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
宋代 建窯油滴天目盞
宋代盛行斗茶,最上乘的斗茶用具,當屬產(chǎn)自福建建窯的茶盞。由于斗茶過程中,要看浮沫和擊拂的情形,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茶碗里看得最清楚,所以斗茶者皆對黑釉茶盞情有獨鐘。
提起宋代的茶事活動,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斗茶”。斗,顧名思義,就是一較高下的意思,茶葉的優(yōu)劣、茶水的好壞、茶具的良莠、品位的高低等等,讓好茶者有了顯示身手的興致。當然,茶之斗并不是要拼個你死我活,只是帶點“文藝范”的愉悅精神的雅玩趣事而已。然而,在斗茶藝事的境界不斷推向高峰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造就了具有極高藝術品位的茶具——黑釉盞,使其成為了論茶必提的佳器。
斗茶風靡 文人趣事
據(jù)考,斗茶之風興起于以出產(chǎn)貢茶聞名的福建建州茶鄉(xiāng),但也有說是出自于惠州傳統(tǒng)民間風俗之一。斗茶是在品茶(也稱“品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品茶往往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nèi),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嘗。斗茶則與此不同,少了些恬淡,多了些爭強好勝的味道,它既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也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茶人們比較新茶質量優(yōu)劣的一種手段,算是一種茶葉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斗茶活動不拘場所,多為兩人捉對“廝殺”,也可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經(jīng)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且要經(jīng)過集體品評。一場斗茶比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nóng)、茶人所關注,斗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
斗茶的具體方法即是把一種半發(fā)酵的白茶蒸壓成餅的茶膏碾細放在茶盞里,以湯注之,并用力攪動調膏,調和茶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燦然泛出鮮白色。茶具主要為盞,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中記載:“盞氣熱,冷則茶不浮?!?/p>
比賽內(nèi)容則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yōu)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衡量斗茶的勝負,一是湯色,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第二是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于碗面,湯花泛起后,一看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依據(jù)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斗茶風靡天下還與從上到下的推動不無關系。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不僅愛好飲茶,而且專門寫了一本專著《大觀茶論》,記載了當時全國茶葉的出產(chǎn)情況、品位特點,也談到了烹茶、飲茶的種種規(guī)矩。他經(jīng)常在宮中設茶宴,招待群臣喝茶?!吧嫌兴?,下必甚焉”,文人士大夫無不好斗茶之道,多有著書立說、賦詩填詞之舉。南宋畫家劉松年、元初畫家趙孟皆遺有《斗茶圖》。范仲淹的《斗茶歌》膾炙人口,記錄了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況。
黑釉建盞 天下第一
“斗茶”之法講究茶質、水質和技藝,同樣也講究茶具。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僅需要茶品好、技巧嫻熟,而且需要優(yōu)質的茶盞?!恫桎洝氛f:“茶色白,宜黑盞”。由于斗茶過程中,要看浮沫和擊拂的情形,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茶碗里看得最清楚,所以斗茶者皆對黑釉茶盞情有獨鐘。
提到宋代最上乘的斗茶用具,當屬產(chǎn)自福建建窯的茶盞。建盞造型別致,邊薄底厚,胎骨厚重、堅硬,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隔熱性,正如《茶錄》所云:“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蓖瑫r,建盞多口大、足小、底深,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且便于觀賞,而足小、底深則易于茶渣沉淀和傾渣,以免影響茶色。
建盞的諸多優(yōu)點使其他窯場生產(chǎn)的茶盞大為遜色。河北定窯生產(chǎn)的黑釉盞色黑如漆,而胎骨潔白,從質地上足可與建盞相媲美,且距京城汴梁又近,但宋徽宗卻舍近求遠,命建窯的窯場主燒造貢瓷,其原因就在于定窯黑盞胎薄細膩,保溫性差,不適合斗茶?!恫桎洝烦浞挚隙私ūK的功用和獨秀地位,建盞中的優(yōu)品自然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chǎn)底足銘有“供御”、“進盞”的建盞進貢朝廷。
建窯的名貴品種主要有兔毫、鷓鴣斑(即油滴)和曜變。兔毫盞是建窯主打產(chǎn)品,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曾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彩色也?!蓖煤帘K因在黑色碗的里外壁上都有細長如絲毛狀的斑紋,底色為較深色的紺黑色,并帶有赤褐色的耗光,絲毫狀的筋紋為黃褐色或咖啡色為底色襯托,呈黃色或銀白色,非常協(xié)調,很像兔毛,故而得名。鷓鴣斑盞是建盞珍品,產(chǎn)量稀少,其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類似建窯當?shù)佞p鴣鳥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它也像水面上飄浮的油珠,故被日本人稱為油滴。曜變盞是建窯的特異產(chǎn)品,非常難得,極為珍貴。它的主要特征是圓環(huán)狀的斑點周圍有一層干涉膜,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xiàn)出藍、黃、紫等不同色彩,并隨觀賞角度而變。
宋代斗茶傳入日本后,其轟烈程度不亞于在中國,屬于上流社會娛樂活動的貴族文化。建盞成為“書院茶道”指定的惟一名貴茶碗,供人們鑒賞和收藏使用。到了16世紀,武士集團爭戰(zhàn)甚至發(fā)展到一個茶碗可值傾城之價,甚至為爭奪一個茶碗而引起戰(zhàn)爭。日本古代有關建盞記載最重要的文獻是《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罚?511年),這本書是足利將軍的朋友們對他收藏的唐物(東山御物)進行評鑒的記錄。在這本書中被高度評價的唐物是當時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東西,以優(yōu)美和稀少作為選擇標準。書中記載,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僅次于曜變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文人韻味 風格平淡
建窯黑釉器的生產(chǎn)工藝精湛,影響頗為深遠。宋代閩北和閩東的大批瓷窯紛紛追慕效仿,像南平、建甌、松溪、蒲城、崇安等地,都紛紛燒制建窯風格的黑釉瓷器。它的影響還遠及江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地。僅次于建窯的一類黑釉盞產(chǎn)品就出自吉州窯。
吉州窯是一座同時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窯制瓷技藝的瓷窯,產(chǎn)品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吉州窯黑釉瓷器的燒造是從早期的單色黑釉及黑釉裝飾開始的,后來逐漸發(fā)展到各種窯變色釉裝飾。吉州窯雖然從建窯學得燒制兔毫盞的技術,但是就黑釉的變化而言,吉州窯又更勝一籌。在建窯黑釉瓷的基礎上,吉州窯進一步改良創(chuàng)造出玳瑁斑、鷓鴣斑、油滴、剪紙貼花、木葉貼花等等新的裝飾手法。黑釉剪貼花瓷為吉州窯所獨創(chuàng),而木葉貼花更是吉州窯一絕,在南宋中后期的歲月里,吉州窯成為宋代民間黑釉瓷的精品。
受斗茶之風以及建窯、吉州窯燒制黑釉盞大獲成功的影響,有宋一代,全國南北方瓷窯開始大量燒制黑釉瓷盞。這些黑釉瓷盞造型常見的造型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直口沿;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這些茶盞雖都以黑色釉為基本裝飾,但通過獨特的生產(chǎn)技藝和裝飾手法,經(jīng)過特殊加工或窯變,呈現(xiàn)出品類繁多、風采獨具的面貌。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市民文化的興起,士大夫階層享受著都市生活的繁華,又在世俗的市民趣味中極力追尋雅趣。平淡的風格、文人的韻味,以建盞為代表的茶具恰好符合宋代茶家和士人的審美。黑釉茶盞講究的是深層次的、有內(nèi)涵的、脫俗的、耐人尋味的美,單純的形與色,在不張揚中蘊含了機巧。
當然,在斗茶藝術不斷向更高境界推進過程中,茶具的品質也需不斷提高才能適應需求,當斗茶風靡朝野達到登峰造極之時,必須具有極高藝術品位的茶盞才能與斗茶家的審美心境契合。飲茶要有好茶、好水、好盞,這或許就是宋人想讓我們了解的一個品茶之道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