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這是推進全面改革、攻堅克難的前提。但改革共識為什么有時難以凝聚?客觀上,改革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改到今天三十多年,邊際效益遞減,確實不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一改就立竿見影,皆大歡喜。但在筆者看來,主觀上安于現(xiàn)狀,不愿改到自己身上,或者對改革存在誤讀,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以下是近年一些流行的“改革觀點”和實際的情況:
觀點1:“改革會犧牲增長速度”。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改革都直接促進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帶動了增長,而不改革則會延緩發(fā)展。有的改革(如資源價格改革)可能在某些領(lǐng)域“犧牲”了增長,但那種增長本身就不可持續(xù),是應(yīng)該擠掉的水分。
觀點2:“先要有共識再改革”。道理不錯,但實際情況是:改革要取得所有人、所有群體一致滿意,沒有任何歧見,只能是烏托邦。改革共識是指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大的共識、基本的共識。其次,即使認識“共同”,涉及利益時要達成共識更難。如果要求認識、利益都“共同”,很難再改什么。
觀點3:“改革要先易后難”。道理不錯,但實際情況是:好吃的肉已經(jīng)吃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先吃哪塊硬骨頭,應(yīng)該遵循“問題倒逼”原則,從哪里問題最突出、改革見效最大的角度去考慮。
觀點4:“都是改革改出來的問題”。改革中不是沒有問題,但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問題是改革不到位,特別是對體制機制障礙的改革不到位引起的。還有些改革,利大于弊,但談弊時往往不談利,對改革過度苛求,忘了改革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觀點5:“改革要注意風險控制,不能影響穩(wěn)定”。實際情況是,很多風險和不穩(wěn)定恰恰是多年不改積累的。一點風險也不冒,一遇阻力就止步,風險更大,回歸舊體制的風險最大。
觀點6:“改革一定要合規(guī)”。改革應(yīng)當有序推進,力戒隨意性,重大改革更要于法有據(jù),這都是說改革應(yīng)當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但是,不是說陳法都不能動,現(xiàn)有的條條框框都不能碰。法律要先動,修法要先動,才能更好地支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