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
摘 要 漢字是方塊形的表意文字,由圖形演變而來,最本質(zhì)的特點是字形和意義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字理識字通過對漢字的追本溯源,讓學生了解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guān)系,加快識字的速度,并獲得漢字文化的熏陶,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立足漢字本身固有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實踐探索字理識字教學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關(guān)鍵詞 字理識字;策略;方法
字理識字是指利用漢字本身具有表意性和圖像性特點,綜合運用故事、圖畫、演示、游戲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將漢字音、形、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辨析方法巧妙地傳遞給學生,增強孩子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率的教學方法。其基本策略和方法是:
一、圖文展理
象形是最早的一種漢字造字法,它是用描摹物狀的方法來造字。漢字中一大部分是象形文字,教學時可根據(jù)字的特點選擇適當?shù)姆绞竭M行圖文展示,演示漢字的原始狀態(tài)和演變過程,以幫助孩子記憶字形、理解字義。例如,在“日”、“月”、“水”、“山”等字的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圖案,讓孩子猜一猜是哪個字的原型,再利用課件展示字形的演變過程,然后讓學生畫一畫圖,寫一寫字,說一說字形樣子,使得字形和字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變得形象直觀。再如教學“象”字,我依次出示側(cè)面向左的大象圖、甲骨文 “象”字、篆體“象”字和楷書“象”字,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 “象”字的象形意義演變過程,讓學生明白“象”為什么這樣寫,從而突破“象”的字形難點。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聯(lián)想,把抽象的漢字符號和形象的圖畫加以聯(lián)系,使?jié)h字在孩子的腦中變得形象可感,識字變得有趣,更易記憶,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二、實物示理
我們可以運用實物示理法,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實物,深化形象記憶,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意識。如識“網(wǎng)”字時,筆者在課堂上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張網(wǎng)鋪平網(wǎng)眼,并用實物投影儀傳輸給學生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找出實物網(wǎng)與“網(wǎng)”字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觀察和想象,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網(wǎng)”字里面的部分代表了網(wǎng)里繩子所編成的扣眼,看到“網(wǎng)”字與網(wǎng)的外形有相似的地方。然后出示網(wǎng)的象形字,使學生了解到“網(wǎng)”字就是根據(jù)網(wǎng)的形狀變來的。在識“傘”字時,出示實物,讓學生自己通過對雨傘的觀察和撐合操作,來說一說實物和字形的聯(lián)系。通過仔細觀察,學生常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到驚喜,說:“老師,‘傘字就像一把雨傘,上面的‘人是傘面,中間的兩點和一橫分別是傘撐和傘卡,中間一豎是傘柄”。這樣,逐步引導學生豐富聯(lián)想,努力把識字與生活中的實物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寫得準,用得好。
三、動作演理
漢字中,有很多表示動作的字詞,動作示理就是通過體態(tài)語展示動作,建立字形和字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種演示形象活潑,課堂氛圍活躍,識字過程有趣,不僅可以加深孩子對文字的記憶和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 教學“掰”字時,教師可以依據(jù)“掰”字的字形特點(左右為“手”,中間為“分”),演示兩手掰斷粉筆的動作。通過觀察,學生明白了字形特點和字義的聯(lián)系,再讓學生自己做做“掰”的動作,并進行擴詞運用練習,使得其牢固記憶,合理運用。教學“看”字時,請學生把一只手放在眼睛(目)上,作遮擋陽光狀,眼神像孫悟空一樣看向很遠的地方。這樣,孩子通過觀察老師的動作、神情和自己的實踐,不但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義,學起來不費力氣,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四、謎語揭理
字謎是用暗示字義或描摹漢字形體特征的方法為謎面,以文字為謎底的一種謎語。它瑯瑯上口,易讀易記。猜謎還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情,學生一旦猜到謎底,就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用編寫謎語的方式揭示漢字的形、義特點,通過讀謎、猜謎來理解字義、識記字形,在教會方法后,再引導學生自己編謎識記生字。比如,學“燦”字時編:“近看是火山,遠看金光閃;葵花向太陽,顏色多鮮艷”;學“茄”字時編:“草頭下面一個加,菜園里面常見它,有紫有白桿上掛,請你猜猜它是啥?”;學“杏”字時編:“木下口一張,酸甜伴清香;一枝出墻來,紅艷報春光”。當學生從中感受到樂趣時,教師趁勢發(fā)動學生編字謎,字謎編得好者可獲得“編謎大王”稱號。編字謎、猜字謎,使識字教學變得形象生動,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識字的興趣,而且鞏固了生字,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故事描理
根據(jù)字的形義,調(diào)動孩子的觀察、分析、想象等各種能力,激發(fā)學生想出一個故事情節(jié),運用語言來描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性識字的同時,完成了從生字學習到語言運用的有效整合。如,識“闊”字時,講《楊修修門》的故事給孩子們聽,當孩子們知道“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聰明的楊修就意識到曹操是嫌門太寬闊了,于是就派人把門改窄”的故事后,對“門”里添“活”就是“闊”字就再難忘記了;而“藏”字,字形非常復雜,很多成年人也經(jīng)常寫錯別字,在教學時先講清“藏”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艸、爿、臣、戈”,再講清各部分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演示課件指導學生編故事:古時候,有個大臣發(fā)現(xiàn)敵人在后面追他,他就趕快跑到一個賣兵器的地方,這時,他看見墻角有一團草,他就馬上把草拿來放在自己頭上,他又看見旁邊有一大堆木柴,他連忙把木柴搬過來,放在自己左邊,這時,他又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右邊還露在外面,他又趕緊去拿幾件兵器放在自己右邊。敵人追上后,看了看就走開了。敵人為什么沒發(fā)現(xiàn)呢?那是因為大臣藏起來了呀!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輕輕松松地記清了字形,還理解了字義。
當然,任何識字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字理識字教學也不例外,其局限主要是來自漢字的本身。在實際教學中,對那些說不清字理的字,教師不能背離“六書”而強作解人,更不能隨意聯(lián)想、“因字生理”而曲解漢字。此時,應(yīng)該采用其他方法開展識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