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經濟的風向標不太好看。匯豐2014年2月中國制造業(yè)經理人采購指數(shù)(PMI)初值48.3,為7個月新低,原因是新訂單和產出指數(shù)的收縮。雖然1月貿易順差擴大,資金流入規(guī)模也不小,但人民幣兌美元卻突然貶值。加上對信托違約的擔心,房價的回落,霧霾的迷漫,股市的下行,市場利率和國債利率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引發(fā)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新的擔心。國外一家智庫詢問筆者:中國金融市場是不是正在經歷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相同的情況?中國影子銀行會否帶來與美國次貸危機類似的影響?事態(tài)是否如此嚴重?筆者考慮的回復如下:
人民幣貶值無須過度解讀。中國外儲已經接近4萬億美元,繼續(xù)增加利大于弊,本來就應讓匯率加強波動。繼續(xù)單邊升值將推動套利資金不斷流入,帶來更大壓力。
中國經濟從來都有兩面性,正面是持續(xù)30多年的高增長,反面是“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也就是說,高增長本身也有代價(消耗)、有水分(低效),兩面都看到,才是真實的中國經濟。問題是,“增長”跑得一直比“結構調整”快,導致結構問題不斷積累。近兩年出現(xiàn)的“經濟下行+利率上行”、“房地產和影子業(yè)務居高不下+實體經濟包袱增加”、“網上經濟火爆+線下經濟備受沖擊”等態(tài)勢,以及整個經濟負債率的上升,本質都是結構問題。本屆政府不愿意繼續(xù)加劇結構問題,不愿意放水刺激,因此一些中小型的“地雷”可能會引爆,但這些“地雷”也早該引爆。同時,政府也有底線,不會以大的震蕩和系統(tǒng)性風險為代價。
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本質是傳統(tǒng)增長模式下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大量資金被投入到低效甚至無效的部門中,又無法出清,成為一個個“黑洞”和“僵尸”。“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這是痛定思痛的選擇,但完全落實還有一個過程。
對中國經濟不要悲觀。中國還有較多潛力,沒有用盡。陣痛一定要經歷,其過程可能是陣發(fā)式的小痛、中痛。過去可能只看到中國經濟好的一面,現(xiàn)在應該調整到真實、全面的看法。中國經濟的拐點,是傳統(tǒng)模式到新模式的拐點,而不是從好到壞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