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玲,王跟國
(山西大同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古代漢語中,“略”作副詞時有多種意義?!稘h語大詞典》列有三個義項:“皆、全”“大約、大致”“稍微”[1]1355。我們閱讀古書,發(fā)現(xiàn)“略”作副詞時還有一意義“幾乎”,而這一意義在《辭海》、《辭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均未列出,只有《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稍有提及:“用在謂語前,表示謂語所述是說話人對事態(tài)的大致估計??勺g為‘大體’、‘差不多’、‘幾乎’等?!盵2]354另外,《漢語大詞典》中“略”字下所收的“略盡”、“略無”的解釋也不全面。要給一個詞增列某義項,一要看這個詞是否具有這個義項,二要看這個義項是否被詞典中已列的其他義項所涵蓋。如果一個詞確有某個意義且不能歸入其他義項,就有必要再增列義項。那么“略”是否具有“幾乎”義?這個意義是否可以歸入其他義項“大約、大致”“皆、全”“稍微”中呢?需要我們先對這幾組詞的涵義進行辨析。
這幾組詞都可以作副詞,但是它們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有別。
“皆、全”可以表示范圍,也可以表示程度。表示范圍時,所指范圍內(nèi)無一例外,相當于“都”,如“他們?nèi)珌砹恕薄1硎境潭葧r,相當于“完全”,表示達到百分之百的程度,如“他全不顧個人安危”。
“稍微”是程度副詞,表示數(shù)量少或程度淺,如“稍微用點兒力就行”。
“大約”、“大致”是就多數(shù)情形或主要方面而言的,常表示對數(shù)目或者情況的粗略估計。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大約”表示不很精確的估計;“大致”①大體上;基本上。例“兩家的情況大致相同”。②大概;大約。例“看看太陽,大致是十一點鐘的光景?!盵3]247
“幾乎”,《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①表示非常接近;差不多。②表示眼看就要發(fā)生而結(jié)果并未發(fā)生;差一點兒。[4]603義項①中,“幾乎”表示說話人對事情的大致估計,同時表示程度,表示將要接近某個數(shù)目或某種情況,且有強調(diào)的意味,如“今天到會的幾乎有五千人”?!皫缀酢奔缺硎緦θ藬?shù)的粗略估計,也強調(diào)人多,同時還涵蓋了人數(shù)并沒有達到五千人的事實。義項②如“一個跟頭,幾乎摔破了頭”。其中“幾乎”表示差點兒造成“摔破了頭”的后果,同時涵蓋了現(xiàn)在沒摔破頭的事實??傮w來看,“幾乎”暗含的意義是接近一種數(shù)量或者接近發(fā)生某種異常情況而最終卻沒有達到這種數(shù)量或者發(fā)生這種情況。岳中奇概括說:“‘幾乎’表述‘不完全飽和’的句法范疇意義。”[5]28
從以上分析來看,“幾乎”與“皆、全”“稍微”的差別較大,不需贅述。“幾乎”與“大致”有相近之處,它們都可以表示對數(shù)目或者對情況的粗略估計,但又有所不同。用“大致”時,是對數(shù)目或者情況的客觀估計,用“幾乎”時則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常常強調(diào)數(shù)量或事態(tài)的程度??梢?,“幾乎”義并不能被“皆、全”“大約、大致”“稍微”等義項所涵蓋。
1.用在肯定句中,表示接近某一情況或者某一數(shù)量,表示程度深或者數(shù)量大,而且這種程度或者數(shù)量往往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色彩,說話人主觀上認為這種程度很深或者數(shù)量很大。
“略”后常跟動詞“盡”組成“略盡”,意指“接近盡”。有時“略盡”作謂語,表示主語所表達的事物幾乎全部不復存在。如:
(1)《全梁文》卷六十六:“晉領秘書監(jiān)荀勖,因魏《中經(jīng)》,更著《新簿》。雖分為十有余卷,而總以四部別之?;輵阎畞y,其書略盡。江左草創(chuàng),十不一存?!?/p>
(2)《三國志·蜀書八·許靖傳》:“咸與靖書”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儕輩略盡,幸得老與足下并為遺種之叟,而相去數(shù)千里,加有邅蹇之隔,時聞消息于風聲,托舊情於思想,眇眇異處,與異世無以異也?!?/p>
大部分“略盡”跟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后作補語,起補充說明作用,表示動作幾乎施及全部對象。如:
(3)《三國志·蜀書六·馬超傳》:“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余無復言?!?/p>
(4)《晉書·載記第二·劉聰》:“汝父后三年當來,來后國中大亂相殺害,吾家死亡略盡,但可永明輩十數(shù)人在耳?!?/p>
(5)《魏書·列傳第四十六·楊播》:“太和之末,叛走略盡,惟有一千余家?!?/p>
(6)(北宋)蘇軾《送劉道原歸覲南康》:“交朋翩翩去略盡,惟我與子猶彷徨?!?/p>
(7)《陳書·列傳第十八·周弘正傳》:“獯丑逆亂,寒暑亟離,海內(nèi)相識,零落略盡?!?/p>
(8)《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正邪?”
(9)(北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皇上賜吾上樽,飲之略盡,固留一榼,藏之于家,待吾死日,殮以時服,置拄杖一條及此酒于棺中,葬之足矣。”
“略盡”用例所出現(xiàn)的語境類似“殆盡”,其意義和用法當同“殆盡”?!稘h語大詞典》解釋“殆盡”為“幾乎罄盡”,并在“殆”下列有義項“接近”。另外,《漢語大詞典》在“略”下所列的詞條“略盡”解釋為“將盡”,顯而易見,是其中的“略”被理解為“將近、幾乎”。但是,古籍中的“略盡”并不是只有“將盡”義,而是絕大多數(shù)用作“將盡、幾乎盡”義,個別用作“全盡”義。用作“全盡”義的如:
(10)《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朗乃詣策。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迸崴芍ⅲ骸皬恼呒不?,死亡略盡。獨與老母,共乘一欐?!卑矗簭摹蔼毰c老母”知道只剩下自己和老母,可知隨從患病全部死亡。
(11)《搜神記》卷四:“歲余,兒子死亡略盡。班惶懼,復詣泰山,扣樹求見。昔騶遂迎之而見。班乃自說:‘昔辭曠拙,及還家,兒死亡至盡。今恐禍故未已,輒來啟白,幸蒙哀救?!卑矗汉竺嬲f“兒死亡至盡”,足見前面“兒子死亡略盡”意思是兒子都死光了。
(12)《文選·曹丕與曹質(zhì)書》:“何圖皆數(shù)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按:前面用“皆”,后面用“略”,二字同義,“略盡”為“全盡”義。
“略”有時用在數(shù)量詞語前,如:
(13)《太平廣記》卷第十三《神仙十三·蘇仙公》:“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飲之無恙。”按:“略”后接數(shù)詞“半”,“略半”意指幾乎有一半,強調(diào)大疫流行導致的死者人數(shù)之多。古籍中常見“死者幾半”的說法,如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四:“馬二千余匹,死者幾半”。古籍中也有“死者近半”的說法,如《晉書·列傳第四十三·庾亮傳》:“胡賊五六百騎出樊城,翼遣冠軍將軍曹據(jù)追擊于撓溝北,破之,死者近半,獲馬百匹?!崩?13)中“略”義當同“幾”“近”,是“將近、幾乎”義。
(14)《抱樸子內(nèi)篇·釋滯》:“雖云行炁,而行炁有數(shù)法焉;雖曰房中,而房中之術近有百余事焉;雖言服藥,而服藥之方略有千條焉?!卑矗骸奥杂星l”與“近有百余事”結(jié)構(gòu)類似,都強調(diào)數(shù)量之多,“略”和“近”意思相當,是將近之義。
“略”為“幾乎”義在其他語境中也有用例,如:
(15)《晉書·列傳第六十三·王蘊傳》:“蘊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會稽,略少醒日,然猶以和簡為百姓所悅?!?/p>
(16)《太平經(jīng)》卷一百一十四:“動作出入,不報其親,不復朝夕,夷狄相遇,此獨何人?從所出生,略少其輩?!?/p>
(17)《太平經(jīng)》卷六十五:“六子雖日學,無益也,反更大愚,略類無知之人,何哉?”
(18)《三國志·魏書二十五·高堂隆傳》:“外人咸云宮人之用,與興戎軍國之費,所盡略齊。民不堪命,皆有怨怒。”
例(15)(16)中“少”為“少有”之義,表示雖有少量卻接近沒有,含有否定義,前邊加表示“幾乎”的“略”,形成一種“接近”意義的疊加,表示接近一種將近沒有的數(shù)量?!奥陨傩讶铡币馑际菐缀鹾苌儆芯菩训臅r候,強調(diào)酒醒之日少?!奥陨倨漭叀币馑际菐缀鹾苌儆羞@類人,強調(diào)這類人很少。例(17)中“略類無知之人”意思是幾乎像無知之人,強調(diào)“六子”愚蠢的程度。例(18)中“所盡略齊”意思是宮人的用度幾乎和軍事費用相等,極言宮中奢侈浪費,以至于“民不堪命,皆有怨怒”。
2.在否定句中,對句子所表事件相關內(nèi)容進行不完全否定。
“略無”,《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全無,毫無”,很明顯將“略無”中的“略”按“全”義理解?!豆糯鷿h語虛詞詞典》:“在句中用作謂語,表示后續(xù)成分所指的內(nèi)容是完全不存在的??勺g為‘一點沒有’、‘完全沒有’、‘絲毫沒有’等?!盵2]355“略不”,《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用于動詞謂語前,表示對所述事實的徹底否定??勺g為‘完全沒有’、‘完全不’‘從來不’等”[2]354。吳金華:“在‘略無’‘略不’這類句子結(jié)構(gòu)中,‘略’字作‘完全’解,可以說是沒有例外”。[6]48絕大部分“略無”“略不”的用法確實如此。如:
(19)《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耽時居艱,恐致疑,試以告焉。應聲便許,略無嫌吝?!?按:“略無嫌吝”意思是全然沒有為難之色。
(20)《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舊有某人來問事,略不虛心,一味氣盈色滿?!卑矗骸奥圆惶撔摹币馑际且稽c兒都不虛心。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略無”、“略不”并不表示對所述事實的徹底否定,而是表示一種接近零范疇的不完全否定,其中的“略”字理解為“全”并不合適,理解為“幾乎”較好。如:
(21)《冊府元龜》卷六百二十:“為將軍簡校少府事時已年老,而精勤不怠,巡察所部,略無休息。”按:“略無休息”如果理解為完全沒有休息的時候,不合常理,應該理解為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強調(diào)休息之時少。
(22)《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初,顗以雅望獲海內(nèi)盛名,后頗以酒失,為仆射,略無醒日,時人號為‘三日仆射?!卑矗褐茴?,字伯仁?!妒勒f新語·任誕第二十三》:“周伯仁風德雅重,深達危亂。過江積年,恒大飲酒,嘗經(jīng)三日不醒;時人謂之‘三日仆射’?!笨梢姡茴夒m然常酒醉不醒,也不是完全不醒?!奥詿o醒日”意思是幾乎沒有酒醒的時候。
(23)《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有馮生者,但單吞氣,斷谷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提一斛許重,終日不倦,又時時引弓,而略不言語,言語又不肯大聲?!卑矗簭摹把哉Z又不肯大聲”可知馮生有時言語,“略不言語”不是完全不說話,而是幾乎不說話。
(24)《世說新語·贊譽第八》:“兄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卑矗何闹屑热徽f“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濟偶爾拜訪叔叔,只是問候冷暖起居罷了),可知“略不過叔”意思不是根本不去拜訪叔叔,而是幾乎不去拜訪叔叔。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針對《漢語大詞典》中“略”的釋義可作以下補充:
首先,在“略”的義項中增加“幾乎”義為宜?!奥浴钡母痹~“幾乎”義可以出現(xiàn)在一些語境中,蘊含著“接近而沒有實現(xiàn)”的意義,并帶有強調(diào)的意味,強調(diào)程度深或者數(shù)量大。用在肯定句中,表示接近實現(xiàn)后邊所跟的情況或者數(shù)量最終卻沒有實現(xiàn)這種情況或數(shù)量。用在否定句中,表示接近實現(xiàn)后面所跟的否定內(nèi)容而最終沒有實現(xiàn)這種否定內(nèi)容,具有不完全否定的意義。即使因為“幾乎”義接近“大致”義不單列為義項,詞典最起碼也應該明確標出這一意義列在“大約、大致”之后。
其次,《漢語大詞典》解釋“略盡”為“將盡”義、解釋“略無”為“全無、毫無”義,均不全面,有失恰當?!奥员M”可增列“全盡”義,“略無”可增列“幾乎沒有”義。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2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10.
[5] 岳中奇.“幾乎”的句法范疇意義及功能[J].語言研究,2007,(4).
[6] 吳金華.“略無闕處”的“略”字該怎么理解[J].高校教學管理,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