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梅
摘 要: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文化古都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城市文化;地鐵站;空間設計;文化再造
技術與設計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兩大力量,地鐵技術無疑是人類文明偉大的進步。地鐵所到之處,其城市格局、經濟結構、交通結構、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城市性格??v觀我國地鐵城市,地鐵加速城市發(fā)展步伐的同時,也間接導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鐵空間設計不僅應該體現現代科技的先進性,更應該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以此找到地鐵文化根基,營造有差異的地鐵文化氛圍。
1 地鐵空間文化構建的必要性
對于地鐵建造來說,功能的合理性和結構的安全性一直以來是決策者重點把控的目標,地鐵公共空間文化構建尚未被納入重點關注的位置。功能與結構的制約性成為人們放棄地鐵空間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只言片語稍加修飾,缺乏對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城市傳統(tǒng)文化難以實現在地鐵空間中的融合與再生。地鐵如同一個傳送機械,將人從入口傳送到出口,充分體現現代技術的冷冰和無所不能的改造力。技術至上的本質凸顯地鐵空間設計的無根性,沒有文化根基,沒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覺壓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對于生活在快節(jié)奏時代的都市人來說,這種交通體驗實屬無奈。
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成都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古都文化的獨特魅力。
2 地鐵空間與城市文化融合與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為例
本文以虛擬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現代地鐵空間設計中的表現可能,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很難完整展現全部設計,本文僅從入口、功能、設施為切入點嘗試進行設計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歷史街區(qū),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薈萃之地,如茶館文化、蜀錦蜀繡、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劇、建筑藝術等等,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地鐵1號線途經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點。地鐵空間設計自然不能脫離文化古街的背景,在與之取得呼應與統(tǒng)一的同時還要能體現地鐵空間的現代性。
2.1 傳統(tǒng)形式,現代演繹
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所說“老的東西不會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經有過的東西總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F代空間設計中的文化“再現”不是根據記憶中的事物、圖像和場景通過大腦的過濾后重新復現,而是人們從社會生活和自然萬象中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過藝術化處理重新表現出來,而不是機械模仿和拷貝。文殊院地鐵站入口空間設計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結構的形式語言,運用鋼和玻璃現代材料技術,營造一個結構簡潔、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鐵入口,與周圍環(huán)境形成呼應,從而緩解人們在空間過度時的不適感。入口處設置了無障礙坡道,體現人性化觀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為本
地鐵內部空間布局情況是以各個站點的人流量、規(guī)模大小為依托,并結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周圍現狀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確定。地鐵站廳是地鐵的分流空間,站廳內應設置管理室、售票、檢票、安監(jiān)等基本功能區(qū)。本案中站廳內部采用樓廊式設計,即在站臺上設置回廊式夾層(圖3、圖4)。乘客通過二層站臺分流到地下候車廳,回廊式站廳的好處是乘客可選擇方向的余地較大,可以有效緩堵,同時利用回廊中間較大的中庭區(qū),增加候車區(qū)與售票廳空間通透性、可視性和趣味性,從而減小地下空間的壓抑感和沉悶感。
2.3 源于生活,引導設計
在空間設計中,移情是一種處理手法,將各種視覺信息通過選擇與組合,以具象的視覺形象來象征某一抽象概念,與體驗者產生一種精神交流,滿足其區(qū)域定位的要求。地鐵空間設計可以將移情作為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在現有技術設備和空間結構基礎上融入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義的語言。圖5為地鐵候車廳雙面坐休息椅,其設計靈感來源于老成都最具特色的茶具——青花蓋碗,休息椅造型設計力求簡潔大氣,圓弧形輪廓可提高安全性,靠背細節(jié)處運用回紋鏤空紋樣,宛如一只玲瓏青花碟自然生出,古意盎然,給人無限遐想。傳統(tǒng)語言通過設計實踐轉換為符號化的語言,使之具有現實意義和新的生命力。endprint
摘 要: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文化古都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城市文化;地鐵站;空間設計;文化再造
技術與設計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兩大力量,地鐵技術無疑是人類文明偉大的進步。地鐵所到之處,其城市格局、經濟結構、交通結構、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城市性格。縱觀我國地鐵城市,地鐵加速城市發(fā)展步伐的同時,也間接導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鐵空間設計不僅應該體現現代科技的先進性,更應該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以此找到地鐵文化根基,營造有差異的地鐵文化氛圍。
1 地鐵空間文化構建的必要性
對于地鐵建造來說,功能的合理性和結構的安全性一直以來是決策者重點把控的目標,地鐵公共空間文化構建尚未被納入重點關注的位置。功能與結構的制約性成為人們放棄地鐵空間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只言片語稍加修飾,缺乏對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城市傳統(tǒng)文化難以實現在地鐵空間中的融合與再生。地鐵如同一個傳送機械,將人從入口傳送到出口,充分體現現代技術的冷冰和無所不能的改造力。技術至上的本質凸顯地鐵空間設計的無根性,沒有文化根基,沒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覺壓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對于生活在快節(jié)奏時代的都市人來說,這種交通體驗實屬無奈。
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成都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古都文化的獨特魅力。
2 地鐵空間與城市文化融合與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為例
本文以虛擬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現代地鐵空間設計中的表現可能,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很難完整展現全部設計,本文僅從入口、功能、設施為切入點嘗試進行設計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歷史街區(qū),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薈萃之地,如茶館文化、蜀錦蜀繡、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劇、建筑藝術等等,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地鐵1號線途經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點。地鐵空間設計自然不能脫離文化古街的背景,在與之取得呼應與統(tǒng)一的同時還要能體現地鐵空間的現代性。
2.1 傳統(tǒng)形式,現代演繹
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所說“老的東西不會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經有過的東西總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F代空間設計中的文化“再現”不是根據記憶中的事物、圖像和場景通過大腦的過濾后重新復現,而是人們從社會生活和自然萬象中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過藝術化處理重新表現出來,而不是機械模仿和拷貝。文殊院地鐵站入口空間設計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結構的形式語言,運用鋼和玻璃現代材料技術,營造一個結構簡潔、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鐵入口,與周圍環(huán)境形成呼應,從而緩解人們在空間過度時的不適感。入口處設置了無障礙坡道,體現人性化觀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為本
地鐵內部空間布局情況是以各個站點的人流量、規(guī)模大小為依托,并結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周圍現狀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確定。地鐵站廳是地鐵的分流空間,站廳內應設置管理室、售票、檢票、安監(jiān)等基本功能區(qū)。本案中站廳內部采用樓廊式設計,即在站臺上設置回廊式夾層(圖3、圖4)。乘客通過二層站臺分流到地下候車廳,回廊式站廳的好處是乘客可選擇方向的余地較大,可以有效緩堵,同時利用回廊中間較大的中庭區(qū),增加候車區(qū)與售票廳空間通透性、可視性和趣味性,從而減小地下空間的壓抑感和沉悶感。
2.3 源于生活,引導設計
在空間設計中,移情是一種處理手法,將各種視覺信息通過選擇與組合,以具象的視覺形象來象征某一抽象概念,與體驗者產生一種精神交流,滿足其區(qū)域定位的要求。地鐵空間設計可以將移情作為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在現有技術設備和空間結構基礎上融入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義的語言。圖5為地鐵候車廳雙面坐休息椅,其設計靈感來源于老成都最具特色的茶具——青花蓋碗,休息椅造型設計力求簡潔大氣,圓弧形輪廓可提高安全性,靠背細節(jié)處運用回紋鏤空紋樣,宛如一只玲瓏青花碟自然生出,古意盎然,給人無限遐想。傳統(tǒng)語言通過設計實踐轉換為符號化的語言,使之具有現實意義和新的生命力。endprint
摘 要: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文化古都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城市文化;地鐵站;空間設計;文化再造
技術與設計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兩大力量,地鐵技術無疑是人類文明偉大的進步。地鐵所到之處,其城市格局、經濟結構、交通結構、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城市性格??v觀我國地鐵城市,地鐵加速城市發(fā)展步伐的同時,也間接導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鐵空間設計不僅應該體現現代科技的先進性,更應該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以此找到地鐵文化根基,營造有差異的地鐵文化氛圍。
1 地鐵空間文化構建的必要性
對于地鐵建造來說,功能的合理性和結構的安全性一直以來是決策者重點把控的目標,地鐵公共空間文化構建尚未被納入重點關注的位置。功能與結構的制約性成為人們放棄地鐵空間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只言片語稍加修飾,缺乏對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城市傳統(tǒng)文化難以實現在地鐵空間中的融合與再生。地鐵如同一個傳送機械,將人從入口傳送到出口,充分體現現代技術的冷冰和無所不能的改造力。技術至上的本質凸顯地鐵空間設計的無根性,沒有文化根基,沒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覺壓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對于生活在快節(jié)奏時代的都市人來說,這種交通體驗實屬無奈。
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構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結合,現代與傳統(tǒng)共融,讓地鐵成為成都城市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古都文化的獨特魅力。
2 地鐵空間與城市文化融合與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為例
本文以虛擬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現代地鐵空間設計中的表現可能,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很難完整展現全部設計,本文僅從入口、功能、設施為切入點嘗試進行設計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歷史街區(qū),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薈萃之地,如茶館文化、蜀錦蜀繡、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劇、建筑藝術等等,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地鐵1號線途經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點。地鐵空間設計自然不能脫離文化古街的背景,在與之取得呼應與統(tǒng)一的同時還要能體現地鐵空間的現代性。
2.1 傳統(tǒng)形式,現代演繹
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所說“老的東西不會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經有過的東西總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F代空間設計中的文化“再現”不是根據記憶中的事物、圖像和場景通過大腦的過濾后重新復現,而是人們從社會生活和自然萬象中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過藝術化處理重新表現出來,而不是機械模仿和拷貝。文殊院地鐵站入口空間設計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結構的形式語言,運用鋼和玻璃現代材料技術,營造一個結構簡潔、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鐵入口,與周圍環(huán)境形成呼應,從而緩解人們在空間過度時的不適感。入口處設置了無障礙坡道,體現人性化觀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為本
地鐵內部空間布局情況是以各個站點的人流量、規(guī)模大小為依托,并結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周圍現狀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確定。地鐵站廳是地鐵的分流空間,站廳內應設置管理室、售票、檢票、安監(jiān)等基本功能區(qū)。本案中站廳內部采用樓廊式設計,即在站臺上設置回廊式夾層(圖3、圖4)。乘客通過二層站臺分流到地下候車廳,回廊式站廳的好處是乘客可選擇方向的余地較大,可以有效緩堵,同時利用回廊中間較大的中庭區(qū),增加候車區(qū)與售票廳空間通透性、可視性和趣味性,從而減小地下空間的壓抑感和沉悶感。
2.3 源于生活,引導設計
在空間設計中,移情是一種處理手法,將各種視覺信息通過選擇與組合,以具象的視覺形象來象征某一抽象概念,與體驗者產生一種精神交流,滿足其區(qū)域定位的要求。地鐵空間設計可以將移情作為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在現有技術設備和空間結構基礎上融入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義的語言。圖5為地鐵候車廳雙面坐休息椅,其設計靈感來源于老成都最具特色的茶具——青花蓋碗,休息椅造型設計力求簡潔大氣,圓弧形輪廓可提高安全性,靠背細節(jié)處運用回紋鏤空紋樣,宛如一只玲瓏青花碟自然生出,古意盎然,給人無限遐想。傳統(tǒng)語言通過設計實踐轉換為符號化的語言,使之具有現實意義和新的生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