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壯叔
“時空”受到挑戰(zhàn)
□ 陳壯叔
悠悠萬事于此惟大,這個“此”是什么?就是時間和空間,它是我們宇宙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實際來說,這兩者既看不到又摸不著,我們能感知的只是它們的力,即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稱為時空。這是現(xiàn)代物理學中,最具權(quán)威的一個概念。
在近代物理學興起之時,牛頓把時間和空間視為神創(chuàng)的,絕對的。雖然神創(chuàng)論早被科學界所拋棄,而其絕對性似乎仍然被肯定。19世紀中期出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機,那還是天文界對水星的繞日軌道做了研究,利用牛頓的動力學,始終未能取得滿意的解釋,一直拖到廣義相對論的問世,此題才得破解。但這只有在把時間和空間合為一個整體才行,且這兩者相互作用,成為一個時空連續(xù)體。
相對論在數(shù)學上對時空的性質(zhì)描述得很完美。按他的看法,形象化地表示,時空可看作一個完整平滑的平面,因恒星、星系等物質(zhì)而被彎曲,且產(chǎn)生引力。很明顯,這只是對時空幾何形態(tài)的形象化描繪,而對其本質(zhì)特性,并未述及。沒有人知道其基本特性。這不是任何人的不足,也許這需要人的知識和觀察的積累。
對天體附近時空彎曲的形象化描述
那么物理學的另一臺柱——量子論,又是如何看待時間和空間的呢?在它看來世界上的萬物皆處于動態(tài),且具有不確定性。粒子和能量處于起伏狀態(tài),它們會在最短的時標內(nèi),涌出于存在,繼而又消失。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時空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
但是,這兩大理論卻互相不容。如上述時空,這兩宇宙最本質(zhì)的東西,兩種理論對其表述,卻大不相同,相對論視時空為一個時空連續(xù)體,是一個平滑的四維扁平體,而量子論卻認為,空間是由無數(shù)10-35米的小點組合而成,并且從不把時間看成真實的、可觀察的存在。這里順便提一下,當代宇宙學大師霍金,曾考慮過這兩者的結(jié)合。他認為,“根據(jù)相對論,時間和空間具有明顯的差別,但量子論可使這兩者不同的性質(zhì)被抹掉。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始點時,時間就越具有跟空間維相似的特性,這種轉(zhuǎn)變并非突然發(fā)生,而是通過測不準原理,使時間的特性變得越來越模糊,最終從空間中逐漸滲出?!辈贿^霍金的敘述,也到此為止,沒有發(fā)展成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理論家的看法,孰是孰非,得依賴于驗證。天文學家比我們更急,他們一直在觀測,企圖從中得到線索?,F(xiàn)在令人感到欣慰,總算有了一些眉目。
研究者說,來自各種天體的信號,正暗示出跟相對論的概念有所不同。若觀測是可信的,那么真實情況(指時空)要比愛因斯坦想象的崎嶇得多,這意味著相對論的觀念,不是時空或引力的最終結(jié)論。這可能要我們根本地改變對宇宙的認識。
他們說,宇宙中的萬物,從最大的星系到最小的基本粒子,從最暗的射電輻射到最亮的γ射線。它們皆沉浸于時空之中。因此,它們總可能以某種形式與其相互作用,那么這些相互作用,就有可能標示出某種信號,使我們測到并做出解釋。從而使我們得出時間和空間的真貌。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Rome La Sapienza university)的艾客立努-開密利(G·Anelino-Canlia)說,“這是一個漂亮的問題,我們正處在答案的始點?!?/p>
2005年,他們似乎見到了一個答案,他們借助于MAGIC(Major Atmospheric Gamma-ray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大型大氣γ射線成像切倫科夫望遠鏡),它是一系列巨大的接收器的組合,設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以探測γ射線(它處在電磁波的最高能量波段)。同年6月30日,此陣探測到了一個γ射線暴,它來自Markarian501星系中心的一個黑洞,這個星系離我們達5億光年。理論預言,每當有什么東西落入這種黑洞時,就將放射出輻射的閃爍。但能夠被地基望遠鏡看到,表明這是一個十分明亮的閃爍。對如此遙遠的這類輻射,還是第一次被人所見。
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大型大氣γ射線成像切倫科夫望遠鏡(MAGIC)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經(jīng)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一輻射可非一般,它的低能γ射線輻射,要比高能輻射早到地球4分鐘。這是一個大問題。按相對論的時空觀,所有的光(不論其能量大小)皆以同一速度飛馳。但從現(xiàn)在的觀察來看,其效應顯然與該理論不符,倒是適合于量子論的空間理論。
目前有好幾種量子引力理論,總的來說,它們提出了類似的時間和空間的面貌,即時空不是一個平滑的連續(xù)體,而是一個騷動著的量子泡沫體,且其泡沫沒有明確的表面。愛因斯坦的有起伏的時空景觀,似乎更像一個海流滔滔的洋面,通過這個洋面,粒子和輻射必須奮力而去。長波的低能光線,有如一只帆船,可在這個量子泡沫海洋中滑行而過;而短波的高能光線,卻如一只小的救生艇,須跟波浪搏斗才能過去。故兩者的飛奔有快有慢。
其實早在1998年,艾客立努-開密利和CERN(歐洲核子研究所)的埃利斯(J·Ellis)就曾提出,來自遙遠的活動星系的高能光,可以用來測定時滯效應,只要距離較大,即使略小的效應,也能測出。而MAGIC正是看到了這個現(xiàn)象。
這些事例在天體物理學上是稀有的,MAGIC的觀測,引起了科學界的熱烈討論。2006年6月,類似的γ射線望遠鏡HESS( High Energy Stereoscopic System ,高能立體鏡系統(tǒng),設在納米比亞),捕捉到另一個大星系的閃爍。該星系稱RKS2155-304,跟我們的距離,是Markarian501的4倍,這樣,其時間滯后效應將更長。
費米空間望遠鏡的美術(shù)圖
但跟預想的相異,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的杰可劃斯卡(Agniescka·Jacholkowska)說,“我們沒有看到時間滯后的線索?!彼f,若我們設想時空不論怎么,不論在何處,皆是同樣的。那么上述初看到的時滯現(xiàn)象,可能是Markarian501的γ射線源本身所有的。例如,粒子沿著星系中心的磁場被加速,它首先將發(fā)射出低能射線。但迄今沒有人確知,在那些暗淡的星系中心所發(fā)生的過程。故在這里,還有很大的討論余地。
事情一直擱到去年,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極高能γ射線,擊中地球。這是一個γ射線暴(GRB)。它是NASA(美國宇航局)的費米望遠鏡于2013年4月27日觀測到的,故取名為GRB130427A。它并非來自活動星系的中心,卻出于一顆超大星球的爆炸性死亡,其簇射為一般GRB的10倍。該鏡收到此暴后,立即向全世界自動報警。故有一大批望遠鏡觀測這個暴。
研究者發(fā)表論文說,他們觀測到幾百秒的時滯效應(低能與高能γ射線之間)。艾客立努-開密利說,“這個數(shù)目很顯然,這是第一次對時滯現(xiàn)象出示的有力證據(jù)?!蹦敲聪鄬φ撜娴谋淮蚱屏藛??其實理論家早在考慮,或許新的觀察結(jié)果,能讓我們建立新的更有力的宇宙學。要想充分了解宇宙,我們必須知道,它如何從一個微小的初生宇宙,變成今日的這種狀態(tài)。因此,必須把相對論和量子論結(jié)合起來。理論界已花了30年的時間,最難之處這兩者仍難以相容。
而現(xiàn)在的研究者,似乎看好兩個量子引力理論,即弦論和圈量子引力論。前者認為,時空含有10維,即通常的3維空間和1維時間,再加上其他的6維,可是它們卻蜷縮到我們無法測量的程度;后者把時空想象為一個鎧甲鏈形式,它由無數(shù)相同的圈交織在一起。
跟理論一樣,觀察方面也有進展。艾客立努-開密利等人,以后又報告了其他4個GRB的觀測,據(jù)說,它們的行為跟方程一致,但還未取得結(jié)論性的支持。不久,杰可劃斯卡等人分析了另外4個低能GRB,那是由費米鏡觀測到的,但它們沒有時滯現(xiàn)象。按杰可劃斯卡的看法,只要這種解釋是建立在同類源的單一觀測上的,那就不十分可靠。他說:“若我們找到的效應,出自類似源的二個源上,那么你可真正地去考慮,你的確找到了什么東西?!?/p>
設在納米比亞的γ射線望遠鏡HESS( High Energy Stereoscopic System ,高能立體鏡系統(tǒng))
與此同時,研究者提出了另一種可清晰觀測的對象,那就是中微子。它實際上以光速運行,且很難跟其他東西相互作用,它們也攜帶著能量,理應跟時空相互作用。若艾客立努-開密利的觀點正確,那么中微子也將遭受因能量引發(fā)的時滯效應。太陽和離我們17萬光年的超新星SN1987A皆發(fā)射中微子,但距離我們太近,不適用這一測量目的。
在宇宙中中微子原可謂不少,就是難于探測。目前一個著名的中微子探測器,為冰立方(icecube),它埋在1立方千米的南極冰之中,已于2011年完全投入運行。2012年4月,它找到二個中微子,其能量比太陽中微子高得多。費米實驗室的胡伯(Dan·Hooper)說:“僅這個理由,它們可能來自γ射線暴,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使單個粒子含有如此大的能量。而GRB是最佳的選擇?!闭米罱?,冰立方宣稱,又發(fā)現(xiàn)26個中微子,其能量已暗示出,它們來自河外源。
艾客立努-開密利說,他在冰立方早先的記錄中,找到三個以上的數(shù)據(jù),它們十分適合于量子時空所發(fā)生的效應。它們來自三個獨立的GRB。
中微子被認為來自塌縮星,要比GRB的光更快地到達地球,因它們在旅途中,不跟其他東西相互作用。而電磁輻射在飛馳途中,必須跟塌縮星的氣體做斗爭。即使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艾客立努-開密利認為,在能量上,中微子跟γ射線之間的大差距,是跟時空與它們互相作用的效應相符的。不過其合作者埃利斯持懷疑態(tài)度。他認為“這里沒有任何統(tǒng)計學上的堅實支持”。
研究者期待更大的望遠鏡,才能更快、更多地找到γ射線和中微子。目前,已建立了一個由來自23個國家、1000多位研究者組成的國際團體。他們擬建造一個MAGIC和HESS的大型繼承者,這個比其前輩的靈敏度高上10倍,它將每年看到10-20個活動星系的閃爍。他們已取得了德國、西班牙和英國政府的財政支持,并擬最近投入工作。
人們在問,我們最終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嗎?該團體成員瓦格納(R·Wagner)說,“沒有理由悲觀?!闭业饺魏晤愋偷臅r空結(jié)構(gòu),將是一場可匹配愛因斯坦理論的革命。物理學正在為下一步而尋找道路。其實這也是不少科學家的共識,因為人們在觀察中找到不少現(xiàn)象,不符合宇宙學的標準模型。諸如,理論上的鋰7,遠多于它的實際量;從某個方向看去,星系都偏向于左手旋轉(zhuǎn);還發(fā)現(xiàn)一個超大星系結(jié)構(gòu),其尺度達40億光年,這樣宇宙在大尺度上是不平滑的!故他們說,也許,我們正處在新物理學誕生的前夜。
(責任編輯 張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