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素娟
(陜西學(xué)前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陜西西安 710100)
屈原,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所處的時代,中國即將實現(xiàn)統(tǒng)一。秦國和楚國是當(dāng)時最有實力的兩個大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都有力量稱雄立業(yè),統(tǒng)一中國。屈原為了實現(xiàn)楚國的興旺,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楚國一度國富兵強,威震天下,大有與秦國抗衡的態(tài)勢。但由于此舉動觸動了楚國貴族和奸倿的利益,屈原遭到了子蘭、靳尚等人的排擠,被免去左徒官職,降為三閭大夫。不久,張儀兩度從秦國出使楚國,破壞“齊楚聯(lián)盟”,楚國也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遭受重創(chuàng),國力日衰。公元前304年,秦楚訂立了“黃棘之盟”,主張聯(lián)齊抗秦的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短靻枴肪蛣?chuàng)作于屈原被流放漢北的這一段時期。據(jù)漢代學(xué)者王逸《楚辭章句·序》考證:“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徑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舒泄愁思?!币虼耍瑢懴铝诉@首千古流傳的名作?!短靻枴返某霈F(xiàn),既是屈原個人抒發(fā)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憤懣與悲愴之情的具體表現(xiàn),又是那個時代仁人志士蓬勃向上、奮進追求的歷史縮影。它表明了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有志之士的作為;有志之士想要實現(xiàn)理想抱負,也離不開自己祖國的興盛。當(dāng)屈原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付諸具體實踐的時候,他給祖國帶來的是殷實、和平;而當(dāng)他的政治理想遭到群小的破壞,帶給他的不僅是個人的失敗,而且國家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楚國的衰敗命運,以至滅亡,屈原看得一清二楚。詩人把這份憂國憂民的感情以及對楚國的熱愛,都通過詩句反映了出來。我們在感悟詩人愛國情懷的同時,也深深地為詩人痛悼和惋惜,感嘆詩人命運的多舛,感慨楚國國運的悲慘,為楚國失去了這樣一位賢臣而深深遺憾,也為楚國與成為強國失之交臂而嘆惋?!短靻枴肥悄莻€苦難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屈原對歷史反思后對現(xiàn)實發(fā)出的慨嘆。楚國的命運與詩人的命運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dāng)楚國國勢日衰的時候,詩人又怎能袖手旁觀、不聞不問呢?所以,屈原只好把自己的滿腔痛苦,訴諸筆端,向蒼天發(fā)問,表達他對楚國政治的憂慮和不滿。全詩共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天文、地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看起來有些零碎雜亂,似乎還有錯簡亂帙的嫌疑,其實卻反映了屈原對楚國最深沉的熱愛之情和對楚國命運的深刻思考。在屈原的心中,楚國才是所有問題的根結(jié),無論經(jīng)過多少滄桑變遷,楚國的未來都應(yīng)該是光明而有希望的。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總是背道而馳的,楚國在與強秦的斗爭中,一步一步走著下坡路。看到這一切,詩人痛心疾首,問天地,問神靈,問仁人,問君后,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解釋楚國現(xiàn)實命運的答案,也希望君王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力挽狂瀾。《天問》的創(chuàng)作,是作者滿懷希望向楚國統(tǒng)治者敲響的一聲警鐘,它以強烈的歷史責(zé)任感提出了改良楚國政治的建議,這是他身處江湖卻心系楚國的具體實踐,也是那個時代仁人志士報效祖國的完美體現(xiàn)。時代造就了屈原,也成就了《天問》。
屈原的《天問》讀后讓我們感到震撼。千百年來,人們夸贊它、迷戀它,提到它就嘖舌不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天問》獨特的體式給予人們的無限的暇想。它通篇以問句出現(xiàn),一句一問,一事一問,以問句開始,以問句延宕,也以問句結(jié)束。它突破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般定式,通過表面上句句設(shè)問的獨特形式,把內(nèi)在的所思所感,尤其是楚國國運日衰、自己卻無力回天的慘愴怛悼之情痛快淋漓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構(gòu)成了《天問》行文的主要基調(diào),仔細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詩人開篇就直率地詰問蒼天,探索宇宙的問題:“曰:遂古之初,誰傳導(dǎo)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詩人問自然的形成、地球的運轉(zhuǎn)和日月的更替,對于宇宙存在的基本問題,博學(xué)多才的詩人并非不懂,他的詰問也不需要誰來回答,但卻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人們仿佛看到了這塊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在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風(fēng)云變幻后仍舊歷久彌新。是誰造就了它?又是誰經(jīng)營著它?它是怎樣日夜交替給人們帶來光明?詩人的詰問是對自然的詢問,也是對人事的探究。所以,他強調(diào)指出:“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女歧沒有丈夫,怎么生出了九個孩子?風(fēng)神伯強居住在哪里?和風(fēng)又是從哪里吹送過來的?這二句看似突兀的話語,卻揭示了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無論宇宙還是人類,他們想要生存,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不是亂來就可以暢行無阻的。治國尤其如此,它需要有正確的治國之策,否則將一事無成。楚國衰微,恰恰證明了它內(nèi)政外交上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天道與人道在這里應(yīng)該是相通的。
詩人將詰問的重點,放在夏、商、周三代史實。它占據(jù)了全詩三分之二多的篇幅,是全詩的中心。它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鑒古識今,講明賢君與暴君的區(qū)別。作者先從鯀禹寫起,詰問了他們治水的功與過,“不任汨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xù)初繼業(yè),而厥謀不同?”大禹治水獲得成功,關(guān)鍵在于他做了許多實際工作,“填洪泉”、“墳地方”、“歷河?!?、“錯九州”、“洿川谷”、“修東西”、“衍南北”,可以說辛勞到了極點。此外,詩中歌頌的三代賢君,還有少康、商湯、后稷、武王、文王等人,在對這些明君的歌頌中,詩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以德政治理天下,以愛民實施號令。同時,屈原還列數(shù)了夏桀、商紂王、周昭王等昏君的暴行,是他們的昏聵殘暴,導(dǎo)致了國家的滅亡和人民的途炭。在一正一反的對比中,詩人揭示了歷史興亡衰敗的原因,即治理國家沒有小事,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厥萌在初,何所億焉?璜臺十成,誰所極焉?”商紂王的教訓(xùn)既然是慘痛的,為君者就應(yīng)該從中總結(jié)治國的教訓(xùn),不要象夏桀一樣,“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悅?”等到失去民心的時候,必將失去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詩人以無比深沉的筆觸在詩的結(jié)尾談到了楚國的現(xiàn)實,他對楚國寄寓著深深的期望,希望楚王能夠改正過錯,勵精圖治,使楚國強大起來。他說:“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雖然屈原遭受流放,人微言輕,但他還是要把心里話說出來,屈原認為楚國的失敗,是因為楚國太好興兵作戰(zhàn),由于國力不強,反而多次戰(zhàn)敗受辱,這樣的情形怎能延長它的國運呢?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改正錯誤,使楚國強大起來。屈原強調(diào)指出:“吳光爭國,久余是勝。何環(huán)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在反省楚國與吳國做戰(zhàn)失敗的歷史教訓(xùn)中,激勵楚王自強自立,不僅國家如此,臣子也是如此。斗伯比穿街繞巷行為放蕩,竟然生出了子文這樣賢能的宰相,不正說明了個人努力是成功的關(guān)鍵嗎?!拔岣娑掳揭圆婚L,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賢明的君主必須是自強自立的,才能給國家?guī)韽姶?,只有楚國強大了,楚君的統(tǒng)治才能長久。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這一節(jié)雖然用筆不多,卻很有份量,是整首詩歌的核心。
屈原通篇疑問的體式,以及對自然、社會大膽的詰問,表現(xiàn)了他對楚國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哀怨。全詩構(gòu)思奇?zhèn)ス妍?,而又纏綿疊宕,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贊頌。晉傅玄的《擬天問》、唐楊炯的《渾天問》、唐柳宋元的《天對》、明方孝儒的《雜問》、清李雯的《天問》都是有感于屈原《天問》的曠世魅力而模擬的作品,這足見《天問》對后世文人雅士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屈原整首詩以四字結(jié)句,在此基礎(chǔ)上雜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以表達的需要或長或短,或高或抑。清代俞樾《評點楚辭》引明人孫鑛的評價:“或長言,或短語,或錯綜,或?qū)ε?,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shù)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tài)?!鼻且造`動、躍變的藝術(shù)手法,承載了他莊嚴、正統(tǒng)的思想觀念。將對君王的勸誡、批評蘊含在他打破常規(guī)的問句中,給君王以啟發(fā)。魯迅先生《摩羅詩力說》評價《天問》:“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屈原前無古人的懷疑精神,給予后人深刻的思考,是古代知識分子關(guān)心現(xiàn)實政治的真實寫照。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講:“君子的政治失意產(chǎn)生出詩人的訴歌,這正是儒家道德哲學(xué)賦予中國詩人的基本特色;士與詩人身份的奇妙結(jié)合,是中國詩人的基本形象。詩首先是歷史的政治意志失敗的自我安慰,古代詩歌中許許多多傳頌的名篇名句不都與屈原的大部分作品一樣,是政治失意的產(chǎn)物?”《天問》也不例外,我們透過詩句,仿佛看到了一位“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的詩人,心中的委屈無處申訴,只好向天叩問來發(fā)泄怨憤的情景,怎能不令人感動。
屈原雖然被貶漢北,但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楚國。對楚國的懷念,是他這一時期唯一的感情寄托,但因為被貶以后,“伏匿穴處”,身處偏遠之地,對楚國的未來不能有任何的幫助,君王也不會聽從一個遠在荒漠之人的進諫,屈原只好把這份愛深深地埋藏于心底,訴諸于筆端,來表達他對楚國前途的擔(dān)憂?!摆ふ艳?,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詩人問天的明暗無邊,問日月的更替交錯,問宇宙的起始和延展,在對天地的探問中,表達著詩人對楚國未來命運的關(guān)切和對楚王的憂念。當(dāng)年,楚懷王正是不聽從屈原的忠告,輕舉妄動,才在與秦國的作戰(zhàn)中遭受重創(chuàng)。如今楚國的國運日益衰微,秦國卻一天天強大起來,大有吞并楚國的情勢,怎樣做才能改變楚國的命運?在屈原看來,只有深刻汲取三代君王治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在思考他們盛衰強弱的變遷中,尋找楚國富國強兵的出路?!皢⒋孀骱?,卒然離孽。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湯何殛焉?”無論夏啟的成功還是夏桀的失敗,都值得楚王深深思考。屈原還在一連串的疑問中,對君王施政成功與失敗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疑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伏羲稱帝,女媧創(chuàng)造人類,這些傳說中的神話故事是誰在背后掌控?楚國的命運又由誰決定和把握?屈原的滿腔疑問有誰能夠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屈原的疑惑,只有楚國的強大才能釋懷,而楚國的強大實在是太難了。楚王昏聵,奸人當(dāng)?shù)蓝际沟们恼卫硐霟o法實現(xiàn),聯(lián)齊抗秦的謀略也只能是一紙空文,眼睜睜地看著楚國被秦國蠶食殆盡。詩人不甘心看到這樣的結(jié)局,他對楚國的熱愛也不允許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局。于是,他再次從歷史的教訓(xùn)中,歸勸楚王:“彼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開何順,而賜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佯狂?”他希望楚王不要受奸臣的蠱惑,應(yīng)該近君子遠小人,做一個賢明有為的君王,使楚國強大起來?!梆⒕S元子,帝何竺之?”“伯昌號衰,秉鞭作牧?!薄拔渫鯕⒁?,何所悒?”“初湯臣摯,后茲承輔。”“彭鏗斟雉,帝何饗?”后稷、文王、商湯、彭袓,都是有名的賢君,他們值得楚君學(xué)習(xí)。屈原在對歷史的敘述中,一再地詰問,發(fā)人深思,寄托了對楚國的赤誠忠心和報國無門的悲哀。屈原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不管《天問》的形式多么獨特,詰問如何繁多,但是通篇行文的主題,都離不開對楚國的關(guān)切,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上窮天地,下及三代,在時空的轉(zhuǎn)換和歷史的發(fā)展中悠游而不悔。屈原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當(dāng)屈原看完宗廟壁畫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薄暮閃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在這樣一個風(fēng)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屈原仍舊牽掛著楚國,無法排解心中的憂慮。他深深感到只祈求上蒼保祐是沒有用的,只有等到楚王覺醒悔改的那一天,楚國才會有希望,那時屈原也就不再需要說什么了。屈原的愛國激情在這里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令人感動,這是全詩的高潮,也是屈原《天問》最值得贊美的地方。
孔子《論語》講:“詩可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鼻鰹橐晃粋ゴ蟮膼蹏娙?,他在《天問》中倡導(dǎo)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積極入世的精神和關(guān)照社會的現(xiàn)實情結(jié)。它“感發(fā)志意”(朱熹),“怨刺上政”(孔安國),希望能引起楚國君王的警醒,進而改變楚國的命運。功夫不負有心人,楚懷王在讀了屈原的《天問》后,被他的一片赤誠之心深深打動,“悟過改更”,重新啟用了屈原,將他召回郢都。屈原于楚懷王三十年回到郢都后,不改初衷,依舊繼續(xù)向楚王進諫,但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楚王的悔過之心實在有限。秦楚武關(guān)之會,秦國扣留了楚懷王,懷王客死咸陽。楚頃襄王繼位后,屈原的處境沒有多大改觀,不久就遭到第二次流放。公元278年,秦國攻陷了楚國郢都,楚國不復(fù)存在,屈原懷著一顆熱愛楚國的赤誠之心,投汨羅江殉國而死。詩人雖然沒能實現(xiàn)強大楚國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永世流傳,屈原也因此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懷念,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和贊頌。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全世界人民都在紀念屈原,屈原的詩歌也因此傳遍了世界,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名篇?!安粌H可以豐富世界文明,而且對開啟人類發(fā)展的新思維具有重大意義?!薄短靻枴纷鳛榍拇碜髌?,同樣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他一問到底的懷疑精神,成就了《天問》千古一詩的美譽,也啟發(fā)著一代代的人去思考、去感懷。我們紀念屈原,既被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所激發(fā),也為他的藝術(shù)成就深深折服。
[1]矛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2]史建橋.天問研究——天問的思想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特征[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3]周非.中國神話的文化密碼[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