲理真實,并揭示其中的人文內(nèi)涵,用理想的精神觀照之,從而實現(xiàn)人類進步的目的,達到善。而真與善的統(tǒng)一是美的最基本內(nèi)容要素,使學生在情感的投入和起伏中為事實的深刻真實性而震撼,感悟其中引發(fā)出來的人文精神,不斷提升自己以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這也就實現(xiàn)了美。真善美就這樣統(tǒng)一于價值觀教育中,這也是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價值教育的原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經(jīng)濟變革,人們在享受物質(zhì)繁榮帶來的舒適生活的同時卻普遍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無助,人們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許多人喪失了生命成就感,面對現(xiàn)實生活困惑、迷茫、苦悶,出現(xiàn)漠視生命、否定生命、游戲生命的現(xiàn)象,而生命教育的缺失又加劇了這種現(xiàn)象。因此,要認識到生命教育的價值,加強世界范圍普遍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們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生命至高無上,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因此要引導人們尊重生命、珍視生命,感悟生命價值,建構生命的終極關懷。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 因此,生命教育要承擔喚醒人們生命意識的責任和使命,使人們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去追尋生命的價值。在此過程中認識和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和自然的三重和諧關系。生命是由身心結合而成,自我也包括身心兩方面,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即達到生命與自我的和諧。生命與社會的和諧包括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以及自我認同與社會角色的關系,個體生命認識到自身是社會的一部分,進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人類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自我的反思。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擺脫了自然的限制。但與此同時,隨著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人口等問題的出現(xiàn),人類也逐漸從盲目的征服自然的狂妄自大中清醒過來,認識到人最終也只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與自然息息共生,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都離不開自然界,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也是人類發(fā)展的最佳途徑。有限的地球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需要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維護。因此,珍視生命、珍愛自然成為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人類生存和環(huán)境的矛盾要求人不斷調(diào)整自己,直至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人類共同體生活的演變,人類共存的特征日益凸顯。“每個人的生存都與周圍的人和周圍的世界緊密相聯(lián),都影響到周圍的人和世界并為它們所影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互相依靠,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里,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彼此利害攸關。這種利害關系表現(xiàn)為只有共同生存、共同發(fā)展,才會有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盵4]可持續(xù)發(fā)展追求的目標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共存,只有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才能繼續(xù)。人類所追求的也應該是可持續(xù)共存,這是人類生存變革的方向,也是人類超越當下生存實踐的一種趨勢。
總之,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求的是全球化語境下的相互理解、溝通中的共識,是文化多樣性中的價值觀認同,是人類社會各價值主體(民族、宗教、國家、地區(qū)、群體、個人等)在共同的利益與需要之上,通過求同存異相互協(xié)調(diào)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價值觀,是統(tǒng)一性中包含著差異性的價值觀。唯有如此,全球化語境下的價值觀教育才具有現(xiàn)實性。
[1]尤爾根·哈貝馬斯著,沈清楷譯.對話倫理學與真理的問題[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85.
[2]湯一介.“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13.
[3]費孝通.從反省到文化自覺和交流[A].費孝通文集[C].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9.395.
[4]魏波.環(huán)境危機與文化重建[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122.
(責任編輯陳平生)
2014-06-25
班秀萍(1962-),女,首都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為公民教育。
F 299.2
A
1673-4580(2014)03-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