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富宏
(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 南通 226019)
論《呂氏春秋》中樂正氏之儒
許富宏
(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來源之一就是樂正氏之儒。樂正氏之儒的主要思想——重孝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作為治國的根本;其貴信等思想亦被《呂氏春秋》合理吸收,作為君主修身的重要內(nèi)容;樂正氏之儒具有兼儒墨的學(xué)術(shù)特點,這與雜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學(xué)術(shù)特點十分接近;樂正氏之儒是通過尸子而在秦地傳承,從而為呂不韋所熟悉與采用;研究《呂氏春秋》雜家思想的形成,尸子這個人不應(yīng)該被忽視。
呂氏春秋;樂正子春;儒家
先秦時期,儒家是顯學(xué),有很大的勢力和影響。就《呂氏春秋》篇目來看,有39篇稱引孔子,約占全部160篇的25%。記孔子行事者18見,計有《先己》、《勸學(xué)》、《尊師》、《安死》、《異用》、《慎人》、《遇合》、《必己》、《貴因》、《樂成》、《察微》、《任數(shù)》、《精諭》、《高義》、《舉難》、《壹行》、《求人》、《察傳》等篇。其中以“孔子聞之曰”方式出現(xiàn)12見,如《貴公》、《去私》、《當(dāng)務(wù)》、《義賞》、《慎大》、《具備》、《上德》、《知分》、《召類》、《觀表》、《過理》、《不茍》等篇;以“孔墨之學(xué)”并稱者6見,如《當(dāng)染》、《順說》、《不二》、《博志》、《有度》、《務(wù)大》等。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大抵以儒家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薄秴问洗呵铩吠瞥缈鬃?,以孔子思想、行事作為例證來說明道理?!秴问洗呵铩分写嬖跐夂竦娜寮宜枷胧遣豢煞裾J(rèn)的。那么《呂氏春秋》吸收了先秦時期哪些儒家學(xué)派的學(xué)說呢?經(jīng)過分析,其中之一便是樂正氏之儒。
《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重孝道。《呂氏春秋》認(rèn)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孝”?!缎⑿衅分袑U抡撌觥靶ⅰ?。其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wù)本而后末?!薄氨尽笔鞘裁茨??“本”就是“孝”,“務(wù)本莫貴于孝”。因為國家是一個大的社會,而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在治理人民?!秴问洗呵铩氛J(rèn)為“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輕”。人的情感都是由親到疏的,由自己的親人發(fā)散至朋友以至天下人。人對待自己的親人就是孝道,所以只要抓住孝道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故“夫執(zhí)一術(shù)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只要做到孝,人主就可以“名章榮,下服德,天下譽”,人臣則可以“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即能夠“耕耘疾,守戰(zhàn)固,不罷北”。故“篤謹(jǐn)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在先秦,以孝道聞名天下的是曾子?!缎⑿衅分苯右又栽唬?/p>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zāi)及乎親,敢不敬乎?”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
也。所謂貴德,為其近于圣也;所謂貴貴,為其近于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于親也;所謂敬長,為其近于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于弟也?!?/p>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p>
曾子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并作有《孝經(jīng)》?!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霸鴧?,南武城人,子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鬃右詾槟芡ㄐ⒌?,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死于魯?!痹凇墩撜Z》中,多次見到曾子對于孝道的論述。如《子張》:“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薄秾W(xué)而》記載曾子的話說:“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表明曾子十分重視祭祀喪葬之禮,以此來彰顯孝道?!翱鬃颖疽延小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孝’之說(見《為政》),而曾子進(jìn)一步發(fā)揮了孔子所論之蘊義,把孝行(修身)與治民(為政)聯(lián)系了起來。可以看出,曾子貴孝,并不是僅僅拘于倡言某種單純道德觀念,而是把發(fā)揚孝道與轉(zhuǎn)變民風(fēng)、求得治世結(jié)合起來,把行孝納入了禮治的范疇,體現(xiàn)了以孝治民、為政的政治思想。這是曾子一個重要的思想。”[1](P269)曾子的這一思想被《呂氏春秋》所繼承。
《呂氏春秋·孝行》篇說:“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于事親,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边@一段與《孝經(jīng)·天子章》幾同,僅個別文字有出入,顯然出自《孝經(jīng)》。而《先識覽·察微》篇直接引《孝經(jīng)》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边@段文字見于今《孝經(jīng)·諸侯章》,文字全同。可見,《孝行篇》吸收了儒家曾子一派的學(xué)說。
《韓非子·顯學(xué)》說:“世之顯學(xué),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鐘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中,只有“樂正氏之儒”傳曾子之學(xué)?!缎⑿小菲终f: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憂?!?/p>
這里樂正子春直接言“吾聞之曾子”,說明樂正子春是曾子弟子,孔子的再傳弟子?!皹氛现濉眰鞯囊簿褪窃又畬W(xué)?!抖Y·檀弓上》:“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鄭注:“子春,曾參弟子。”公羊昭十九年《傳》何休注亦云:“曾子弟子,以孝名聞?!睒氛哟阂惨孕⒙劽?。所以《孝行》篇中的儒家思想出自樂正氏之儒一派。對此,前代諸多學(xué)者已經(jīng)指出。陳奇猷先生說:“子春以孝名聞,且有信而見信于齊,則亦其時之大儒也?!秴问洗呵铩酚小缎⑿小菲髦际茄孕⒌?,多引曾子語,并述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事,可知《孝行》篇為樂正氏學(xué)派之著作?!保?](P1127)陳氏以為《呂氏春秋》雜家的形式為“雜纂”,認(rèn)為《孝行》篇為樂正氏之儒著作,持論未免偏頗,但指出了《孝行》篇思想淵源于樂正氏之儒則不誤。
從《孝行覽》在八覽中的次序看,《孝行覽》僅次于《有始覽》排在第二位?!队惺加[》是談宇宙起源的,真正涉及到政治問題的就是《孝行覽》。《孝行》篇是《孝行覽》第一篇,可見呂不韋對“孝”的高度重視。
“貴信”思想是儒家的傳統(tǒng)而樂正氏之儒倡之??鬃淤F信,《論語·學(xué)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庇州d:“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薄稙檎吩唬骸白釉唬喝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笨鬃硬粌H對普通民眾提出“信”的要求,還把“信”引申到政治領(lǐng)域,強調(diào)君主講“信”,這是治理國家,服帖民心的重要舉措。《論語·子路》:“子曰:上好信,則民不敢用情?!薄额仠Y》:“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庇终f:“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边@里可以看出,“儒家將修己立身之信,推及于治人施政之道,因而確立貴信之旨”。[3](P68)在孔子那里,“信”還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墩撜Z·衛(wèi)靈公》:“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貴信,這在其弟子中被廣泛接受。子夏也講“信”。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
必謂之學(xué)矣。”(《論語·學(xué)而》)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保ā墩撜Z·學(xué)而》)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保ā墩撜Z·公冶長》)曾子也言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p>
《呂氏春秋》論執(zhí)政治國十分重視“信”?!顿F信》篇曰: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故《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信立則虛言可以賞矣。虛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內(nèi)皆為己府矣。信之所及,盡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則天地之物畢為用矣。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風(fēng);風(fēng)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實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堅,谷不堅,則五種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
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襲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當(dāng)矣。
下文并舉齊桓公守信,見信于天下,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明上好信,則民之可治。有學(xué)者認(rèn)為,《貴信》篇“亦兵家者言”[2](P1313),似有不妥。因為此處論信,是結(jié)合“修身”而論的,即所謂“信而又信,重襲于身”,將“信”作為“修身”的一個要求?!靶奚怼蹦巳寮伊χ髦枷耄右嘀亍靶奚怼?。《大學(xué)》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關(guān)于“大學(xué)”的含義,任銘善先生說:“‘大學(xué)之道’,謂自庶人修身至于大夫齊家,諸侯治國,天子平天下之道?!保?](P90)這段文字的作者,朱熹言此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曾子之學(xué)除以“孝”聞名外,還特別強調(diào)“修身”。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是這段文字的核心,也是曾子思想的核心?!秴问洗呵铩べF信》篇的主旨乃承接孔子、曾子貴信之旨,為儒家者言應(yīng)無疑義。
在孔子后學(xué)中,第一代弟子還是言“信”的人是比較多的。如子夏、曾子、有子、漆雕開等,前文已有例證。其后言“信”者,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有樂正子春。《韓非子·說林下》:
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往。齊人曰:“雁也。”魯人曰:“真也?!饼R曰:“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子?!濒斁垬氛哟海瑯氛哟涸唬骸昂灰云湔嫱??”君曰:“我愛之?!贝鹪唬骸俺家鄲鄢贾拧!?/p>
樂正子春自言“愛信”,可見他是繼承了孔門言“信”的傳統(tǒng)。樂正子春師承曾子,而曾子也是言“信”的,可見,樂正子春的“貴信”是繼承曾子的。這也證明了,《呂氏春秋》“貴信”來自于樂正氏之儒一派。
《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都是將孔子與墨子一起并稱。如《當(dāng)染》篇曰:
孔子學(xué)于老聃、孟蘇、夔靖叔。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魯,墨子學(xué)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子弟者,隨而學(xué)焉,無時乏絕。
子貢、子夏、曾子學(xué)于孔子,田子方學(xué)于子貢,段干木學(xué)于子夏,吳起學(xué)于曾子;禽滑釐學(xué)于墨子,許犯學(xué)于禽滑釐,田系學(xué)于許犯。孔、墨之后學(xué)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皆所染者得當(dāng)也。
《順說》篇曰:
惠盎對曰:“孔、墨是也??浊?、墨翟,無地為
君,無官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萬乘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內(nèi)皆得其利矣,其賢于孔、墨也遠(yuǎn)矣。”
《博志》篇曰:
孔、墨、寧越,皆布衣之士也,慮于天下,以為無若先王之術(shù)者,故日夜學(xué)之。有便于學(xué)者,無不為也;有不便于學(xué)者,無肯為也。
蓋聞孔丘、墨翟,晝?nèi)罩S誦習(xí)業(yè),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dá)?何為而不成?
《有度》篇曰:
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shù)教導(dǎo)于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shù)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shù)外也。夫以外勝內(nèi),匹夫徒步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shù)自行矣。
《務(wù)大》篇曰:
孔墨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
《呂氏春秋》中孔子與墨子多處并稱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應(yīng)隱藏著某種秘密尚未解開?!痘茨献印ひ浴吩疲骸澳邔W(xué)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蹦珜W(xué)源于儒學(xué),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從上引各篇內(nèi)容來看,在《呂氏春秋》中,墨子與孔子處于同等的地位。這就說明,《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對墨家思想有著高度的認(rèn)同。而在先秦時期,只有樂正氏之儒兼采墨家。主要證據(jù)有:
第一,墨家亦言孝?!稘h書·藝文志》言墨家者流的學(xué)術(shù)特征時說:“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這一點與樂正氏之儒相同。
第二,墨家兼愛思想來源于《孝經(jīng)》?!稘h書·藝文志》言墨家曰:“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這就是說,墨家“兼愛”學(xué)說是由“養(yǎng)三老五更”延伸而來。而“養(yǎng)三老五更”恰是《孝經(jīng)》內(nèi)容?!缎⒔?jīng)·感應(yīng)章》曰:“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鄭氏注“言有父”句曰:“雖貴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即三老是也?!弊ⅰ把杂行帧本湓唬骸氨赜兴龋轮粜?,即五更是也?!薄对衿酢穭t講得更為直白:“尊事三老,兄事五更?!笨梢姟凹鎼邸睂W(xué)說是墨家以《孝經(jīng)》為說而加以引申而來。這也揭示了墨家思想與儒家曾子一派的承傳關(guān)系。正是因為墨學(xué)與曾子之學(xué)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樂正氏之儒在論孔子時兼及墨子,才會出現(xiàn)孔子與墨子并列而稱的現(xiàn)象。對此,蒙文通先生說:“樂正子春守曾子之緒,《曾子書》十八篇及《孝經(jīng)》,諒即樂正氏之儒所傳。班固言‘墨家者流,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旅妒逡蛑小⒔?jīng)本夏法’之說,應(yīng)即據(jù)墨以為義也。《曾子·王言》、《制言》所詮,亦屬墨家明堂之事,豈樂正氏之儒,為雜于墨家者耶?!保?](P605)所言甚是。
綜上所述,《呂氏春秋》中的重孝、貴信思想與儒墨并稱現(xiàn)象,說明其儒家思想的來源之一是樂正氏之儒一派。
為什么樂正氏之儒的思想會出現(xiàn)并積淀在《呂氏春秋》中呢?這就必須對《呂氏春秋》儒家思想的學(xué)術(shù)淵源做出清理。
從前文的論述中,不難看出樂正氏之儒的早期傳承。因為樂正子春為曾子弟子,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這樣,樂正氏之儒的學(xué)術(shù)傳承路線是孔子→曾子→樂正子春。
從生活年代上看,曾子約在前505年至前436年[6](P694),樂正子春在約前450年至前370年之間,呂不韋集門客撰《呂氏春秋》完成在前241年。從樂正子春至《呂氏春秋》,中間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年代跨度比較大,缺少傳承中的一環(huán)。呂不韋召集門客作《呂氏春秋》又是如何接受樂正氏之儒的呢?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章懷太子注曰:“《尸子》書二十篇,十九篇陳道德仁義之紀(jì),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苯癖尽妒印に 菲唬骸八≌?,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边@是對孔子“恕”的解釋。《尸子·仁意》曰:“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边@是主張舉賢??梢姡优c儒家的密切關(guān)系。其《貴言》篇曰:“夫禍之始也,猶熛火、蘗足也,易止也;及其措于大事,雖孔子、墨翟之賢,弗能救也。”也是將孔子與墨子并稱。蒙文通先生說:“《尸子》書雖不完,然本諸儒墨十八九,并儒墨為一家者,未有先于《尸子》者也?!保?](P592-593)“其書十九皆通乎儒墨之義,是周秦之間,合儒墨于一轍者,固未有先于《尸子》者也。”[5](P594)孔子、墨子皆為魯人,據(jù)《漢書·藝文志》“《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云尸佼亦為魯人。尸佼對儒學(xué)、墨學(xué)應(yīng)當(dāng)是非常熟悉的,
蒙文通先生的說法接近事實。
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裴骃《集解》引劉向《別錄》載,尸佼做過商鞅的門客(《漢書·藝文志》說是商鞅的老師),曾直接參與商鞅的變法。尸佼在秦國應(yīng)曾產(chǎn)生了相當(dāng)大的影響。從生活年代上看,尸佼約在前390年至前330年,上與樂正子春的年代相接,尸佼或即為樂正氏之儒的傳人。由于尸佼曾為商鞅的門客,其在秦國的政治生活中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其學(xué)說在秦留下影響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樂正氏之儒與《呂氏春秋》之間的傳承一環(huán)很可能就是尸子。其傳承路線是孔子→曾子→樂正子春→尸佼→呂氏門客。
樂正氏之儒兼論孔子與墨子,其后學(xué)尸佼亦傳儒墨之學(xué),這些都與《呂氏春秋》的雜家特色“兼儒、墨,合名、法”相一致。這一點對研究《呂氏春秋》的雜家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因此,研究《呂氏春秋》雜家思想的形成,尸子這個人應(yīng)該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
[1]董治安.論曾子[J].文史哲,1993(1).
[2]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吳福相.呂氏春秋八覽研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4]任銘善.禮記目錄后案[M].濟(jì)南:齊魯書社,1982.
[5]蒙文通.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蒙文通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On The Yue Zheng Shi Confucians in LüShi Chun Qiu
XU Fu-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One of the sources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the work LüShi Chun Qiu(Spring and Autumn of Master)is Yue Zheng Shi Confucian.Filial piety,key idea of Yue Zheng Shi Confucian,is absorbed in the work as fundamentals of national governance,and promise-keeping and confidence emphasized by the school is accepted in the work as important terms formonarch's personal integrity.The Confucian thoughts of Yue Zheng Shi is an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and Mo Tze ideas,similar to Za Jia's academic 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s of Confucian and Mo Tze,Ming Jia and Fa Jia".As Yue Zheng Shi Confucian was spread in Qin territory through Shi Zi and down to LüBuwei,Shi Zi is an un-negligible figure for the study of Za Jia thoughts in LüShiChun Qiu.
Lü Shi Chun Qiu;Yue Zheng Zi Chun;Confucian
I206.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14
1674-8107(2014)03-0081-05
(責(zé)任編輯:劉伙根,莊暨軍)
2013-11-0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呂氏春秋》中的先秦史料輯??加喤c編年”(項目編號:12YJC770062)作者簡介:許富宏(1972-),男,安徽全椒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先秦文學(xué)與文獻(xiàn)的整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