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梅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北娝苤骸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事物的需要為基礎(chǔ),是推動人們?nèi)フJ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但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多數(shù)兒童的語文學習興趣都是在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下,受正確的學習動機支配而產(chǎn)生的。據(jù)有關(guān)調(diào)查分析,造成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們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誘發(fā)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習興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呢?
一、指導預習,誘發(fā)興趣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前預習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堅持預習不僅為課堂學習做好了思想、知識上的準備,而且獲得了課堂學習的主動權(quán)。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做到既要堅持原則,適當要求,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靈活運用。要鼓勵學生采取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學習知識。
例如在指導學生預習《九寨溝》一課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談話:在中國,風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溝就如同其中最閃亮的一顆。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和畫一樣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秀美。相信大家讀了這篇課文,一定會被美妙絕倫的九寨溝所陶醉、所感染。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先認真地讀讀課文,想象一下九寨溝的美景,把你們對某個畫面的感受畫下來。?檢查預習情況時,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預習得都很好,還有的同學把自己閱讀的感覺畫了出來。我及時表揚了這些同學,并結(jié)合講讀課文內(nèi)容引導大家讀、議、欣賞,這樣既激 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二、革新方法,激發(fā)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苯處煹慕虒W方法陳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離,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藝術(shù)性,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依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帶動一般,使學生主動參與,動腦、動口、動手,生動活潑地去學習語文知識。如,處理一些句式整齊、感情真切、比喻生動、句句有情的課文,我就以朗讀作為激起興趣的向?qū)?。講讀中從題目直接導入中心,使學生感到新穎、有趣。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生理、心理與認知特點科學而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三、做好評價,增進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過程?!蔽腋鶕?jù)新課標提出的評價方向、認真耐心對待孩子的提問,使孩子在得到積極肯定的評價中,樹立自信增強學習的興趣,自由地提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多方面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并且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增強學習興趣。我經(jīng)常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活動,如舉行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詞語接龍、成語游戲、寫字比賽、猜謎語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在成功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如教完《三顧茅廬》一課,在要求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的同時,舉行故事會,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教完《走,我們?nèi)ブ矘洹窌r,舉行詩歌朗誦會,讓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詩歌誦讀出來大家共賞,并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看到光明的前景。這樣做,學生從中得到心理上滿足,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語文活動的開展,學生們看到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聽講、作業(yè)、練習這簡單、枯燥的過程,而是豐富多采、充滿情趣的。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我時刻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有時,我對學生的某個行為或某個方面取得的進步特別滿意時,還可以給孩子一個特殊的獎勵,如加分、頒發(fā)獎品、給他某一特別的權(quán)利等等?!昂脴O了!”“我為你自豪!”“棒極了!”“真是不可思議!”“精彩極了!”這些美好的話語,我會毫不吝嗇地獻給學生。
四、挖掘美育,覓得興趣
蘇靈楊先生說過:“語文教學進行美育的廣泛性和深遠意義,勝過中小學的其他課程,甚至超過音樂、美術(shù)等藝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如果缺少美的欣賞,即使是最引人入勝的文藝性課文,也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相反,如果我們注意挖掘課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那么,即便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說明文,也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
《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一首兒童詩,展現(xiàn)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課堂上借助頭飾、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再現(xiàn)詩文優(yōu)美的意境,使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語言去表現(xiàn)美。如在感悟“我想變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時,我先讓學生欣賞雨滴圖,說一說:透明的雨滴像什么?想象自己就是小雨滴睡在綠葉上,心里會想些什么?讓學生去移情體驗,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有的說:“我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說:“我很快樂?!比缓笞寣W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反復地朗讀,真正地體現(xiàn)了閱讀的個性化。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了語言,更是得到了美的熏陶。
總之,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把每堂課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里喜歡上語文課。這樣,才能激起他們高昂而持久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
【作者單位:蘇州吳江區(qū)震澤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