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校園歌曲是來自生命中最細膩的感動,穿透了都市人情的虛偽,直指人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純真。優(yōu)秀的校園歌曲是學生課余活動和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簡述了校園歌曲的定義特點以及從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到八九十年代大陸的校園歌曲的發(fā)展歷史,校園歌曲的現(xiàn)狀等,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給校園歌曲愛好者們對其更全面的認識,并對當下創(chuàng)作的校園歌曲的發(fā)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校園歌曲;文化;發(fā)展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睡在我記憶的往昔……”當聽到類似這樣的歌曲時不知道你的心中可有一絲感慨,是否會想起自己成長的那個年代,心中是否會涌入一股感動?是的,在這樣一個以流行歌曲稱霸的時代,校園里也彌漫著流行的氣息,曾經膾炙人口青春十足的歌曲在校園里再也找不到了。到底什么才是校園歌曲呢?
1 校園歌曲的界定及特征
(1)校園歌曲的界定。
校園歌曲,又稱“校園民謠”“現(xiàn)代民歌”“樂府民風”等,指在中等及高等教育學校中流行傳唱于青年學生中的歌曲,深受學生喜愛、體現(xiàn)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校園歌曲充滿活力、積極向上、樸實明快,完全是性情的流露,激勵學子進步,它反映了青年學子的朝氣蓬勃、青春浪漫,它不僅包括敘述校園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感動,也包括校園外的感觸。
(2)校園歌曲的特征。
校園歌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但總的特點是:首先,校園歌曲充滿青春朝氣,憧憬著美好的理想,是學生表達自己心聲的一種感情的寄托。其次,校園歌曲有其自身的變動性即時代性,反映一個時代的趨向,能夠緊扣社會現(xiàn)實生活,深刻反映出那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實際面貌,充滿時代氣息,與時代脈搏同步跳動。第三,校園歌曲內容誠懇真切,語言樸實無華,曲調優(yōu)美自然,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感。第四,校園歌曲還具有傳承性,時下的校園歌曲,即流行歌曲還有新奇性、一致性、從眾性、劇烈性。
2 校園歌曲的發(fā)展歷程
(1)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是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早期的學堂樂歌歌詞題材廣泛,如號召民族覺醒,宣傳婦女解放,提倡破除迷信等,對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有明顯的正面作用,也夾雜著一些傳統(tǒng)倫理道德等內容,語言通俗直白。早期的學堂樂歌曲調多采用歐、日曲調,加上自己的歌詞,漸漸地,中國民歌曲調也開始被學堂樂歌“拿來”,如《茉莉花》等。更膾炙人口的當屬李叔同(弘一法師)填詞的《送別》了,這首歌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堂樂歌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開端,它使得西方的樂器、演奏法、記譜法和基本理論知識傳播到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傳播了西方的先進文化,預示著當時中國音樂進入新的文化轉型期。
(2)三四十年代的校園歌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堂樂歌開始漸漸走向沒落。當時,中國社會處于政局動蕩時期,面臨著亡國的危機,愛國抗戰(zhàn)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旋律。在音樂這方面,以愛國為主題的群眾歌曲在當時是處于主流,《游擊隊歌》《義勇軍進行曲》《團結就是力量》等革命性歌曲,當時存在三種歌曲,一種是校園歌曲,一種是群眾歌曲;另一種是流行音樂。但三者在當時并沒有多大區(qū)別。校園歌曲在當時雖然有很大的作用,但還是消融在群眾歌曲的大潮之中,并沒有成為獨立的歌曲門類,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作為一類歌曲。新中國成立后,涌現(xiàn)出一大批歌唱社會主義的歌曲,節(jié)奏堅定有力,同時校園歌曲在這個時期經歷了一次高潮,出現(xiàn)了《勞動最光榮》《讓我們蕩起雙槳》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但這一時期的校園歌曲基本上局限于“少兒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現(xiàn)。所接受的主體也偏于低齡化,很少有表達青年人心聲的青年歌曲。
(3)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校園歌曲。
1)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校園歌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校園歌曲再次全面復興,它是從海峽彼岸臺灣興起的。那時,臺灣音樂充斥著日本和西方的歌曲,以及舊上海的時代歌曲。不論在旋律還是內容上都不能滿足廣大青年學生的要求。1975年,楊弦等人在臺北舉辦了中國現(xiàn)代民歌發(fā)布會,它標志著臺灣校園歌曲運動的開始。臺灣校園歌曲并不單以“校園”為歸宿,而是自動承擔起了扭轉流行樂壇風尚的責任,從一開始商業(yè)力量就介入其中。臺灣校園歌曲的整體特色是簡單清新優(yōu)美上口,真誠樸實,易學易唱,很少有表現(xiàn)消沉,抑郁,頹廢的情緒。此時臺灣校園歌曲成為流行歌曲發(fā)展中一支特定力量。
2)八九十年代大陸的校園歌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受鄧麗君情歌及臺灣校園歌曲以及俄羅斯民歌和中國傳統(tǒng)民歌熱的影響,中國大陸本土也誕生最初形態(tài)的校園民謠。那時候,一些高等學府里的學生將自己的感覺編織成簡樸的音樂與旋律,加上吉他或口琴的伴奏,以此來抗爭校園外商業(yè)化音樂的日益喧囂。由于過于簡單,一直沒有太大的影響,1986年,是大陸流行音樂全面復興的年份,其中以《一無所有》為代表的搖滾樂直接影響了校園歌曲的創(chuàng)作。在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樂中,體現(xiàn)著個人主義與社會責任感的糾纏。在新一代的青年身上,既有覺醒了的個人意識,重視自己與個性,同時又存在著對社會現(xiàn)實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責任感,體現(xiàn)出一定的批判意識和個人反思。
3 校園歌曲現(xiàn)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流行音樂的多樣化,校園歌曲漸漸正式成為流行歌曲的一份子,也以其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成為推動流行歌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校園歌曲是校園里的主旋律,現(xiàn)今,這樣的主旋律正處在內外交困的尷尬處境之中。
(1)校園歌曲內容單一,歌曲質量有待提高。八十年代初,《童年》《外婆的澎湖灣》等臺灣校園歌曲風靡內地。1994年,《校園民謠》系列專輯問世,老狼、高曉松、郁冬等才華橫溢的校園音樂人紛紛涌現(xiàn)。可十年來,隨著日韓音樂的東進和內地流行音樂的低迷,味道純正的校園音樂也漸漸成了人們泛黃的記憶,有的作品情調低沉,缺乏積極向上的力量,多愁善感、頹廢灰暗的消極情緒常有流露。對學生人格形成了負面的影響。
(2)缺少獨創(chuàng)的風格特色。校園歌曲融入了流行音樂和本民族音樂的因素,當今又吸收了許多西方音樂的風格。大學生沒有很好地認識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認識音樂和相關文化的密切關系,認識音樂要素中的文化脈絡,并對若干相關問題作深層次地思考,盲目推崇美國嬉皮士的一些形式化的頹廢生活,使其進入所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無思想地模仿,使得創(chuàng)作和演唱虛假做作,情感不真實,給人無病呻吟之感,由于相互仿造使得一部分作品平庸乏味,旋律曲式單一,反映出非音樂專業(yè)作品的局限性。
4 結語
校園民謠講述的是校園人自己的故事,反映大學生們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向我們展示了一份純真與誠懇。社會在發(fā)展,校園本身在變化,學生群體的精神關注和情感表達方式也在變化,校園歌曲必然要變化,在內容和精神上都要提升和擴展,使它保持著一定的人文品質和文化內涵,這樣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在每個時代留下學生們自己的聲音和故事。
參考文獻:
[1] 劉傳波.新形勢下如何創(chuàng)作和推廣校園歌曲[J].大眾文藝,2009.
[2] 楊加力.中國當代歌曲創(chuàng)作的特殊階段——略論19661976年間創(chuàng)作歌曲的音樂特征[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5(02).
[3] 文麗君.對高校藝術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中校園歌曲地位的調查報告[J].音樂天地,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