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劍,張忠秋,李健,尹佐龍,祝大鵬
●專題研究
中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比較研究
黃志劍1,張忠秋2,李健1,尹佐龍1,祝大鵬1
目前有關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的研究大都以研究者自身實踐經驗為基礎,采用經驗總結或質性研究方法,對提供運動心理服務的過程、內容、途徑等因素進行研究,較少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現(xiàn)有模式和主要影響因素,采用自編中英文版《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工作模式調查問卷》對境內外39名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境內20名,境外19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與工作模式有關的“人”“環(huán)境”和“任務”3個因素,共44個條目,使用頻數(shù)統(tǒng)計和Chi-square Test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結果表明,在以上3個因素上2組參與者即表現(xiàn)出一定的相同點,也存在一些顯著的差異。對上述異同進行總結,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行業(yè)發(fā)展、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環(huán)境和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內容出發(fā),提出相應建議。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比較研究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是指,運動心理學工作者為高水平競技體育提供包括心理技能訓練、心理咨詢、心理教育以及臨場支持等應用心理服務時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方式。比較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和競技體育機制下的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模式,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應用心理學工作模式的形成規(guī)律與影響因素,為總結和發(fā)展符合我國競技體育特色的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模式提供實證依據(jù)。
過去20多年里,北美運動心理學的幾份主要期刊發(fā)表了有關應用運動心理服務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以他們自己所從事的運動心理服務為基礎進行總結,或是對研究所在國家的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現(xiàn)狀加以介紹,從而對運動心理服務工作的服務內容、服務經驗、服務結構和模式、服務的思想基礎、服務的有效性評估等內容進行研究和討論[1-5]。
雅典奧運周期后,姒剛彥、劉靖東、祝捷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qū)運動心理學家備戰(zhàn)2004年奧運會運動心理服務模式進行研究。祝捷[6]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訪談12名為2004年雅典奧運提供服務的中國運動心理學專家,對運動心理學服務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進行探討,反映目前我國主要運動心理學工作者為國家隊備戰(zhàn)重大國家賽事提供運動心理服務的情況,包括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干預的內容、心理干預過程、基本的服務工作模式與狀態(tài)、應該具備的職業(yè)素質和倫理修養(yǎng)以及他們各自在開展工作過程中所受到的社會支持等。劉靖東[7]通過對臺灣和香港兩地備戰(zhàn)2004奧運會運動心理學專家服務工作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共同的主要成分,并以這些成分為主要內容分別構建出兩地運動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綜上所訴,目前有關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的研究大都以研究者自身實踐經驗為基礎,采用經驗總結或質性研究方法,對提供運動心理服務的過程、內容、途徑等因素進行研究,較少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同時因為被試(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數(shù)量少、工作模式取樣單一等因素的限制,對相應工作模式形成與發(fā)展的成因及影響因素罕有涉及。本研究擬通過對不同國家和體育體制下的多名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比較不同背景下運動心理工作模式的異同,探索分析不同工作模式形成的原因和可能影響因素。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境內外39名長期從事運動心理應用工作的學者的工作模式進行調查研究,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1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參與者為境內外從事運動心理學應用工作達2年或以上的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所有參與者自愿參加本次調查。參與者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和在線問卷的形式匿名參與,最終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39份,其中境內有效問卷20份,境外有效問卷19份(歐美地區(qū)10份,亞洲及其他地區(qū)9份)。
在39份有效問卷的參與者中,男性32人,女性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31~40歲(15人)和41~50歲之間(9人),20~30歲7人,51~60歲7人,60歲以上1人;運動心理服務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3~10年(22人),11~20年7人,超過20年7人,不足3年者3人。說明,在問卷回收中參與問卷調查的工作者大部分都在運動心理服務領域中具有資深經歷和服務經驗,符合問卷設計的初衷,對于有效獲取問卷調查的信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
1.2 調查問卷
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對境內外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務時所依據(jù)的基本理論、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影響因素、服務效果評估等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根據(jù)有意行為理論(Action Theory)中行為情境模型[8]中人、環(huán)境和任務3要素(見表1),編制中英文《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工作模式調查問卷》,并對中外運動心理學工作者的工作模式進行調查研究。問卷條目中的選項大都來源于已有研究中不同學者對相關問題的描述或主張見解,其中英文版問卷是在中文版基礎上經中、英雙語者回譯修訂后與英語為母語的運動心理學工作者進行討論,對問卷內容的理解與研究者達成一致后最終確定的。
表1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的主要構成因素與調查問卷體現(xiàn)
問卷中的問題以多項選擇或單項選擇為主,每個問題及其備選項的設計均以已有文獻為基礎,如有關從業(yè)資歷、工作類型、工作性質、是否具有從業(yè)資格等問題,參考了BRITTON W BREWER《運動心理學》一書中第12章有關心理服務工作的性質、種類及相關的從業(yè)資格認證等,總結提出了有薪、無薪2種服務性質,全職、學術研究性質和兼職3種服務種類,認證和特許2種運動心理學資質認證形式。運動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問題,綜述國外文獻發(fā)現(xiàn),運動心理工作者習慣將自己角色定位于教育者、觀察者、心理教練、促進者和活動的催化劑,而在針對運動員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則包括教練員、領隊、管理人員、隊醫(yī)科研輔助人員、運動員家長和親密朋友、運動員同伴團隊成員等6種重要他人角色。通過類似上述對文獻的總結和整理,該問卷的主要問題及備選項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往研究的相關研究結果。
1.3 施測與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
調查問卷的施測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和在線問卷的形式進行,境內問卷主要通過研究者本人和同行介紹發(fā)放,境外調查則通過在專業(yè)郵件列表上發(fā)布調查邀請的形式征求參與者同意,所有問卷都以匿名形式發(fā)放和回收?;厥蘸螅瑔柧斫浽u判為有效(參與者符合抽樣標準,無明顯不負責任回答)后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使用SPSS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Chi-Square檢驗。
本次調查涉及的內容較多,本文將以“人”“環(huán)境”“任務”3因素為線索,對相關結果進行分析。
2.1 中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中“人”的因素比較分析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中“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從事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人員與工作相關的各項特征。除本文中介紹的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外,主要從職業(yè)性質和從業(yè)資質2個方面加以描述(見表2、表3)。職業(yè)性質是指,參與者對自己從事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時的職業(yè)身份描述;從業(yè)資質是指,參與者在從事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時是否具備某一種類的行業(yè)認證或許可。
表2 中外參考者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職業(yè)性質比較
表3 中外參考者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從業(yè)資質(證書/許可)比較
境內外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在從事應用工作時的職業(yè)性質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境內更多參與者是以“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職業(yè)身份從事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而境外則有更多是以“運動心理咨詢師”“心理學家”和“運動心理學家”等職業(yè)身份從事這一工作。兩者的主要區(qū)別一方面可能體現(xiàn)為“專職”與“兼職”的區(qū)別,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境內更多參與者是以科研或教育的視角對待應用運動心理工作,而境外參與者則更傾向于將應用運動心理工作視為一項獨立的、專門化的職業(yè)活動。
境內外參與者在擁有與從業(yè)資質相關的證書或許可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目前我國實行的中國運動心理咨詢師認證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完善。
2.2 中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中“環(huán)境”因素的比較分析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中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指,對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具有一定影響的社會文化、體育管理體制和運動隊內體系等內容。
2.2.1 中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管理因素比較中外參與者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時的隊伍性質、薪酬水平、工作性質以及經費來源等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境內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全部在專業(yè)運動隊開展,而境外參與者也有在業(yè)余運動隊中開展的;境內有更多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是無薪酬的,這與他們的工作機會和經費更多來自科研課題申請、工作性質更多是學科研究等特點有關,而絕大多數(shù)境外參與者在提供應用運動心理服務時有薪酬回報,而且他們很少將其應用工作視為學術研究(見表4)。上述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運動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其實踐應用屬性在境內外被認可和重視的程度差異。
表4 中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主要管理因素比較
2.2.2 中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人際關系因素比較人際關系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外參與者對自己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時的角色定位、重要他人以及重要他人態(tài)度、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系等5個維度上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
2.2.3 中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社會支持因素比較關于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社會支持方面,主要是從工作者選擇運動隊的考慮因素、介入過程是否順利及限制因素、介入前準備工作、服務過程的限制因素、服務效果的影響因素、工作自由度、重要會議參與程度和困難解決途徑等方面進行調查。由于篇幅限制,僅選4項具有代表性的結果進行報告。
(1)應用運動心理工作介入前準備工作。無論心理服務工作能否順利介入,對于運動心理服務工作者而言,都要在介入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調查結果顯示,境內外工作者在開展工作前都會請教練提供所需隊員的信息、與隊員進行正式咨詢與訓練的準備工作、了解運動員的基本情況、熟悉并收集可能用到的心理咨詢與訓練方法等內容進行準備,在這些因素方面境內外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不做準備”和“其他”維度境內外參與者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境內工作提出了更多在介入時需要做其他準備的內容,如收集比賽視頻資料、技術統(tǒng)計分析、熟悉項目的技戰(zhàn)術特點、訓練及比賽特點、去現(xiàn)場觀看該隊員的訓練或比賽信息、通過網(wǎng)絡資源更廣泛地了解選手過去的表現(xiàn)和社會評價等(見表6)。
表5 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人際關系因素比較
表6 中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介入前準備工作比較
(2)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效果的影響因素。境內外工作者在“運動隊中其他角色(隊醫(yī)等)的作用”維度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同時,在“工作體系的合理性”和“運動員與運動隊關系”2個維度的差異雖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而在“與管理者和教練員的工作關系”維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7)。
表7 境內外參與者對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效果影響因素的選擇比較
(3)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自由度,境內外工作者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從自由度5個不同程度所占人群比例可以看出,境內工作者認為他們開展工作的自由程度大多為中間選項,而更多境外工作者認為其工作自由度為“非常自由”“較自由”和“自由”(見表8)。由此能夠看出,境內工作者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時,遇到的限制因素更多,獨立開展工作的空間相對更小。
表8 境內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自由度比較
(4)應用運動心理工作中困難的解決途徑。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境內外參與者的困難解決途徑存在顯著差異,境內工作者主要是向服務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如教練)求助,而境外則是更多地向同行求助(見表9)。
表9 境內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困難解決途徑比較
這一差異反映出境外運動心理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大都有同行督導等機制存在,能夠給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提供各方面的專業(yè)支持;而境內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開展,由于缺少明確的組織規(guī)范和運行機制,造成在境內提供運動心理服務時缺少同行交流或經驗豐富的督導幫助。
2.3 中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中“任務”因素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從中外參與者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出發(fā)點、理論依據(jù)、服務模式、主要工作內容、服務目標重要程度、主要工作形式、工作方法、涉及心理問題和工作效果評價等多個方面對工作模式中的“任務”因素進行調查比較。
2.3.1 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理論依據(jù)應用運動心理工作雖然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但是理論支撐對于這項工作同樣非常重要。境內外工作者對相關理論的使用不存在顯著差異,大都集中在對不同理論體系的整合上。而在實際服務過程中,境內運動心理工作者不再局限于照搬西方某種或某個體系作為理論依據(jù),開始關注將傳統(tǒng)中國文化融入服務工作的理論指導中,建立本土化的理論指導(見表10)。
表10 境內外應用運動心理學工作的理論依據(jù)比較
2.3.2 服務模式描述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任務特征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指導運動心理工作的服務模式問題。有關不同服務模式的具體內涵在相應文獻中都有詳細闡述,不再一一贅述。調查結果顯示,境內外運動心理工作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都是以多種模式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服務工作。也就是說,境內外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在實踐活動中,大多以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境內工作者對咨詢模式和多學科體育科學模式的綜合使用較多,境外工作者除了較少使用臨床模式外,其他4種模式的選擇較為平均。
表11 境內外參與者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時的服務模式比較
2.3.3 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目標和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心理問題工作目標是指,運動心理工作者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過程中的一般性目標,它不會因為工作對象或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在“提高運動成績”“增加運動員獨立性”“創(chuàng)造積極有效的訓練和比賽環(huán)境”“滿足運動員提出的全部要求”4個選項中,境內外參與者在工作目標的選擇方面只在“滿足運動員提出的全部要求”一項上存在顯著性差異(χ2= 14.273**),即更多的境外參與者看重該項目標,而更多的境內參與者認為此項目標不重要。同時,2組參與者都以“提高運動成績”作為最重要的工作目標,顯示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最重要價值仍在于對卓越表現(xiàn)的追求。
工作過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在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2大范疇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境內外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類型不存在顯著差異(χ2=4.344),主要集中在認知性的心理問題(境內13,境外11),這與需要培養(yǎng)運動員獨立性的服務目標相一致,情緒問題也是比較集中的領域(境內2,境外6)。此外還有壓力應對、訓練動機、個人發(fā)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感情問題等。
2.3.4 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在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過程中,境內外參與者面對運動員的問題所采用的解決方法不存在顯著差異,根據(jù)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和所面對的特殊問題,制定個別化方案為主,同時還較多地使用一般心理技能訓練方法來解決運動員的問題(見表2)。
表12 境內外參與者開展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比較
2.3.5 工作效果評價途徑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效果的評價,一直是困擾應用運動心理實踐活動規(guī)范化乃至科學性的難題[9-10],目前主要采用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2種途徑。調查結果顯示,境內外參與者在使用自我評價、運動員自我陳述、重要他人評價、心理專家或同行評價4種主觀評價方法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客觀評價方面,成績指標和心理指標的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行為指標的使用差異非常顯著(見表13)??傮w而言,大多數(shù)參與者都傾向于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對自己的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效果進行評估,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套共同可接受的評估方法。
表13 境內外參與者對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效果的評價方法比較*
通過對上述結果的分析,可以從“人”“環(huán)境”和“任務”3個方面對境內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進行綜合比較(見表14)。
表14 境內外應用運動心理工作模式綜合比較
針對目前我國應用運動心理工作的現(xiàn)狀以及在服務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問題和限制因素,提出以下建議。(1)從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行業(yè)發(fā)展出發(fā)。行業(yè)內部需要在數(shù)量和質量等方面同時加強對運動心理服務工作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同時建立系統(tǒng)有效的監(jiān)督、指導體系;行業(yè)外部需要加強多學科間的協(xié)同合作,尤其是在運動員傷病等特殊時期,還要與其他體育科學和運動醫(yī)學等相結合。(2)從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環(huán)境出發(fā)。運動隊內部需要注重與教練、領導之間穩(wěn)定關系的建立,以及教練對運動心理學科的認識和重視度的培養(yǎng);運動隊外部,向體育管理部門倡議,完善運動心理服務行業(yè)的管理制度,為工作提供保障。(3)從運動心理咨詢與訓練的服務內容出發(fā)。實踐過程中,在注重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同時,增加對運動員心理健康和個人長遠發(fā)展的關注;理論建設中,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進運動心理服務的本土化研究[11-12]。
[1] MURPHY S M.The on-site provision of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s at the 1987[J].Olympic Festival,The Sport Psychologist,1988,2:337-350.
[2] MAY J R,BROWN L.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o the U.S.Alpine Ski Team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Olympics in Calgary[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89,3:320-329.
[3] HARDY L,PARFITTt G.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for the provision of 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a national squad[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126-142.
[4] RAALTE J L J.Provision of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s at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e MaccabiahGames[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3,17:461-470.
[5] BLUMENSTEIN B,LIDOR R.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in the Olympic village:A four-phase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8,6:287-300.
[6] 祝捷.我國運動心理學家奧運心理服務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6.
[7] 劉靖東.臺灣、香港地區(qū)運動心理學專家備戰(zhàn)2004年奧運會運動心理學服務模式研究:一項質性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7.
[8] 黃志劍.中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職業(yè)變遷與人生發(fā)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9] 邱芬,姚家新.現(xiàn)代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走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2):44-48.
[10] HABER P,MCCANN S.Evaluating USOC Sport Psychology Consultant Effectiveness:A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Imperative at the Olympic Games[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 Action,2012,3(2):65-76.
[11] 張凱,張力為.道與術:中國文化對運動員心理咨詢與心理訓練的啟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196-199.
[12] 姒剛彥,蔣小波.望聞問切:中國運動員心理訓練的社會—文化脈絡初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191-195.
Comparison on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HUANG Zhijian1,ZHANG Zhongqiu2,LI Jian1,YIN Zuolong1,ZHU Dapeng1
(1.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In present,most of the service models in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are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esearchers and with the methods of experience summary and qualitative,lack of quantitative method.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get in depth understanding with the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 model in different sport system and its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Thirty-nine applied sport psychologists from various nations and regions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by through self-developed 44-item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 Model Inventory anonymously,including three factors,44 items related with working model,people,environment and task.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both comm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participants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and the reasons were discussed.Some advice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 model.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service model,comparison study
G 804.8
A
1005-0000(2014)04-304-05
2014-04-02;
2014-06-25;錄用日期:2014-06-26
財政部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項目編號:11-10)
黃志劍(1972-),男,湖南新田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運動心理學。
1.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