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為了對隱性知識顯性化做全面的研究,筆者在研究了近十年有關隱性知識顯性化的67篇文獻后發(fā)現:用數學邏輯推論的僅有4篇,用實證研究的有2篇;研究高校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或隱性知識共享的有17篇;研究企業(yè)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或隱性知識共享的有12篇。高校領域里主要研究的是高校教師、組織、團體如何把自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及學生如何獲得更多的隱性知識;企業(yè)領域里主要研究的是員工、部門、公司如何最大化共享隱性知識,具體研究細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隱性知識的意義、障礙、路徑、識別、測量與評價。
“隱性知識”首次是在哲學家波蘭尼的著作《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到的。波蘭尼把人類知識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其核心觀點是:“我們所知的多于能告訴的”。隱性知識是高度個性化、依賴環(huán)境而存在的不可編碼的一類知識。比如讓成功人士講述他的成功秘訣時,大多數人會這么說:“有目標、愛動腦、堅持不懈”一系列大家不聽即知,可又很模糊的言語。而事實上他想要表達的比這些要深刻的多,只是難以用語言形容。因為這部分知識可能深嵌于他的大腦中,暫時不能被編碼;而作為學習者的我們也更想知道,這位成功人士是如何堅持不懈,如何思考問題(具體到某些細節(jié)的策略分析)的;但這些知識目前還很難被獲得。也就是隱性知識迫切需要顯性化。
近10年的文獻主要對高校及企業(yè)領域里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共享的問題做了相關研究,其中關于隱性知識顯性化內涵的文章占27%;高校領域的有17篇,企業(yè)領域的有12篇。對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內涵,葛明貴等人在《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教育價值》一文中,提到隱性知識顯性化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隱性知識顯性化對研究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隱性知識傳播是課程建設的關鍵點;隱性知識分享是師生關系的和諧點;隱性知識顯性化是個體知識的創(chuàng)新點。陳中文的《關于加強企業(yè)隱性知識管理的思考》一文中對企業(yè)隱性知識管理做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認為隱性知識是企業(yè)重要的經濟資源;加強企業(yè)隱性知識管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進行企業(yè)隱性知識管理可以使隱性知識在企業(yè)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尚行苑治鰹?人可以對隱性知識進行控制和利用;隱性知識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企業(yè)知識管理體系中豐富的經驗能夠對隱性知識的管理加以引導。
隱性知識包括可顯性、可編碼的隱性知識,和根本就不能顯性的部分隱性知識,及一些尚未被發(fā)現的隱性知識??娠@性和編碼的隱性知識就是指以編碼的形式把這些知識顯性化出來,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和習得,提高整個社會生產效率。下面提到的隱性知識就是指可顯性化的隱性知識。
在查閱的67篇文獻中,有10篇涉及到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障礙,經過分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障礙包括知識本身、知識共享主體、知識共享工具、知識共享環(huán)境。
1.知識本身包括排他性和未被驗證性。排他性指隱性知識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非常艱苦的努力而獲得的知識,它對個人和組織價值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決定了無論個體還是組織,往往對其掌握的知識持保守態(tài)度,表現為在知識共享方面的排他性。未被驗證性是指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是高度個性化,并依賴具體環(huán)境的知識,尚未從意識中抽象出來,所以其客觀性就得不到保證,另外也沒有固定形式,所以難辨其真?zhèn)危构蚕硎茏琛?/p>
2.知識共享主體包括共享方和接受方,共享方是指權威、地位、優(yōu)勢的威脅;心里層面的擔憂;付出和收益的不均衡。接受方是指知識差異導致消化不良;有問題不問、逃避、躲避。
3.知識共享工具包括面對面交流和非面對面交流,面對面交流,對小范圍的交流比較實用,但對大范圍的交流而言,就有點兒困難,對時空都有要求。(比如一次交流會需要邀請專家、學習者,同時還得統一時間)。非面對面交流雖然有計算機技術和各種通訊工具支持,但由于這些媒介的交流更多停留在顯性知識的層面,缺乏深層次的溝通。
4.知識共享環(huán)境,學?;蚬镜榷加性S多硬性制度和過多的層級管理,這些都造成交流的困難,給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帶來了極大的不利。
以上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障礙分析都是對以往文獻的總結,在調查文獻的過程中,筆者能體會到各位文獻的作者都是依據實際及個人經驗所得的,分析也較全面。未來的研究重點應該是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為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順利進行提供支持和保證。
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路徑主要探討如何共享隱性知識,尋求方法和策略促進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簡單的說,就是挖掘隱性知識,使其顯性化。文獻中的觀點有:
1.制度的改革。第一,激勵制度(增強大家對隱性知識共享的動力,具有代表性的是積分制);第二,知識管理部門的建立(加強對隱性知識的重視);第三,管理層次適當的調整,要扁平化發(fā)展(利于交流)
2.技術的進步。第一,面對面交流,雖然對時空有限制,但我們可以加大小范圍交流的頻率;第二,非面對面交流,為了深層次的溝通,需要流媒體、仿真、虛擬現實等技術為支撐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第三,建立交流數據庫,當個人或組織需要知識時,可以很容易的查詢到哪兒以及誰有這方面的知識。
3.環(huán)境氛圍的創(chuàng)造。百家爭鳴同時又不失和諧的氛圍,才是隱性知識得以顯性化的最好狀態(tài)。為組織、團體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也創(chuàng)造了機會,知識共享得以最大化。
在調查的文獻中,46%的文章都是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路徑進行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措施,體現出這一主題的重要性。然而,眾多的研究中,只有極少數隱性知識共享的研究有實證或個案研究,而且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把隱性知識顯性化看作一個過程和系統,需要不斷實踐、觀察、親身體驗,從中獲得經驗和靈感。長此以往,對隱性知識共享的研究一定會有所收獲。
為了隱性知識能顯性化,我們試圖尋求各種策略和方法,來提高大家的共享動力和熱情,然后根據各自的共享程度給予相應的回報或獎勵,以致整個系統能良性循環(huán)。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能否識別被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對于這個問題,只有極少文獻有深入研究,有也只是從隱性知識分類的側面角度進行說明。隱性知識的分類及依據如下:
基于身體的隱性知識,包括主體對于工具的使用和主體身體機能的運用,分類依據是基于“信息-知識-智能”模型,在主體與客體交互時所產生和運用的隱性知識。
基于言語的隱性知識,包括基于語義的隱性知識、基于語境的隱性知識和基于肢體語言的隱性知識,是基于“信息—知識—智能”模型,在主體與另一主體基于語言進行交互時所產生和運用的隱性知識。
基于個體元認知的隱性知識,包括基于個體思維與情感的隱性知識、基于個體心智模式的隱性知識、基于個體直覺的隱性知識。它是影響“信息-知識-智能”模型的個體內部的情感、信仰、世界觀等元認知方面的隱性知識。
影響“信息-知識-智能”模型的歷史、種族、意識形態(tài)等社會文化背景的隱性知識是基于社會文化的隱性知識。
研究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識別就是研究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結果。為了使制度、政策有效實施,需要明確判斷哪些顯性化的結果是有效的,以及確定顯性化的程度,對其進行量化,這樣才不會約束阻礙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反而能促進這一過程的進行。
識別了被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后,再對其進行定量、定性分析,當然,還需要有公平的制度、標準,以此為參考,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斷,促進知識共享。在聞署明的《高??蒲腥藛T隱性知識的識別與管理評價標準》一文中對這方面的研究做了具體介紹。
2002年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的年會上,一份《高等教育領域多產教授的隱性知識》的報告中針對高校多產和有影響力的教授的隱性知識進行了實證研究調研工作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確定樣本由多產學者委員會通過對美國一流的教育雜志和出版社發(fā)表的有關學校管理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數進行統計,提出一個多產學者的建議名單;請美國大學繼續(xù)教育協會(UCEA)前任官員組成的專家組成對該建議名單進行分析篩選;最后由多產學者委員會挑選出一個由50位多產學者組成的最終樣本。
問卷調查問卷設125個多選題和13個小問題組成,由42個多產學者和87個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學者作為隨機樣本,結果是42個多產學者都返回了他們的個人簡歷,還有60份得隨機樣本。
數據采集和16個多產學者進行會談,目的是為了洞察這些學者“與眾不同”的深層次得原因,研究表明,雖然多產學者和普通學者的外部環(huán)境相似,但是他們的工作方式和態(tài)度是不同的。前者會集中更多的精力并非常努力地從事研究工作,并經常和校外的同事聯系,注重多方合作研究,他們的研究方式具有較“全球性”的定位,多瞄準理論文獻;而后者則恰恰相反。報告特別強調了多產學者的“多產”與他們隱性知識結構的發(fā)展關系。多產學者通過在研究所跟有經驗的研究者一起近距離工作或跟導師做研究助理或研究團隊的一部分,有機會學習他們的研究技能,很好地理解老師們發(fā)現、提出、分析問題,直至最后解決問題這一復雜的過程。這些經歷也使得多產學者獲得在推薦的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的最先的成功。
以上的研究是外國學者對高校領域里隱性知識的統計、量化和比較分析,然而,在文獻調查的過程中,筆者沒有發(fā)現國內不論在高校還是在企業(yè)領域有這方面的研究,這反映了我國對隱性知識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也是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方向之一。
筆者研究的文獻更多的是從點的層面上關注隱性知識的測量與評價,并且大多是針對具體的研究活動設計的測試工具和評價方法。筆者認為應該把隱性知識顯性化作為一個小系統,對其內、外部進行多方面的測量和評價,需要制作一個為評價隱性知識共享的通用型框架或標準。這對隱性知識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意義,反過來也能極大的促進大家共享隱性知識的熱情。
[1]黃榮懷.鄭蘭琴 隱性知識及其相關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6).
[2]肖廣陵.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和科學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8).
[3]鄭蘭琴,黃榮懷.與大學生個人發(fā)展相關的隱性知識測量工具的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5,(6).
[4]胡澤平,施琴芬.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結構與轉化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3).
[5]張喜征,陳博,傅榮.基于案例的隱性知識挖掘研究[J].情報雜志,2006,(7).
[6]周彩英.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J].計算機時代,2007,(8).
[7]楊振華,施琴芬.高??蒲袌F隊溝通網絡的媒體適應性與隱性知識傳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1).
[8]王麗麗,張亞晶.高??蒲袌F隊內部隱性知識保護與只是分享[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9]喬文忠,郭嵐,廖方偉.高校教師隱性知識共享困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