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兵
【關鍵詞】語文課堂?搖留白?搖課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71-01
國畫中有一種表現(xiàn)手法叫“留白”。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留白”,教學過程中的“留白”就是適當?shù)牡纫坏?,讓學生有時間去思索。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既要有張有弛,又要適當留白,課堂中的“等一等”也是一種藝術,值得教師去思考和研究。
一、初讀完課文后的留白
長期以來,讀書停則答案出,實際上這時的答案是膚淺的,因為此刻學生的思維剛形成,如此快節(jié)奏的教學讓他們沒有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思維的惰性。初讀完課文后,應該讓學生靜一靜,通過思考問題梳理自己的思路。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11冊課文《理想的風箏》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多媒體出示照相機圖片跟學生說:“老師要借給你們一個照相機來抓拍劉老師的動作。用你們細膩的心思,明亮的慧眼來捕捉一個你認為最值得抓拍的動作,并給它起個名字?!苯又P者讓一位學生配樂朗誦課文第4至9節(jié),飽含深情的朗讀和恰到好處的配樂讓這段文字變得特別感人。朗誦結(jié)束后大家都沉浸其中,在長時間的語言留白后,筆者問:“孩子們,你拍到了嗎?”這時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
生1:彎腰拾風箏的那一瞬間,我起名為“彎腰”。
生2:追趕風箏的那一刻,我起名為“我能行”。
生3:和學生一起放風箏,向前跑的畫面,叫“奔跑吧”。
這一個個畫面在學生的腦海里定格,他們被劉老師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正是有了長時間的語言留白,大多數(shù)學生捕捉到了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畫面。
二、問題提出后的留白
課堂上,大多數(shù)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學生的解答,只要看到一兩個學生舉手就迫不及待地示意學生回答,這是一種極不科學的做法。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4冊課文《真相變成大大的荷葉》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什么樣的荷葉?”問題拋出后,教師發(fā)現(xiàn)有學生舉手,就馬上讓學生來回答。
生1:這是一片大大的荷葉。
生2:這是一片很大的荷葉。
生3:這是一片非常大的荷葉。
因為受到第一個學生的影響,教師發(fā)現(xiàn)接下來回答的學生產(chǎn)生了思維定勢,于是教師稍加啟發(fā):“這片荷葉像什么呀?”
第四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終于說出不一樣的問答:“這是一柄特別大的傘。”
如果教師能在問題提出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答案,那么問題的答案一定會呈現(xiàn)出多樣性。
三、范讀后的留白
一位教師在教學課外閱讀指導課《俺爹俺娘》時,一邊用多媒體讓學生看攝影照片《送行》,一邊范讀:“每次我離家時,都不讓娘送,娘也答應不送,但到了村頭,一回頭,娘往往就跟在身后……”當教師用輕柔而又滿含深情的語氣讀完最后一個字后,聲音戛然而止。教師在長時間的語言留白后問:“孩子們,你們從圖片和文字中讀到了什么?”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手。
生1:我讀出了娘對“我”的擔憂。
生2:我讀出了娘對“我”的說不盡的愛。
生3:我讀出了娘對“我”無限的牽掛。
生4:我讀出了作者對娘的絲絲愧疚。
生5:我感動得留淚了,因為我真正懂得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含義。
學生毫無保留地談起了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教學中語言留白的魅力。
四、出示資料后的留白
課堂上教者出示的資料包括實物、圖片(像)、聲音等。如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語文第10冊《二泉映月》一課時采用了聽《二泉映月》樂曲導入課文的方法。當或低緩、或高亢、或深沉、或激昂的樂曲在課堂回蕩時,學生也沉浸在動人心弦的樂曲聲中。一曲完畢,筆者沒有立即打破課堂上的靜寂,而是讓學生繼續(xù)浸潤其中。3分鐘后,筆者用低緩而又溫和的聲音說:“同學們,從你們的眉宇間、眼眶中、凝重的臉上,老師看出了你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告訴老師,現(xiàn)在,就分享你們獨特的感受吧!”這時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表了自己對樂曲的獨特體驗。
生1:我耳邊響起了二泉的流水聲。
生2:我聽到了阿炳不幸的人生。
生3:我聽到了阿炳的吶喊。
生4:我的耳邊似乎回響著阿炳在街頭賣藝時遭到地主的打罵聲。
生5:我感受到了阿炳正在和命運作斗爭。
生:我聽到了阿炳在對著月亮暢想未來。
五、結(jié)課時的留白
每次課堂結(jié)束時,筆者總給學生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再靜靜地讀課文,并在腦海中梳理自己的收獲,同時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這樣做既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學習總結(jié)的習慣,慢慢擁有自己的語文感悟體驗,提升語文水平,又讓教師在學生的補充提問中反思自己的教學,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從而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總之,教師要仔細研究留白在課堂中的運用時機,讓學生都能在思考中有所得,課堂教學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