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導演托尼·凱耶的《超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影片。這是一部有關(guān)限制與超脫的電影。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個有著與學生進行某種情感交流天賦的老師,但是他卻選擇了埋藏這種天賦。為了避免和學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產(chǎn)生“情感交流”,他選擇了做一個代課老師,在每個學校都只呆很短的時間,然后就離開。因為對世界的某種失望,他選擇了封閉與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的超能力,也限制了自己的心。限制,分人為事物的限制和客觀事物的限制,毫無疑問,巴赫特的限制是前者。
“限制”在字典里的含義是:“局限在范圍內(nèi)”。那么,這個范圍是什么呢?老木匠在曠野上打造了一個固定的木框,大木匠給木框裝上了輪子,人們的觀賞對象從固定的風景到移動的風景,于是大為贊嘆,小木匠直接把木框拆除了,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自己的眼界被限制了。限制就像架在鼻梁上的有色眼睛限制著眼界,就像戴在頭上的帽子緊箍得限制了思維方式,就像勒在心頭的鋼箍限制了心靈。也許這些限制的來源不是人們自己,但現(xiàn)代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身心鉆入這一緊箍之中,還毫不自知。
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各類信息從四面八方?jīng)坝恐藗儽紒?。秦火火的成功與討巧說到底是這個時代的悲劇與產(chǎn)物,你與我既是謠言的受眾,無聲無息中又成了推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為很多人已經(jīng)喪失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他們迷失在各類信息中,他們在上網(wǎng)接觸各類信息的時候,自然蘭艾不分,蘭艾不分的結(jié)果,就是蘭艾的同焚。輕輕一按微博上的“轉(zhuǎn)播”按鈕,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推動的是惡劣謠言的傳播。陳丹青言:“年輕人仍然所見極有限,又迷失在太多信息中。信息不等于眼界。”蕭伯納亦言:“要小心假知識,因為它們比無知更為可怕。”由此可見,眼界有限,是多么可怕。
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無數(shù)的,其中多數(shù)非自己所能選擇,它們組成了我們每一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一時刻的心情。然而,事過境遷,當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時便會發(fā)現(xiàn),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們奠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過是路邊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象。我們應該在龐雜的信息社會中擺脫種種的限制,讓自己的身心超脫。
影片中的亨利·巴赫特后來被委派到了一間落魄的公立學校任教。這里的學生目中無人,教學工作極難開展。在此期間,他耐心地與叛逆學生交流,在不突破自己底線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幫助,主要從心理上幫助學生,也因此漸漸贏得學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學生以及他從街上救回來的少女之間產(chǎn)生情感連接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孤獨,他終于打破了限制的枷鎖。而且亨利還在這個看上去冷酷無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好的人性。相信,心中有信仰指引著方向,再孤獨冷寞的道路,也能毅然走向前方……
(素材來源:《作文與考試》2013年32期10頁,素材關(guān)鍵詞:秦火火)
【教師點評】文章開頭通過影片《超脫》引出“限制與超脫”,闡釋“限制”的含義。接著,文章進行理性思考,用“老木匠打造固定木框”的故事形象解釋了“限制”,點明眼界被限制后,就會限制心靈。由此聯(lián)系現(xiàn)實,文章化用“蘭艾同焚,賢愚所嘆”,強調(diào)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眼界被限制后帶來的后怕,并用陳丹青與蕭伯納的話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先駁后立,提出既然限制眼界會有不良反應,那么我們就應該擺脫限制,超脫身心。最后用亨利·巴赫特終于打破限制的枷鎖、超越心靈而看到人性的美好的事例,照應文章開頭,升華文章中心。(李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