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張國富
天文儀器紙工小制作教學體會
□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張國富
張國富老師(后排右一)和他的天文小組
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兒童好像天生就對日月星空有著強烈的求知興趣。我覺得孩童時代是一個增強孩子的天文興趣,幫助他們深入研究天文現(xiàn)象的最佳時間。
雖然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把地球與宇宙作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對于一名喜愛天文、熱衷于研究星空奧秘的學生來講,科學課上的這些知識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一些專門為這些小天文迷量身定做的天文科普活動。由于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所以簡單來說,這些活動要適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深淺要適宜,既有趣味性、吸引力又有天文科普的特征。
但是,對于學校來講,適合小學生直接參與的天文科普活動從形式上來講還不多。尤其是從兒童喜歡動手做的角度出發(fā)的活動就更少了。很幸運,我在2007年有幸參加了海淀區(qū)教委魏振英老師組織的,由著名天文科普專家閔乃世老先生主講的天文儀器小制作系列培訓活動。
從一開始,我就被這套天文儀器紙工小制作深深吸引住了。隨著日后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它留給我的印象越來越深,感觸也越來越多。從這套儀器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天文科普工作者對天文科普事業(yè)的無限熱愛,感受到閔老先生對少年兒童的深切關愛之情。特別是在后來我知道了這套儀器的發(fā)明者閔乃世老先生的事跡之后,更是發(fā)自內心地對閔先生佩服之至。
這套儀器看似簡單、造價低廉,僅有幾頁畫有圖形的卡紙,輔助工具也是我們都用得起的剪刀、刻刀、粘膠等。但正是它的造價低廉,使用簡單和方便,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這套儀器,感受到閔先生這樣的天文科普工作者深邃的智慧,使得天文科普落到實處。
學生在制作、使用這套儀器的過程中,可以提高他們動手制作的能力。通過參加小制作活動,學生可以在剪裁、粘貼、彎折、掏空等方面獲得紙工制作技能的提高。這套儀器還可以增強學生小肌肉群的活動能力(這源于學生的精細加工),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可以提高學生對天文現(xiàn)象的研究興趣和對天文知識的渴求欲望,增加學生天文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所以這套儀器很適合學校開展天文課外活動或選修課使用,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制作了放在家里做裝飾或小擺設。
基于以上對閔先生這套天文儀器小制作材料的認識,并結合我在進行這套儀器的教學工作中的經(jīng)驗,我談談幾點體會:
一、調整制作順序
這套天文小制作材料由10個儀器組成,對應說明書有著相應的排序。但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來講,它們的難易度和興趣度是不同的,所以我按照制作難度由易到難,制作興趣由高到低的原則對這10個儀器進行了重新排序。實踐表明,再次編排的順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這套小制作的實效。
二、輔助學生獨立完成
為了使這套儀器的教學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發(fā)展。我沒有采用教師一個一個地教,學生一個一個地學的呆板方法,而是采用更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的“教—扶—放”方法。也就是先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套儀器的特點,找出這套儀器制作上的規(guī)律,理解各種圖示所提示的制作信息。這樣,學生大多都能自己根據(jù)這些規(guī)律獨立完成,偶有困難教師稍加點撥即可。
三、這套儀器的一點不足
這套儀器雖然構思巧妙,制作簡單,使用簡便,但也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其測量數(shù)值的精確性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如:學生制作的工藝、學生使用儀器測量時的操作水平、儀器本身的誤差范圍等都會造成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出現(xiàn)或大或小的偏差。但我想這些不足有些是不可避免的,絲毫無損于我們對這套儀器價值的認可。
四、使用方面的一點建議
制作成功之后,我們要組織學生學會使用這套儀器,進行適當?shù)奶煳挠^測活動,才能更大地發(fā)揮這套儀器的功能,我想這也是閔老先生的愿望。
一方面,我們應組織學生學習每個儀器所蘊含的天文知識,豐富學生的認知。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多編寫一些使用方面的練習題,建立一套學生熟練操作這套儀器的訓練教材。也希望我們將來能夠為孩子們多編制一些這樣的教材,使我們的孩子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更多天文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