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特別是特色學校評比的開展,選修課的開發(fā)呈現(xiàn)出風起云涌之勢。語文教師不論是迫于領導壓力,還是出于個人喜好,也不甘示弱,大有熱鬧非凡轟轟烈烈之勢。筆者收集到的語文選修課程,就有四五十種之多。但靜心讀下來,發(fā)現(xiàn)參差不齊。有的甚至令人憂心:身為語文老師,開設的選修課是“怎樣打毛衣”“跟我學烹飪”“乒乓的技巧”,諸如此類的名曰興趣類課程。語文老師固然可以開興趣類選修課程,但不能離開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素養(yǎng)這一語文課的宗旨。
一.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幾個偏向
1、利用影視資源迎合學生心理
我們的學生目前生活在一個讀圖時代。“讀圖時代”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圖像由過去閱讀的輔助形式變成了閱讀本身。多媒體的濫用,特別是電影電視資源的濫用,更是助長了學生讀圖的興致,扼制了學生閱讀文字書籍的欲望。就像現(xiàn)在的上課過多地依賴多媒體一樣,如今的校本選修課程的編寫,無論是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使用,無不把多媒體擺在第一位,有些課程,幾乎成了學生的電影課。
2、承載傳統(tǒng)美德與德育課程的混淆
語文課不能缺失德育功能,但不能以之為己任。一門名為“感恩的心”的選修課程,雖然編寫者也把“學會感恩,學會用短信、書信、詩歌等表達感恩;利用網(wǎng)絡,分小組建立感恩寫作素材庫;教會學生將‘愛的教育與詩歌散文寫作結合起來”作為教學目標,有較多寫作的訓練,但總覺得有喧賓奪主、德育主題至上之疑。
3、創(chuàng)新教法形式與雜耍游玩的混同
開時裝選修課的,讓學生拿些報紙剪剪粘粘貼貼,最后到臺上秀一把;開陶瓷課的,弄些泥巴捏捏拍拍然后放進火里燒上一通;弄個旅游文化課程,帶上選修者爬爬山,劃劃船,拍拍照片,一門課結束了。總之,某些課程,借教法創(chuàng)新之名,行雜耍游玩之實。涂鴉些所謂的教材與課例,擺拍些上課場景,以塞領導檢查之責。教師完成任務,學生玩鬧一番,領導翻翻資料,皆大歡喜。
4、拓寬文學視野與專家學者的研究錯位
一門名為“唐詩宋詞元曲”的知識拓展型選修課程,選了10首唐詩,14首宋詞,9道元曲來專門研究一種離學生生活較遠且不能深入理解的特殊情感——愛情。我們認為,這樣的課程對學生是有難度的,可能出于好奇,學生會來選課,但學習的收獲不會太多。這樣的課程應該是高校專家們開設的課程。學生雖然學過部分唐詩宋詞元曲,但他們對古代文人情感方面的體悟幾乎是零。
二.開發(fā)理想選修課程的努力方向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充分地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點,可以有效地革除語文教學脫離生活的弊端,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要凸顯地域特色尤其是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和校本課程資源是互相依存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必須重視學校特色和地方特點,才能真正激發(fā)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開發(fā)和利用好具有學校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課程資源,恰恰能突顯學校特色,為大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新課標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利用本土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優(yōu)勢,學生比較感興趣,有利于進行實踐活動和開展探究式學習。結合國家課程,聯(lián)系本地的文化名人、政治家的生活及事跡,聯(lián)系本地的物產(chǎn)資源、山川地貌和民族風情,作為教材的補充,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二要拓寬學生言語視野體現(xiàn)大語文觀
選修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打破以往把學生框在教室里,僅僅利用必修語文教材,在題海里翻滾,遠離生活,遠離實踐的現(xiàn)狀,用好生活與社會這個大語言課堂。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有語文,處處有語文。時時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學大師的話是我們語文校本選修課程的視野所在。
三要與時俱進提升學生說寫能力
聽、說、讀、寫是一個高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聽與讀在必修課程里已花了足夠的時間,而說與寫則遠遠不夠。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勝出就必須事事快人一步,占得先機。這要求你不僅得具備較好的知識儲備、經(jīng)驗閱歷,更需要過人的膽識和一副深諳交際、演說之道的口齒。有些專業(yè)成績突出的優(yōu)生,多數(shù)是滿腹經(jīng)綸止于口,一張嘴便泄露了口才欠佳的天機。
開設校本選修對于中學教師是一件極難的事。教材的編寫,連專家們都要花上幾年時間,集中一批學者才能完成,更何況一個或一組語文教師。
胡飛燕,教師,現(xiàn)居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