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景
【關鍵詞】古詩 意境?搖朗讀?搖關鍵字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90-01
古詩是中華文明的精華,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古詩教學是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解讀古詩中,最根本的是對意境的解讀,只有理解了古詩的意境,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詩句的審美體驗等藝術境界。開展古詩意境教學能使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陶冶他們情操。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探索小學語文古詩意境教學的實施。
一、朗讀,感知詩歌的意境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學習,尤其是古詩的學習,必須從朗讀開始。朗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審美鑒賞能力。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學會吟詠,學生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古詩所蘊涵的情感和意象再現(xiàn)出來,從而鑒賞古詩創(chuàng)作的藝術感染力,理解古詩的意境。
然而,古詩對于閱讀能力尚淺的小學生而言,是一種陌生的藝術形式。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朗讀邊深化感受,要求學會四個“必須”:第一,必須大膽讀,丟掉一切約束放聲地讀;第二,必須讀出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第三,必須讀出感情,并且發(fā)揮想象力,把全身心融入古詩的意境之中;第四,必須讀出古詩的意境,讀出對古詩風格的理解,如壯美、離愁或者哀怨等。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想象一千年前的李白觀看廬山瀑布美景時的心情,然后根據(jù)想象中的情境融入感情地去朗讀古詩,讀出作者的激動心情。通過朗讀,學生感受到古詩所蘊藏的豐富情感,從而提高了對詩歌的感受力,心靈也獲得了美的陶冶。
二、解讀關鍵字,理解詩歌之意境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人往往通過精雕細琢的文字來表達深邃的意境。關鍵字在古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只有抓住關鍵字,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對美感的頓悟,審美素質(zhì)在品味中得到飛躍,真正理解古詩的意境。
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應指導學生準確理解關鍵字所表達的含義。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七冊課文《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雨”和“柳”這兩個字的意象和含義?!坝辍笔蔷d綿的細雨,正如詩人對朋友的情絲如雨一樣連綿不斷,并且?guī)е膽n愁?!傲迸c“留”同音,代表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通過對“雨”和“柳”這兩個字的解讀,學生理解了詩歌表達詩人在細雨的清晨送友人的離別情誼。又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八年級上冊杜甫的《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句詩,“連”和“抵”二字是這句詩的關鍵字。教師應指出這兩個字所表達的因戰(zhàn)爭造成消息封閉,詩人久盼不到家人音訊的焦急心情,讓學生與詩人心靈產(chǎn)生共鳴,從整體把握詩歌,理解了詩歌的意境。
三、創(chuàng)作,體會詩歌之意境
古詩是用凝練的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審美體驗和對生活的認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繪畫、編劇等多種創(chuàng)作方式,體會作者寫詩的心境,從更深層次感悟詩歌的意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教師指導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使詩情畫意結(jié)合為一體。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詩中有畫”、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佳作,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孟浩然的《春曉》,描繪的是一幅春天鳥語花香、溫暖熱鬧的景象。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畫筆在紙上描繪出詩中的景物,從而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課本劇,就是讓學生用戲劇的形式通過自編自演,把語文課本內(nèi)容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活潑好動,極具模仿性和表現(xiàn)欲等性格特征,在古詩教學中引入課本劇的創(chuàng)作方式,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雖文字簡練,但寓意深刻,要讓學生欣賞詩中的意境的確有難度。為此,教師讓學生以這首詩出演課本劇,讓學生扮演詩人、童子和隱者進行對話表演,引導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了童子什么?詩中沒有寫的可以根據(jù)童子的回答來聯(lián)想嗎?如果你是隱者,你想說什么?表演課本劇把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生動展現(xiàn)出來,學生體會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初步領悟了詩歌的意境。
總之,意境是古詩的靈魂,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探索體會古詩意境的最佳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藝術上的熏陶,達到古詩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