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制度到底能不能把人情管?。?/p>
公方彬:我從來都是樂觀主義者。樂觀主義源于兩方面: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zhí)政后強調作風建設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態(tài)度堅定,措施得當。二是老百姓大力支持,這是內生動力。丑陋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轉折,道德摧毀到一定階段就必然有拐點,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辯證看法。同時,一定要確立一個理念,人情和制度完全可以良性循環(huán)。好的制度是保護人性和人情的,可以更好地回歸人性、人情本身。法有法的精神,法不是冷冰冰的,是在人的需求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在建立制度的同時把人情的東西全部抹殺。
龔云:對于反“四風”帶來的不適應,公務員的抱怨是暫時的,一時他們還不習慣,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因為制度慢慢生成了、落地了?,F在公共事務和官員私人事務摻在一起了,造成了人情對公共事務的沖擊,私事和公事將來一定要分開?,F在,這個社會就是在分化、在分層,大的層面叫社會公德,然后是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西方發(fā)達國家也是如此,你要不講職業(yè)誠信,將來就讓你從這個圈子里面出去。
主持人:有的地方政治生態(tài)非常庸俗,不入伙、不下水、不進圈,就很難在重要崗位立足。指望靠干部的個人智慧化解這樣的困局非治本之策,如何根治?
龔云:個別地方的這種政治生態(tài)是不正常的,也是中央正在改變的。堅持原則,雖然一時會吃苦,但終究會得到群眾認可,也會得到上級支持。解決這種困局,不能指望個人的“政治智慧”,要靠行政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來解決。
公方彬:黨風政風的改善更主要的是自上而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想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兩項工作很重要,一個是制度設計,即以科學的評價機制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另一個是中央帶好頭,兩者缺一不可。
主持人:如何減輕基層黨政干部的負擔,讓他們把精力投入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去?
戴焰軍:許多干部每天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應付各種人情關系上,一是中國本身是人情社會,特別是你當了領導,人家來找你,你不應酬,別人會說你擺架子;二是很多事情你不通過人情辦不了,包括一些公事,有些干部為了項目審批、資金爭取喝酒喝壞了胃,也是出于無奈;三是干部個人的升遷,人際關系有時起很大作用,特別是和上級有關領導的關系。所以,在這方面采取簡單批評的方式,有些干部會覺得很委屈。從根本上解決,要通過制度改革與完善,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如中央出臺八項規(guī)定后,干部的吃喝應酬就少多了,因為有了制度規(guī)定,熱衷吃喝的干部不敢想了,不愿意吃喝的干部有了充足的理由推掉很多不必要的應酬,社會風氣也因此有了明顯的好轉。如果我們的政績考核機制、各種審批檢查制度也能夠逐步改進和健全,基層干部就可以省去更多的人情應酬。
主持人:基層干部與群眾的關系,算不算是“人情”的一方面?怎么處理好與基層群眾之間的關系?
公方彬:是人情的范疇,并且是必要的。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群眾,向其負責,“討好”群眾是應有之義,但要處理好這種關系,需要我們的干部加入現代政治文明的元素。正確處理和優(yōu)化與群眾的關系,根本動力來自對權力的正確理解,認識到自己是代行人民群眾賦予之權,同時加強修養(yǎng),在服務社會中獲得價值實現和精神愉悅。
龔云:與基層群眾的關系,屬于公共交往,公共關系是公開的,屬于“公情”。只要把群眾當作親人,出于公心,在感情上接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利益,自然就會與群眾打成一片。
戴焰軍:對干部個人來講,也需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忙于各種應酬的做法,轉變作風,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學習、工作中。不能總給自己找借口。其實很多應酬,說到底,還是背后有私心作怪,把個人得失看得比群眾利益更重。甚至有個別干部熱衷于吃吃喝喝、吹吹拍拍,那就更是個人作風問題。
主持人:人情和制度在國外是如何得以平衡的?
公方彬:中國的人情與西方的人情存在差異。奠基于農業(yè)文明基礎上的人情,注入了過多的人身依附與血緣宗族成分;而較早由農業(yè)文明轉型為工業(yè)文明的西方社會,更突出的是規(guī)則與契約,是公權與私權之間的清晰界限。改善中國的人際關系,不再為人情所累,除了制度,必須從價值觀進而是文化入手。
龔云:國外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社會已經定型,公私分明,私人感情與公共制度、法律已經明顯分開,人情主要在私人交往,制度處理公共事務,人情不能干擾公共事務,靠制度做到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