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退去一天的喧擾與繁雜,疲憊的心好不容易安頓下來,思緒卻又隨夢滲入記憶深處。
還是那條泥濘的山間小路,通向沒有盡頭的遠(yuǎn)方,回家的路總是如此的漫長,不知過了多久,終于見到了那間熟悉的老屋,那扇陳舊的軒窗,還有那個日思夜盼的人。透過窗,是一幅溫情的畫面:一位面容慈善的老婆婆手上搖著撥浪鼓正哄著她牙牙學(xué)語的寶貝孫女。那眉眼間的笑意,是春日里的陽光,伴著林間的淙淙流水,浸入最溫柔的心底。
時光無垠,歲月結(jié)繭,時間短暫的駐留終究是昔日的美好。星光下的故事,搖籃曲中的輕柔,姥姥懷里的溫暖,只是被定格在不斷變幻的時空里,我無力掌控,卻能在記憶里與它相會。
穿過時光煙雨,走過四季輪回,如今的我也漸漸長大,不再像當(dāng)初離家時那樣,要用眼淚洗刷裊裊離愁,只是飄然而至的清遠(yuǎn)的山笛聲,總會在無人的夜里響起,恰如姥姥隱忍的嘆息聲。
午夜夢回,那一年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又如潮水般涌來,激起心底千層浪。姥姥跪在墓前,用顫動的手輕撫著墓碑,一聲“母親”喚不盡多年的生死離傷,姥姥靠著墓碑泣泣低語,訴不盡的是對親人無盡的思念。時間的沙漏倒置,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淡去歲月抹下的濃墨重彩,碑前影影綽綽間,不是姥姥的拜祭,只是犯了錯的孩子在母親身邊輕訴心事。而血脈一線相承之中,竟是滿滿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歉意。
風(fēng)云陡轉(zhuǎn),又是深秋時節(jié)。在這個綿長的夜里,夢中的人慈祥依舊,只是,她的發(fā)絲何時已霜雪蒼蒼?她的步履又為何蹣跚遲遲?她朝我走來,眉眼間的溫柔尚在,但我分明看到了她的眼神中掩不住的哀傷。我沖上去抱她,想要再感受她懷里的溫暖,可她卻笑著消失在薄霧之中。
我驚起醒來,打開床邊的臺燈,桌上筆記本上的一段醒目的文字又再一次刺穿了我的心:
有一天,我也會歸去,
在我最眷戀的這一片土地,
風(fēng)把我記憶抹去,
雨把魂淡淡地送離,
輕輕從你的生命中,
我也會淡淡地離去。
至親至愛終有一天會離我們遠(yuǎn)去,時光永遠(yuǎn)是冷眼的旁觀者,所有的傷痛都要由我們自己來承擔(dān),失去之后的醒悟,任你淚流成河,在現(xiàn)實面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遺逝的歲月,已無法彌補,我們能做的,是從現(xiàn)在起,珍惜時光,珍愛身邊人,莫讓思念成傷。
明天,回家的路不再是夢中幻象。
(指導(dǎo)老師:雷坤)
評點:鄭文龍
此文語言清泠,工于造境抒情,情事如夢似幻,讀罷縈繞如縷。文中敘事有三,一為外婆寵愛襁褓之中的孫女,此處以夢中第三人稱描寫,情境客觀化增添了情節(jié)的奇異與表現(xiàn)的感染力;其二為午夜夢回之際外婆祭拜外曾祖母的場景,此段以情動人,表達(dá)了親情的血脈相承與孝親主題;其三則為“我”與外婆的夢中離別,故人之音容笑貌與永世之別相映襯,將抒情氛圍烘托至極點。以上三段敘事抒情以夢境模式淡出淡入,以時序與人物聚合為線索,將“孝、親”主題淋漓盡致地演繹為一株情思生動的親情樹,造景抒情臻于純熟。篇末更將孝親主題加以詮釋、升華,由夢境敘事落實為現(xiàn)實呼吁,使文章能超越于一般的記事憶人而具備道德倫理層面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