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莊真誠 廣州報道
譚志昌:玩轉微博的地理教師
本刊記者_莊真誠 廣州報道
譚志昌每周有幾天都會到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華附”)對面茶館來坐坐,茶館在二樓,樓下是超市,響著嘈雜的音樂。蜿蜒登上樓梯,茶館門不大,里面是狹長的布局,都是竹制的座椅板凳。在這里吃茶的都是廣州本地人,他們習慣于這種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有些大爺大媽能夠從早上坐到傍晚。平日,譚志昌也會和同事們一起,來這兒喝喝茶,吃著廣式糕點,聊聊天。竹制的圓桌上放著煮茶的器具,譚志昌坐在我對面,熟練地擺弄茶具,自然地流露出“東道主”姿態(tài),他幫我選好了茶包,一邊燒著開水,一邊詢問:“廣東這兒的茶館都是按人來計算茶位費的。你們那里不是吧?”
他年輕,長相白凈,國字臉,說話的時候手指會不自覺地摸著鼻梁,扶一扶眼鏡,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在華附中學的校門,與周圍黝黑的南方人一相比,他即使有一點微微的駝背,但身形依舊顯得高大。
其實他來自北方,翻開一個尺寸為1:33km的中國地圖,用把中指和大拇指打開來丈量也需要好幾個跨度,他的家鄉(xiāng)是距此將近兩千公里的山東夏津縣。
譚志昌來到華附當?shù)乩砝蠋熞膊贿^幾年的時間,而他的適應能力就像一竹筍一樣,頑強快速,他一下就適應了廣東的生活節(jié)奏,并且喜歡上了?!俺缘煤芎茫鞘泻荛e適,很生活,氣候也好?!彼⒉挥X得廣州是所謂充斥著忙碌和焦慮氣息的一線城市。
傍晚六點,茶館不大但已經(jīng)差不多坐滿了人,隔壁座的大媽說著利落的粵語,正在給孫女夾一個叉燒包,大爺戴著眼鏡翹著二郎腿慢慢地翻著報紙。店員都是約莫四十歲年紀的婦女,行事麻利,在飯桌的間隙穿來穿去,小小的空間充滿了粵式生活的煙火氣。
譚志昌的成長軌跡就是與所有正當、成績優(yōu)異的好學生類似,初中讀的是當?shù)刈詈玫某踔?,然后順利升上最好的高中——夏津一中?/p>
山東作為中國生源最好的幾個省之一,即便是縣城的高中,教育模式依舊嚴格且一絲不茍,夏津一中和我們了解到的軍事化管理“超級中學”一樣:早上五點半起床跑步做早操,一天的課程加上晚自習,加起來有十多節(jié)課,等下了課,回到寢室就是夜里十點過。學生們一天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里面度過,個子高的譚志昌背微駝,就是因為在教室里長期趴著午睡的緣故。
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他表面擁有著“好學生”的標準特質:服從、聽話。他保有傳統(tǒng)教育固有的價值觀,例如,認同老師的權威感,“現(xiàn)在的小孩子,接觸的信息多,但也會想得很多很復雜,比我們那時聰明,但是又少點單純的東西?!边@后來成為了譚志昌微博走紅爆發(fā)的一個導火索。
高中的最后一年,互聯(lián)網(wǎng)也滲透到了山東夏津這個小小的縣城里,互聯(lián)網(wǎng)給身在小縣城的譚志昌打開了另外一片天地,也打開了他內心一直沒有被啟動的不循規(guī)蹈矩的因子,在他“校園古典派良民”背后的另一面開始展現(xiàn)出來。他會半夜和朋友從學校翻墻出去,到網(wǎng)吧上網(wǎng)?!捌鋵嵰膊皇歉墒裁刺貏e出格的事情,就是用QQ聊天,逛逛聊天室,天南海北地聊,加了好多人,一般就是問,哎你好,你哪里的。就對外面的世界特別好奇,覺得很有意思?!?/p>
“喜歡并且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是他對自己的評價。
2011年,以新浪微博為主的微博平臺進入了用戶井噴式爆發(fā)增長時期,活躍用戶量達到了2.49億,這一年,“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地理老師譚志昌也注冊了新浪微博,起初只是和同事打賭開始比微博的粉絲數(shù)量,每天十幾個粉絲量緩慢平穩(wěn)地增長著。
2011年下半年,譚志昌發(fā)表一條頗有爭議的微博為他帶來了巨大的人氣,譚志昌微博的粉絲暴漲到四萬多?!拔颐刻齑蜷_微博,都是一千多個消息,有時候每天都是幾百個幾百個粉絲的漲?!彪S著粉絲數(shù)量的增加,他微博的內容也從單純的轉發(fā)信息,變成了地理知識的探討。
全面進入網(wǎng)絡時代讓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變,知識作為信息的一種形式,傳播正在發(fā)生著改良。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MOOC(慕課)元年”,這是一個基于網(wǎng)絡在線的課程傳授方式。雖然似乎是不那么“新鮮”的在線網(wǎng)絡視頻教育,卻還有著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是:MOOC的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而學生如果有疑問,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提出,5分鐘左右就會有師生提供解答。教授時間變短,互動性更強,無疑是它風靡的關鍵。
“最開始是學生通過私信請教我地理題,當然會遇到很多重復的,我就干脆把他們的私信問題復制出來,交給大家來看,叫大家來解答?!泵織l關于地理題目的微博,譚志昌就在問題后面說,“你怎么看,大家來說說吧。”于是下面評論幾十條,開始爭鋒討論。
這個起初目的是“偷懶”的舉動,反而激發(fā)了關注譚志昌微博學生粉絲們的熱情,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jīng)初具網(wǎng)絡時代教授知識的形式,就如同MOOC的碎片化和雙向化的教育交流,打破了一種單向灌輸?shù)哪J健?/p>
因此雖然在新浪微博上已經(jīng)認證的校園及教師賬號超過五萬,但是跟地理同類的老師的微博相比,譚志昌的微博無論是粉絲數(shù)量還是微博內容的互動性上是做得最好的。粉絲上萬的名師不少,但很多微博內容都是單純的信息轉發(fā),或者私人化的評論。
在地理知識的互動性上,譚志昌的微博無疑是最專業(yè)最有學習互動性的。
帶著學生們戶外學習
關于微博與教學的嘗試國內已經(jīng)有了不少嘗試,長沙理工大學老師黃強嘗試把微博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可以一邊聽課一邊隨時通過微博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使學生主動進入老師設計的課堂情景中來。但由于微博的特點,容易使信息內容碎片化、跳躍化,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及時地跟上課程進度,同時也要極力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在低頭發(fā)微博的同時也能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相比國外已經(jīng)日趨成熟的各種MOOC教育平臺,國內的在線教育融入似乎顯得比較遲緩。而學生用戶已經(jīng)超過3000萬的微博平臺,無疑成為了實驗的最佳陣地。很多名校把目光投向了這片陣地。去年,新浪微博推出“名師課堂”服務,首批邀請包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等教育界領軍人物入駐?!懊麕熣n堂”以微博平臺為基礎,最大特點在于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幫助教師與廣大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從而提升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作為國內最著名的中學之一,北京四中此前已經(jīng)嘗試將學校教師的授課內容實時發(fā)布在微博上。以該校語文高級教師連中國為例,除了正在授課的單屆200名學生,還有100多萬名學生每天在跟他學習語文知識,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平臺正是新浪微博。連中國會將授課內容同步到微博上,并在線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微博平臺上,關注連中國課程的學生之間也可以邊看課程邊交流互動。
“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一有空就開始看微博?!弊T志昌擺弄著手里的華為手機,黑色的外殼有磨損的痕跡,“有時候光是私信就嘩嘩嘩的好幾頁?!彼檬衷诳罩袛[著,夸張地做著上劃的手勢,好像面前擺著的就是他正在瀏覽的私信網(wǎng)頁頁面。
譚志昌每天刷著他擁有五萬粉絲的微博平臺,就像在經(jīng)營自己的田地,勤勉,還夾雜著一絲成就作品的自豪。相比其他認證的教師和教育機構用戶,譚志昌單槍匹馬的利用工作之余來經(jīng)營微博,他似乎有著天生的營銷思維,大學暑假兼職的時候他一個人賣了好幾臺創(chuàng)維影碟機,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給他開了3000的工資要他留下來當銷售。
他一個人把微博的用戶體驗做得非常好,他會定期給訂閱微博的用戶推送地理學習相關的資訊,每日保持著相當?shù)霓D發(fā)量,保持與粉絲互動的頻率,他還會掌握一些順水推舟的“訣竅”,“只要你說一些有強烈觀點,或者傾向的東西,就會引來非常多的人來轉發(fā)。”他狡黠地笑了笑,他的生活時間似乎已經(jīng)與微博黏結在一起,有時候你能看到發(fā)送微博的時間已經(jīng)很晚了,這也許只是他半夜睡醒,起來喝水的空隙打開手機,隨手又發(fā)那么一條。
譚志昌對他的微博平臺傾注了熱切的期待,在這個平臺上發(fā)揮出了十八般武藝,他用簡單的制圖軟件給微博設計了Logo和頭像,還想了一條長達25個字介紹的文案。“全球,最大,云教育,微課堂”等詞匯,幾乎雜糅了他能表述的所有詞語。能感受到他對地理平臺更大期望或者“野心”。
譚志昌和學生們在一起
譚志昌在“我的師涯”講座后與學生合影
譚志昌心里一直醞釀著這樣一種地理教學模式,把學生帶出戶外,在戶外走到哪里都是地理知識。
這天下午兩點。雖然已經(jīng)是譚志昌今天上的第三堂高一地理,講人地關系演變的內容,譚志昌沒露出疲態(tài),語調流暢平緩,但是也沒有流露出高昂的情緒。譚志昌這個下午要講四次一模一樣的內容,在放瑪雅人幻燈片的時候,教室的氛圍稍微活躍了一點。
真正的地理不是在課堂里學好的,他內心這樣認定。
因此,譚志昌每到暑假就帶著同學去全國各地跑,從南到北,香港、貴州、新疆。帶十幾個孩子一點都不比當學科教師輕松,要顧全孩子們的安全,又要讓他們在旅途中獲得知識,每晚譚志昌都累得不行了,還是堅持把孩子們叫到一個房間,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見聞,然后解答疑惑。這樣十多天下來的效果相當明顯,最后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回去寫一份研究性報告,研究性報告交給譚志昌,他幫忙修改,拿到市上,還獲了不少獎。這是地理知識最深刻靈活的獲得方式。
我們坐在廣州綠道旁,晚風徐徐,周圍植物茂盛,長勢良好,即使在夜晚,也能聞到植物潮濕的味道。
“地理其實是最有人文素養(yǎng)的學科,它就在我們身邊,每天我們都能感受到它,用到它。把學生帶出來,就有非常多的問題等著他們發(fā)現(xiàn),哪怕就是在城市,為什么道路是這樣規(guī)劃的,工業(yè)區(qū)在哪里,植物怎么樣,這些都是地理。它是實踐性的學科,坐在教室里背一些很抽象的知識,其實沒多大作用。”
因此,譚志昌希望能做一個在“戶外的地理課堂”,就是在戶外提供專業(yè)的地理教學,“我希望有一天,當孩子們想好好學習地理知識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的工作室,我們能夠提供國內最專業(yè)的地理,最有用的地理學習,這樣就是我的愿望,當然我希望微博平臺能起到幫我推波助瀾的作用?!?/p>
談至深夜,綠道的路燈依次漸漸熄滅,我與他告別,回到住處,睡前躺在床上隨手翻動微博,譚老師地理工作室在凌晨一點過,又刷新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