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現(xiàn)梅:中學(xué)語文一級教師,著有《那年那月》《我教故我在》《我這半年》等作品。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
紀現(xiàn)梅:中學(xué)語文一級教師,著有《那年那月》《我教故我在》《我這半年》等作品。
《趙州橋》是小學(xué)課本里的一篇文章,它展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一系列設(shè)計特點:雄偉、堅固、美觀。而在紀現(xiàn)梅老師的課堂上,這座古老橋上的雕龍“活”了起來。
紀:讓我們一起來想象趙州橋上雕刻的龍的圖案吧。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課文,看看你的頭腦中會浮現(xiàn)什么樣的畫面?(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注定孩子的回答會天馬行空。)
紀(讀文) :“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p>
生:兩條身子纏繞得像麻花一樣的龍,它們的嘴里還吐出了美麗的水花。(由“相互纏繞”到“麻花”,進一步聯(lián)想到“美麗的水花”,孩子們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
生:兩條龍的前半身纏繞在一起,它們向不同方向吐出美麗的水花。
(初看和前一句話差不多,但是“前半身”和“不同的方向”則把龍的纏繞更加具體化,孩子腦袋里是有畫面的。)
生:我的頭腦里出現(xiàn)了兩條飛在空中的龍,它們的前爪使勁抵著對方,就像在打架。(“飛”“抵”“打架”,孩子用一系列動詞讓畫面充滿動感,很明顯,“打架”一詞是鏈接了孩子的生活體驗。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孩子把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文字內(nèi)容進行鏈接,創(chuàng)造出具有孩子特點的個性化的龍,傳統(tǒng)中威嚴的龍在孩子的思維里變得調(diào)皮起來。)
生:兩條飛龍在云中露出半截身子,它們的前爪相互抵著,好像在問好。(“云”這個詞的出現(xiàn),說明孩子聯(lián)想到了龍所在的環(huán)境,把環(huán)境與“人物”自然鏈接。)
生:我的頭腦中出現(xiàn)了兩條戲珠的龍。這兩條龍在水中,用龍頭頂著珠子玩。(“水”,孩子很自然地想到了雙龍戲珠的環(huán)境,一下把環(huán)境交代出來,這時候,雙龍戲珠就不再是干巴巴的。)
紀:假如你來當(dāng)設(shè)計師,你還會在趙州橋上雕刻什么龍的圖案呢?你可以想得細致一點:兩條?一條?正在干什么?龍頭、龍身、龍爪、龍尾是什么姿勢?(老師的問題是開放的,但提示又是具體的:數(shù)量、部位、姿勢。)
生:我要刻一條回旋的龍,正在呼風(fēng)喚雨。
紀:我喜歡這個龍的動作——回旋?!昂麸L(fēng)喚雨”這個詞用得好,讓我覺得龍的本領(lǐng)很大。(老師的鼓勵具體:動詞的運用。鼓勵可以激發(fā)孩子想象的無限迸發(fā)。)
生:我要刻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像卷麻花一樣。
紀:“像卷麻花一樣”,用上比喻句了,很形象。
生:我要刻兩條戲珠的龍,在柱子上相互纏繞。
紀:你要到橋柱子上雕刻雙龍戲珠,有意思。
生:我要刻一條盤踞的龍,它正準備攻擊其他的龍。(數(shù)量變了:一條;動作變了:攻擊。)
紀:要攻擊其他龍的話,你要注意在龍的眼神或龍爪的姿勢上想想哦。
(“注意眼神和姿勢”,具體的引導(dǎo),帶著孩子再往前走一步。)
生:我要刻一條盤踞的龍,它張牙舞爪,好像正準備攻擊其他的龍。
紀:好的,這下形象多了。
生:我要刻幾條法力高強的龍,正在比誰卷的浪花高。(“比誰卷的浪花高”,這樣的龍是不是很接地氣?)
紀:你注意到從浪花的高度上來想龍似乎在比法力,不錯。
生:我要刻一條嬉戲玩耍的龍,它有一副調(diào)皮的臉。(“嬉戲玩?!薄罢{(diào)皮”等詞,把龍從神乎其神中解放出來,走向孩子,變得活潑而可愛。)
判斷一堂課是否為好課的標準是什么?是孩子有沒有在思考,有沒有在思考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該做什么?組織討論,激起思考,及時鼓勵,具體引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