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涂林修 劉 瑜 趙筆輝
(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寧波 315800)
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發(fā)肝功能異常的臨床分析
王海燕 涂林修 劉 瑜 趙筆輝
(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寧波 315800)
目的探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并發(fā)肝功能異常的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138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和肝功能指標的資料,就其中的異常指標進行臨床特征分析,排除嗜肝病毒感染,給予綜合治療,并隨訪觀察預后。結果138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70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5.05%),其中≤1歲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并發(fā)肝功能異常的發(fā)生率較其余年齡段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的患兒除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癥狀外,一般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部分有食欲減退,未見黃疸,但均恢復較快。結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兒中并發(fā)肝功能異常多見于≤1歲的嬰幼兒,發(fā)生率與性別關系不大,預后良好。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肝功能異常;兒童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童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并且常并發(fā)肝功能異常,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138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發(fā)肝功能異?;純旱呐R床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387例患兒作為檢測對象,其中男910例,女477例,年齡<6個月216例,≥6個月~1歲190例,≥1~3歲361例,>3歲620例,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合并其它可引起肝功能損害的疾病如原有傳染性肝炎及HBsAg陽性者、各種傳染性疾病所致肝功能異常病例,無代謝性疾病病史,無食物或藥物中毒病史。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入院24小時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肝炎抗體、HIV、梅毒、TORCH檢查、巨細胞病毒抗體檢查,入院當天或第2天完成肝臟超聲波檢查。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者在入院1周內復查肝功能指標;出院前復查肝功能仍異常者出院后1個月、6個月定期隨訪。采用日本產奧林帕斯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U/L為肝功能異常的診斷標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表現(xiàn) 本組患兒均有不同程度咳嗽、發(fā)熱、氣急及喘息等臨床表現(xiàn)。70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的患兒中55例(78.57%)沒有呼吸道感染以外的特異性臨床癥狀,食欲減退13例(18.57%),尿黃2例(2.86%)。未見明顯鞏膜和(或)皮膚黃染及出血傾向。
2.2 年齡與肝功能異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1387例患兒中70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并發(fā)肝功能異常率為5.05%。并發(fā)肝功能異常率<6個月組為16.21%,≥6個月~1歲組為10.53%,高于其它年齡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但這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肝功能異常發(fā)生情況
2.3 性別與肝功能異常 男性患兒發(fā)生肝功能異常率4.95%,女性患兒為5.2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的比較
2.4 預后 出現(xiàn)肝損害的患兒除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外,另予甘草酸苷針、聯(lián)苯雙酯滴丸及還原性谷胱甘肽針等護肝治療,64例住院一周復查肝功能恢復正常,6例(其中輕度異常者2例,中重度異常者4例)出院隨訪1個月,復查肝功能恢復正常。
由于小兒呼吸系統(tǒng)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點,且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容易因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小兒肝臟的儲血量和血流量較成人多,對各種病原比較敏感,容易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本文提示,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兒中合并肝功能損害的比例為5.05%(70/1387),較陸敏等[2]報道的發(fā)生率低,與本院系基層綜合性醫(yī)院,收治的患兒病情較輕有關,但仍應該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發(fā)生肝功能損害的患兒多數(shù)除食欲減退、哭吵等表現(xiàn)外缺乏特異的消化道癥狀。本組患兒也未出現(xiàn)黃疸、凝血功能障礙等表現(xiàn),如果不進行常規(guī)的肝功能檢查,常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而患兒的肝功能異常是疾病本身帶來的損害還是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尚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結果提示,患兒肝損害的發(fā)生與年齡有關,1歲及以下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肝損害的比例較大,考慮原因與嬰兒氣道狹小、炎癥后引起肺部通氣、換氣功能障礙的程度更嚴重,從而引起機體缺血缺氧的機會增多,且兒童時期肝臟相對較大,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嬰幼兒,如剛出生時新生兒肝臟占體質量的4%~5%,因其結構及功能的特異性,易受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使肝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變性,從而導致肝功能異常[3],故1歲及以下嬰幼兒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高于其它年齡組。
ALT主要存在于肝細胞漿中,肝細胞損傷時極容易釋放出來,故能較敏感地反映肝臟損傷狀況。AST主要存在于線粒體,只有存在重度肝細胞損害時才會隨著線粒體的破壞而釋放,故AST不如ALT靈敏。本組病例肝功能損害ALT、AST升高隨下呼吸道感染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如果ALT<100U/L并隨感染好轉逐漸恢復正常,表明肝損傷為一過性。但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的肝損害并不與免疫損傷過程相平行,更多的可能為缺血缺氧后損傷,具體因素與肝損害的關系較難確定[4],考慮有多重因素造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并發(fā)肝損害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的綜合治療為主,多數(shù)患兒的肝損害較輕,易恢復,預后好。但臨床醫(yī)生必須注意隨訪及有無合并特異性病原體感染,以及及時給予保肝治療,避免不可逆的肝損害發(fā)生。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67
[2] 陸敏,季偉,黃鳳,等.肺炎伴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升高患兒的臨床特征分析.臨床兒科雜志,2013,31(7):626
[3] 顧嵐,王葉紅.小兒肝功能異常的臨床分析.兒科藥學雜志,2012,16(11):7
[4] Polakos N K,Cornejo J C,Murray D A,et al.Kupffer cell-dependent hepatitis occurs during influenza infection.Am J Pathol 2006,168: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