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娥,袁曙光
(濟南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王俊娥,袁曙光
(濟南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實踐性是法學的生命所在,離開了實踐的法學教育是殘缺的,也不是真正的法學教育。法學實踐教育的開展伴隨著法學的發(fā)展歷程,但是自我國的法學教育也開始擴招,法學的實踐教育很大程度上就走向了形式化。一方面的原因是社會沒有足夠的吸收能力來消化這些需要實踐的法科學生,另一方面,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在被忽視,出現(xiàn)了疏于管理、缺乏監(jiān)督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畢業(yè)的法科學生實踐能力的缺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法學實踐教學需要新的探索,法學院校也進行了各種嘗試,但是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依靠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模式將不會改變,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而不是取代它。
實踐教學;合作共贏;考核指標體系
法學是一門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的學科。法學的真正發(fā)展要依靠法學理論的進步來推動,而法學的生命力則在于其對社會的現(xiàn)實調(diào)整作用,及在于其實踐性?;裟匪拐f:“法律的生命在于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1]揭示了法律經(jīng)驗的重要性,而經(jīng)驗則來源于實踐。因此,法學離不開實踐。法學教育是法學傳播的最重要的途徑,法學教育水平高低的衡量標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所培養(yǎng)的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了對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行培養(yǎng),實踐教學始終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各國法學教育,以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兩大教育模式為代表。實踐教學在兩大法系的法學教育中所處的地位存在很大差異。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律師為目的的職業(yè)教育,強調(diào)教學的實踐性以及對社會的實用性。而大陸法系國家是一種通識教育,目的是奠定法學理論基礎,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兩種不同的法學教育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法學教育模式。大陸法系法學教育以德國為代表,是典型的雙軌制,法學教育由大學基礎教育學習階段和見習階段組成,是一種學校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jié)合的教學制度,對于法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采用讓學生在特定機構(gòu)中參加一定時間實務訓練的模式。英美法系法學教育以美國為代表,法學教育以培養(yǎng)律師為主要目標,因此,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法學教育是實踐性教學模式,法學院都開設了實踐性法律課程,具體有案例教學法、法律援助、事務所實習、診所法律教育等。
我國的法學教育試圖吸收兩大法系法學教育的經(jīng)驗,既想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又想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魚與熊掌沒有兼得”,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學教育實踐更多地偏重于課堂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這直接導致了我們培養(yǎng)的法科學生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需要工作單位進行“再培養(yǎng)”,然后才能勝任本職工作,這樣既進一步耗費了社會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對法學教學頗有微詞。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穩(wěn)步推進,需要的法律人才越來越多,社會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回應社會的需求,如何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提上日程,并成為法學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近年來,絕大部分高校的法學教育都注重學生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人們紛紛探索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吸收兩大法系的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涌現(xiàn)了諸如案例教學、模擬法庭式、診所法律教育、專業(yè)實習等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這些實踐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學校內(nèi)部的模擬訓練。由任課教師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另一類是校外的實地訓練,借助各種社會資源,主要是各級公檢法機關、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等,在校外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訓練。這兩種模式各有優(yōu)劣。模擬訓練因主要是在校內(nèi)進行,因此便于管理,成本較低,但是校內(nèi)環(huán)境與真實的社會存在巨大的差異,加之很多學校的師資還難以滿足“雙師”型的較高要求,大部分教師缺乏實際的執(zhí)業(yè)經(jīng)驗,也決定了校內(nèi)實踐教學的作用有限。校外實踐因為其真實的環(huán)境而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學生在具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的 指導教師的指導之下,能夠接觸真實的社會,置身于真實的法律環(huán)境之中,但是校外訓練涉及學校與實踐單位的關系處理、工作銜接、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難度大、投入的成本也較高,使得大范圍的、經(jīng)常的校外實踐不太現(xiàn)實。但是,校外訓練因其不可替代性,廣大法律院系師資的限制等因素,建立規(guī)范的穩(wěn)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已經(jīng)是各個法律院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校外實踐是早已有之的,主要表現(xiàn)為各種實習,分為階段性的實習與集中的畢業(yè)實習兩種。但是因為存在很多的問題,一直沒有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長期以來,校外實踐存在這樣幾個主要的問題。
(一)手續(xù)不規(guī)范、關系不穩(wěn)定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法學教育要求各個法學院系應該有幾個固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如果沒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則可以認為這樣的法學院系在法學教學的師資方面存在嚴重的欠缺,不具備辦學的條件。因此,法學院系與各個實務部門之間應該建立正規(guī)的、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一般體現(xiàn)為各個法學院系要在各個事務部門正式掛牌,簽訂書面的合作協(xié)議。但是,實踐中,有些法學院系并沒有完全與各事務部門建立這種正常的合作關系,拿不出書面的協(xié)議。就算是有合作協(xié)議的,由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各個法學院沒有什么隸屬關系,完全處于平衡的獨立主體地位,而且日常的業(yè)務往來較少,使得很多時候,二者之間的關系處于非常疏遠的游離狀態(tài),平時聯(lián)系不多,需要校外實踐的時候,往往是各法學院系臨時與各個實習單位聯(lián)系,非常容易出現(xiàn)因為實務部門接受其他學校的實習等原因而無法兌現(xiàn)安排實習的承諾。
(二)管理不嚴格、指導不具體
在進行校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轉(zhuǎn)移到了各個實務部門,這就要求各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指導和管理,為此,一般的合作協(xié)議中都會要求基地相應的配備指導老師,具體指導學生在實踐期間的學習,并進行日常管理和負責實踐結(jié)束時的考核。指導老師應該制定詳細的指導計劃和應該達到的學習目的,最后評定實踐期間的學習成績。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各個實踐教學基地處于種種原因,配備的指導老師只停留在書面上,而沒有真正發(fā)揮具體的指導作用,更不要說制定指導計劃,進行嚴格的評定了,這樣的現(xiàn)狀使得實踐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很難真正實現(xiàn)實踐教學的初衷。
另一方面,學校的教師此時也應該是參加實踐學生的指導老師,但是,由于學生不直接在其管理之下,也明顯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
(三)考核不重視、效果不明顯
作為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承載了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這一非常重要的功能,既然是教學的一部分,就一定會有相應的考核機制以衡量教學目的是否完成,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己俗鳛橐豁椫匾氖潞蟊O(jiān)督制度在日常的教學中被賦予了重要的位置,不斷完善各種考核機制一直以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茖W有效的考核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于法學實踐教學的教學目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而言,如何制定科學的現(xiàn)實的考核體系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問題的復雜性來源于多個方面,一方面,實踐能力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完全量化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高低的評判需要指導教師進行多方面觀察,然后進行綜合判斷,但是這個過程本身不可避免地帶有指導教師的主觀判斷,有些老師更欣賞學生的敏銳性、而有些老師可能更欣賞學生的邏輯性等等,而這些其實都是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一些方面。另一方面,實踐能力這個稱謂也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它究竟應該包括哪些具體的方面,還是仁者見仁,沒有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標準。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制定一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非常困難。在沒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考核制度的情況下,嚴格考核就是不可能的。實踐教學此時更多的流于形式,對于教學目標是否完成一般只停留于最后的實習報告等文字性材料的審核上,如此一來,沒有科學的最后考核機制,反過來造成實踐過程的散漫無組織性。整個實踐教學結(jié)束后,真正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就是一個比較令人質(zhì)疑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法學實踐教學問題上還存在諸如此類的疑惑和輕率,要想真正發(fā)揮實踐教學的優(yōu)勢,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以上的問題。
(一)搭建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平臺,合作共贏
河南省南陽市內(nèi)鄉(xiāng)縣的一個縣衙,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穿百姓衣,吃百姓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毕侣?lián):“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睂β?lián)既告誡為官者要淡化“官本位”,以勤政為己任,不要忘了自己也是百姓。此聯(lián)為康熙十九年內(nèi)鄉(xiāng)縣知縣高以永撰寫,掛在內(nèi)鄉(xiāng)縣衙三堂。
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搭建一個進行實踐教學的長期穩(wěn)定的平臺。近幾年我國法學教育中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實力的名牌大學向外國法學院學習,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探索,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等積極倡導的診所式教學等模式。雖然加入的學校在數(shù)量上看是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效依然是一個未知數(shù)。更多的法學院校包括上述這些一線法學院校主要還是通過較大規(guī)模的校外實習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因此,我們的平臺建設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上。
法學院校與校外基地的關系相對疏離是我們前面分析過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討論的重點。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分析在實踐教學中法學院校與校外基地二者之間的關系。法學院校是需求方,需要基地的幫助才能完成實踐教學的目標,而校外基地是一個需求供應方,①沒有其配合實踐教學無法實現(xiàn)預期目標。在這樣一個格局中如果僅僅是由法學院校單方面的尋求幫助,基地方面被動的應對,那么這就是一個不平衡的關系,勢必傾斜?;氐姆e極性不高,又怎么能期許一個高質(zhì)量的實踐教學過程呢?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改變二者之間的這種單方需求關系,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一種意義中的“合作”。
“合作”的基本含義就是雙方各有所需,通過合作實現(xiàn)“共贏”,各有所得。在構(gòu)建法學院校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關系中,平等“合作”應該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沒有平等的合作,校外基地的作用就更多的流于形式。
如何“合作”,爭取共贏呢?那就要分析各自的所需所求,各自的優(yōu)勢所在。對于法學院校而言,需要的就是高質(zhì)量的實踐教學過程,完成實踐教學目標。其優(yōu)勢主要在于法學研究的理論水平較高,對于司法實踐中的疑難案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校外基地的優(yōu)勢在于其可以為法科學生提供真正的實踐教學資源,包括現(xiàn)實的場景、真實的案例、親身的參與,這是學校所無法提供的,這些基地需要什么呢?真正有價值的理論指導。所以,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雙方是存在著“合作的”的基礎的,重要的是如何進行“優(yōu)勢互補,各取所需”。這樣的合作在一些地方已經(jīng)開始了探索。②雙方可以設立一些專門的機構(gòu),比如“疑難案件研究中心”、“法學實踐教育指導辦公室”等,通過建立一些制度性的長效機制,將雙方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臨時的湊合應對,最終的發(fā)展模式應該是雙向“合作型”的。很大程度上,能不能構(gòu)建這樣一種“合作”機制,決定了實踐教學制度的成敗。
(二)規(guī)范實踐教學過程,嚴格落實
對于實踐教學而言,關鍵的是實踐的過程。什么樣的實踐內(nèi)容都只能體現(xiàn)在過程之中,過程決定結(jié)果。因此,如何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掌控就非常重要。實踐教學依靠的就是校外基地,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校外基地的安排就非常重要。對于沒有任何實踐經(jīng)驗的學生而言,一個稱職的指導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指望學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實踐活動,必須有一份來自指導教師的實踐學習計劃。這要求指導教師有一定的責任心。③
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需要根據(jù)實踐時間的長短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計劃并嚴格落實。落實的過程更多的是一個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但是在這樣的實踐教學環(huán)境中,指導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的實踐教學之所以效果不明顯,與指導教師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有很大關系。
指導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科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適當運用非常重要。實踐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課堂教學的虛擬環(huán)境完全不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充滿變化與博弈,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和信息,需要學生進行選擇、判斷、分析,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而這正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為重要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視野要開闊,思維要活躍。但是作為指導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傳授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或路徑,案件千奇百怪,但是分析路徑萬變不離其宗。
(三)制定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監(jiān)督實效
考核制度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在于檢驗實踐教學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鑒于前面所提到的原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后的考核既是對前面工作的總結(jié),又是對未來工作的經(jīng)驗積累,是不斷改進工作內(nèi)容,有效提高實踐效果的重要保障,必須要做。
這項工作主要是由法學院校自己進行。但這其中有一個矛盾,即實踐過程主要由實踐教學基地的指導教師負責,而最終的考核卻由學校來完成,這個考核過程如何進行才能真正得出有意義的、符合真實情況的結(jié)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涉及考核依據(jù)的問題。以往的考核依據(jù)更多的是通過書面的實習筆記的日常記錄和實習報告的最后總結(jié),根據(jù)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實很難判斷一個學生的實踐過程,也很難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考核結(jié)果。在加強與實踐教學基地合作的前提下,考核的依據(jù)主要應該根據(jù)指導教師的意見作出。這就要求事前必須有一份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作為基地指導教師制定自己的培養(yǎng)計劃的指導。
一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應該包括哪些必要的內(nèi)容呢?考核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哪些是必需的,而哪些又是可以忽略的呢?大體來說,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能力。通過實踐,面對一個真實的案例,學生能夠總結(jié)案情,抓住爭議焦點,提煉各種法律關系,然后運用已經(jīng)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斷。
2.分析能力。面對一個相對復雜的案件,如何能夠抓住案情要點,尋找有用信息,是需要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的,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的,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傳授經(jīng)驗的過程。
3.法律運用能力。法律只有與具體的案件結(jié)合,才能彰顯其價值,如何將一個生動的案例與抽象的法律條文相結(jié)合,需要鍛煉。運用法律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論證的過程,如何論證,也應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4.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法律文書的寫作一般在課堂教學中也會涉及,但是生硬的文書寫作模板的固定格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法律文書寫作的關鍵不是記住各種格式,而是要掌握每部分的具體要求,這應該通過真實案例來進行鍛煉。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性社會科學,法學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性。實踐教學是法學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滲透于法學教育的全部過程, 加強實踐教學是提高法學專業(yè)教育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法學人才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鑒于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以及具體國情,實踐教學模式在多樣化發(fā)展的同時,較長時間內(nèi)可能還是要依靠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來進行,但是要創(chuàng)建新型的合作模式,以真正落實實踐教學的目的,實現(xiàn)真正完整的法學教育。
注釋:
①校外基地首先是一個有自己職責的部門,完成自己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只是其承擔社會職能的一個表現(xiàn)而已。因此,沒有特殊的激勵機制是無法調(diào)動起積極性的。
②一些院校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積極探索,各種揭牌儀式等在各院校的新聞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
③指導教師責任心問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激勵機制的問題,如何激發(fā)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更多的是實踐教學基地內(nèi)部的一個評價問題。
[1][美]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姚中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建華)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law
WANG Jun-e,YUAN Shu-guang
(School of Law,University of Jinan,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he practice teaching of law develop along with law,but the expansion of legal education cause formaliza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of law.On the one hand is the society does not absorp the need of law students,on the other hand,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law'has ignored,lack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in the very great degree,which result in the defects to law students's practical apability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law needs new exploration,but in the longer period of time ,what we can do is depending on the out of school practice teaching base,What really needs to change is building a new partnership rather than replace it.
practice teaching ; win-win cooperation ; evaluation target
2013-11-01
濟南大學2013年教學研究項目《刑事訴訟法教學實驗課程體系的構(gòu)建》(JZ1302)及濟南大學百門課程教改項目(項目編號BMKC11020)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俊娥(1976-),女,河北東光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訴訟制度、教學改革。
G642.0
A
1671-4385(2014)02-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