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赟
摘 要:年畫歷史悠久,其中的童子圖像是人物題材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從年畫中童子圖像的藝術原型、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藝術特色、現實意義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年畫中童子圖像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年畫;童子;圖像
年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大眾審美理念和情感訴求的集中體現。童子圖像是年畫人物表現題材中最突出的一種,這和童子這一符號豐富的內涵有關。在年畫的各種表現題材中,隨處可見胖乎乎的童子形象,由此可見,大眾對這一形象的喜愛。
1 年畫中童子圖像的藝術原型
年畫中童子圖像的藝術原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于傳統文化中的童子原型;另一種是來自于佛教文化中的童子原型。
在傳統觀念中,生命血統的延續(xù)、種族的繁衍、壯大家族,一直是民眾的理想。在原始社會的巫術祭祀活動中,在涉及生殖崇拜的內容時,都加入了兒童圖像,強調這種生命意識。在封建社會,農業(yè)勞動力的增加是靠這種家族繁殖能力來決定的,對繁殖能力的重視,更加增加了對傳宗接代的期望。在民間美術中,往往直接用童子圖形表達了這種意愿,充分表明了對自身種族繁衍的渴望。在古代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推動下,童子形象寄托了人們對子孫延續(xù)的美好祝福,這是童子形象出現在年畫中的重要原因。
佛教以蓮花童子的實物形象出現在繪畫和文字中,唐代以來流傳的佛教化生觀念影響較大?!盎印敝傅木褪恰盎ㄉ印保ㄖ傅氖巧徎?,表現的是童子托于蓮花之上,寓意了純潔美好。童子作為人之初,在佛教中具有拋去肉身、涅槃成佛的象征性,具有新生和升華的意義。
2 不同歷史時期的年畫童子圖像的特征表現
年畫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在宋代以前,童子圖像很少在年畫中出現,主要是在宗教、宮廷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里出現。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等幾個朝代的發(fā)展,到了宋代,年畫繪畫的范圍有了巨大的發(fā)展,所描繪的題材也更加豐富,其中涉及童子的題材不斷增加,童子圖像的造型和色彩更加的豐富。
宋代,由于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手工業(yè)有了較大的進步,城市經濟繁榮,使這一時期的年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年畫的題材更加豐富,童子圖像與蓮花產生新的組合形式,使童子圖像由“化生童子”演變到民間的“蓮花童子”,使其在特征表現上有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到了元代,年畫中具有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特別體現在兒童的服飾表現上,時代感很強。元代年畫筆法細膩,人物刻畫惟妙惟肖,成為后來明清楊柳青年畫畫家所效仿的技法。但是元代的年畫中童子圖像大都是仿照宋代戲嬰題材,缺乏新意。到了明代,由于統治者重視文化,恢復生產,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使農業(yè)、手工業(yè)重新恢復生產。在文化方面的造紙制墨、刻板印刷等都有了巨大的發(fā)展。這時的年畫中更加注重對子孫興旺、五谷豐登的祈禱,童子圖像越來越多的作為祈福對象出現,其造型更加多樣化,寓意吉祥。清代,由于地域的文化差異,風俗習慣、印刷技術等造成了年畫不同的風格,在不同地域風格的年畫中,童子圖像的造型也各不相同。在這些產地里,最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濰坊楊家埠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北武強年畫等。其中天津楊柳青年畫,童子圖像細膩典雅,線條精確細致、色彩典雅精美、造型夸張。蘇州桃花塢年畫線條刻畫委婉流暢、色彩鮮艷細膩,在嚴謹中透出一股柔媚之美。清代童子圖像表現形式多樣化,并且階段化特征很明顯。
3 年畫中童子圖像的藝術特色
年畫中的童子圖像造型多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細膩寫實的城鎮(zhèn)風格,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蘇州桃花塢年畫為代表;另一種是粗狂夸張的鄉(xiāng)村風格,以濰坊楊家埠年畫和河南朱仙鎮(zhèn)年畫為代表。城鎮(zhèn)風格細膩寫實、刻畫有獨特的章法;布局講究、緊扣內容。鄉(xiāng)村風格造型稚拙、線條粗獷有力;人物刻畫方式夸張、裝飾感強烈。
年畫中的童子圖像顏色絢麗,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的畫面內容,有不同的著色。年畫中童子圖像著色有著城鄉(xiāng)差異,城鎮(zhèn)風格的年畫色彩對比不是很強烈,色彩渲染精致典雅,搭配柔和,使童子圖像顯得很清秀,寫實感很強。鄉(xiāng)村風格的年畫,色彩對比強烈,畫面的裝飾感很強,具有一種濃厚的古樸稚拙之氣。
4 年畫中童子圖像的現實意義
年畫,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文化,給中國的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年畫已為世人所接受。在現代設計中使用童子圖像,不僅呈現出一種雅致典雅的視覺感受,而且在內容上能更好地表現主題。這樣的設計不僅具有傳統的文化意味,還具有時尚的設計形式。
參考文獻:
[1] 王樹村.中國民間美術史[M].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
[2] 王樹村.中國年畫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 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5] 唐家路,孫磊.中國吉祥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6] 倪建林.中國佛教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7] 劉波.中國民間藝術大詞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8] 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9] 王樹村.中國吉祥圖案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10]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11] 廖軍.視覺藝術思維[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12]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