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紹興文理學(xué)院 元培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從先秦文獻(xiàn)劉字用法看劉姓起源
劉金榮
(紹興文理學(xué)院 元培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姓氏背后都蘊(yùn)藏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通過分析一個民族的姓氏,可以了解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劉姓是漢族的一個大姓,歷史悠久,一度曾經(jīng)是國姓,人口眾多。但以往關(guān)于劉姓之起源、劉姓的始祖的說法存在頗多的疑點(diǎn),本文通過分析,認(rèn)為劉姓源自周族,得姓始祖是周匡王的小兒子——王季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的歷史。
劉姓;始祖;王季子
劉姓是中國第一個強(qiáng)大封建王朝——漢朝的國姓,漢王朝四百多年,便劉姓迅速膨脹,成為漢民族的一個特大姓氏,自有姓氏排名以來,都屬于前十大姓之列。姓氏是一種文化,是一個家族發(fā)展的歷史,也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縮影,劉姓無論是起源,還是其發(fā)展,都是漢民族姓氏文化重要的一頁,劉姓起源與發(fā)展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漢民族姓氏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本文通過對先秦文獻(xiàn)中“劉”字使用的分析,試圖對劉姓起源做一些梳理,提出了與前人不一樣的觀點(diǎn)。
在先秦文獻(xiàn)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劉”字包含以下幾種義項(xiàng):1.兵器義;2.殺戮義;3;地名;4.人名用字;5.氏名。1與2義項(xiàng)應(yīng)該是“劉”字的理性意義,而3——5則是“劉”字的特殊意義,是一種借用,與其理性意義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
“劉”字是一個形聲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從刀這一點(diǎn)是不存在爭議的。說明這個字的本義應(yīng)該與刀有關(guān),因此,我們認(rèn)為,兵器義是“劉”字的本義。
1.《書·顧命》:“一人冕,執(zhí)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zhí)鉞,立于西堂?!笨装矅鴤髟疲骸皠ⅲX屬。”孔穎達(dá)疏引鄭玄注:“劉,蓋今之鑱斧?!薄稄V雅·釋器》:“劉,刀也?!币苍S正如孔安國所云,劉是鉞屬,也就是斧子,這種斧子實(shí)乃兵器,是兵器自然是用來殺人的,于是“劉”字可以引申出殺戮義,殺戮義是“劉”的一個直接引申義。
2.《尚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于茲;重我民,無盡劉?!?/p>
3.《詩·周頌·武》:“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p>
4.《逸周書·小開》:“春育素草,肅疏數(shù)滿,夏育長美,柯華務(wù)水潦,秋初藝不節(jié)落,冬大劉,倍信,何謀本□,時歲至天視。”
5.《逸周書·世俘》:“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則咸劉商王紂,執(zhí)矢惡臣百人?!笨钻俗ⅰ皠?,剋也?!薄稄V韻·尤韻》亦同。
6.《左傳·成公十三年》:“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nóng)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倍蓬A(yù)注:“虔、劉,皆殺也?!?/p>
7.《墨子·魯問》:“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p>
《方言》:“劉,殺也,秦晉宋衛(wèi)之間謂殺曰劉。晉之北鄙亦曰劉?!币陨系膸讉€“劉”都要解釋為“殺戮”義。
“劉”字在先秦文獻(xiàn)里一個很常見的義項(xiàng)就是作地名。
8.《春秋·隱公十一年》:“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睏畈ⅲ骸皠⒁卦诮窈幽鲜≠葞熆h南?!?/p>
9.《左傳·襄公十五年》:“春,宋公使向戌來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劉?!闭x曰:“荀庚、孫良夫、郤犨等來聘,且尋盟,皆直云及某盟,不言地者,由在國與之盟也。此言“盟于劉”者,出國與盟,故書其盟地,猶如晉侯與公出盟于長樗也。《釋例》劉地闕,蓋魯城外之近地也?!睏畈ⅲ骸皳?jù)孔疏,劉蓋魯曲阜城外之近地?!眲t當(dāng)時魯國亦有一劉邑。
從上面所引文字來看,春秋時期有兩個“劉邑”,一在今河南偃師一帶,一在今山東曲阜一帶。據(jù)崔恒升的《簡明甲骨文詞典》,“劉,地名?!醪阶詣??!逗霞范娜钠?。”[1]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有了劉邑,可見劉作為地名是由來已久的。
從歷代關(guān)于漢民族姓氏的研究來看,雖然不是所有的漢字都成為漢民族的姓氏,但如果說每一個漢字都有機(jī)會成為漢民族的姓氏大概也不為過。但不論哪個字,如果要成為姓氏,都必須首先出現(xiàn)在具體某個人的稱謂之中,這是一個規(guī)律,所有的姓氏用字,實(shí)際上都出現(xiàn)在我們認(rèn)為的得姓始祖的稱謂之中。比如說,我們可以說魏姓的祖先是源自黃帝或者其他哪個帝,但得姓始祖卻應(yīng)該是畢萬,晉獻(xiàn)公在奪取魏以后,將魏作為畢萬的采地,于是畢萬就叫魏萬,他的子孫以魏為氏。晉國的士會,因?yàn)楣诖螅仁且噪S為采地,所以稱為“隨會”,后來又改為以范為采地,于是又稱為“范會”,他的子孫以范為氏,因此,范姓的得姓始祖應(yīng)該追溯到士會,而之所以士會的子孫會以范為氏,不僅僅是因?yàn)槭繒苑稙椴傻兀苯拥脑蜻€在于他的稱謂里有“范”字。照此規(guī)律,上述“劉”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都不會是劉姓的起源,我們在探尋劉姓起源問題時,一定要從先秦文獻(xiàn)里稱謂中帶“劉”字的人物里去找。
先秦文獻(xiàn)中,到劉康公出現(xiàn)之前,有三個人的稱謂里含“劉”字。一是傳說中夏朝的劉累;二是周的一個偉大祖先公劉;三是晉文公的一個兒子叫叔劉。
10.《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xué)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p>
11.《詩經(jīng)·公劉》:“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場乃疆,乃積乃倉?!?/p>
12.《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p>
劉累是現(xiàn)存文獻(xiàn)最早出現(xiàn)使用劉字的人物,目前的姓氏書一般都認(rèn)為,劉累是劉姓的得姓始祖。據(jù)說,劉累是堯的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xué)豢龍、御龍。約在夏孔甲帝時,天降龍于今河南省臨潁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yǎng)龍,長達(dá)七年之久。因劉累養(yǎng)龍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代行豕韋國君。
說劉累是劉姓的得姓始祖,其實(shí)是很不可靠的。首先,劉累養(yǎng)龍只是一個傳說。關(guān)于劉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文獻(xiàn)就是《左傳》,而《左傳》關(guān)于孔甲得龍和劉累養(yǎng)龍,都是帶有極為濃厚的神話色彩,說他只是一個傳說一點(diǎn)也不為過。其次,就算真有劉累其人主養(yǎng)龍其事,文獻(xiàn)里既沒說他封于劉這個地方,也沒有說他被賜姓劉。那個時代的傳說,禹尚且是被賜姓,劉累不被賜姓劉又何來劉氏?而且明明說他被賜為“御龍氏”。在那個時代,姓氏要由天子賜予,文獻(xiàn)里說他善養(yǎng)龍,被賜為“御龍氏”倒也有些靠譜,孔甲沒有賜他姓劉。再次,劉累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孔甲時期,那時尚沒有漢字,因此,即使真有這個人,真有這么個名字,劉累也只可能是他名字的記音罷了。其實(shí),前人早就指出過,《左傳》這段話明顯有為漢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代言的嫌疑。有些劉姓族譜說他生下來時手掌有累字紋,所以取名叫累,顯然是一種望文生義的附會。
據(jù)專家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里并沒有出現(xiàn)我們所說諸如姒、姬這樣的漢民族古老姓氏,漢民族的姓氏并不如以往姓氏研究者所說的那樣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時代或黃帝時代。漢民族姒等古姓只有在西周金文中才開始出現(xiàn),所以,我們認(rèn)為,漢民族的姓氏是周族的一種文化,是隨周朝的建立才開始形成,這個問題因?yàn)椴荒茉诒疚恼归_,我們只能是點(diǎn)到為止。我們的觀點(diǎn)是,漢民族姓氏是起源于周族,因此,諸如劉累這樣的夏朝時期的人物。不可能有姓氏,自然也就不會是某一個姓氏的得姓始祖。
與劉累相比,公劉雖然帶有一定的傳說色彩,但卻似乎要看作為實(shí)有其人,從文獻(xiàn)上看,公劉確實(shí)是周族的一個先公,《詩經(jīng)》的《公劉》篇可視為是一個強(qiáng)有力的證據(jù)。
余冠英注譯《詩經(jīng)選》:“公劉,后稷的后裔。公是稱號,劉是名。”[2]
高亨《詩經(jīng)今注》:“公劉,后稷的后裔,周部族的首領(lǐng)?!盵3]
向熹《詩經(jīng)詞典》:“公劉,人名,周族祖先?!盵4]
公劉是一個比較真實(shí)存在的人物,是周族歷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祖先,是周族后稷之后的又一個里程碑式英雄人物,已經(jīng)具備了作為得姓始祖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們認(rèn)為,公劉還不是劉姓的得姓始祖。他為什么叫“公劉”顯然也沒有答案。余冠英說“劉”是名,“公”是號,似乎不被大多數(shù)人認(rèn)同。從《史記》記載來看,“公劉”合起來是其名字的可能性應(yīng)該是更大一些。從時間推算來看,公劉生活的時代似乎是夏末商初,依然也還是在漢字尚不成熟的時期,和劉累一樣,公劉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記音而已,也許正因?yàn)槿绱?,所以,不可能,現(xiàn)在也沒有必要去探究這個名字的真實(shí)含義。據(jù)《史記·周本紀(jì)》,“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礶戎狄之閑。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閑,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慶節(jié)卒,子皇仆立?;势妥洌硬罡チ?。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fù)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睆倪@段記載來看,公劉之前的先公沒有稱謂用劉字者,公劉之后的子孫,也沒有以“劉”為氏,因此,公劉不是劉姓的得姓始祖。
重耳得了季隗之后,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叔劉,叔是排行,劉便是名了,為什么他取名叫劉,似乎沒什么道理可言,起碼史書上沒說明,他后來也默默無聞,似乎劉姓與他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
13.《左傳·哀公三年》:“康子請退。公使共劉視之,則或殺之矣。乃討之。”楊伯峻引杜注:“共劉,魯大夫?!?/p>
共劉算是春秋時期出現(xiàn)的一個稱謂中帶劉字的人物。“共劉”是字,抑或是“共(恭)”是謚號,而名僅為劉,因?yàn)槿鄙傥墨I(xiàn)證明,不得而知,但其人大概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所以史書里沒有多作記載,雖說以周代取氏之規(guī)則,他的后人也可以以他的字為氏,但似乎劉姓與此也沒有關(guān)系。
14.《春秋·隱公十一年》:“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睏畈ⅲ骸皠⒁卦诮窈幽鲜≠葞熆h南?!?/p>
15.《左傳·宣公十年》經(jīng)文曰:“秋,劉康公來報聘。”杜預(yù)注:“報孟獻(xiàn)子之聘,即王季子也。其后食采於劉。”楊伯峻注:“劉即隱十一年《傳》‘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之劉,春秋之前為鄭邑,至桓王時為周邑。定王時,劉康公始食采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襄十四年有劉定公?!秶Z·周語中》有劉康公聘魯,歸而與周定王論魯諸大夫事?!薄秱鳌吩疲骸扒?,天王使王季子來聘?!倍抛ⅲ骸巴跫咀诱?,《公羊》以為天王之母弟。然則,字季子。天子大夫稱字?!睏畈ⅲ骸啊秱鳌吩啤畡⒖倒?,蓋食采于劉,謚康公也?!豆颉分^王季子為天王之‘母弟’,《穀梁》謂為‘王子’,杜注用《公羊》。然據(jù)十七年《傳》‘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之例,若果是天王之母弟,當(dāng)書天王使其弟季子來聘?!癫蝗徽?,知《公羊》之說未必合《左氏》也。說本劉文淇《疏證》。如《公羊》說,王季子為周匡王子;如《穀梁》說,則為周定王子?!?/p>
我們把上面的《經(jīng)》文和《傳》文以及注疏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以后理解:
魯隱公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二年,時當(dāng)周桓王八年,鄭莊公三十二年。這一年,周桓王從鄭國手中把劉邑?fù)屓?。如此,劉邑在此之前?yīng)該是屬于鄭國,至此以后屬周。到周定王時,把周匡王的小兒子、自己的弟弟——王季子封于劉邑,具體在哪一年不確定,自此之后,王季子就稱為劉子,死后稱為劉康公,劉是采邑名,康為謚。從所謂的賜氏角度說,王季子就被賜劉氏,以邑為氏。如果我們不從賜氏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那么合理的解釋就是,王季子依周之宗法制被周定王封于劉邑,他到了劉邑之后,于是在他的稱謂里就出了劉字,因其是周大夫,爵位為子爵,故稱劉子,說明他是劉邑之主,其后裔因?yàn)槭酪u劉邑,故世襲稱劉,從而逐漸誕生了一個劉氏。
15.《左傳·襄公十四》:“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p>
16.《左傳·襄公十五年》:“劉夏逆王后于齊?!闭x曰:“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來聘。傳稱劉康公來聘,是王季子食采於劉,遂為劉氏。此劉夏,當(dāng)是康公之子,即前年傳稱劉定公是也。”
17.《左傳·襄公十八年》:“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倍抛ⅲ骸岸?,晉大夫?!睏钭ⅲ骸皠㈦y、士弱,晉大夫?!?/p>
18.《左傳·襄公三十年》:“五月癸巳,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鞏成殺佞夫?!倍抛ⅲ骸拔遄?,周大夫?!?/p>
19.《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劉子如劉,單子使王子處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宮?!?/p>
20.《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誘劉佗殺之?!倍抛ⅲ骸皠①ⅲ瑒⑼_族,敬王黨?!?/p>
21.《左傳·昭公二十六》:“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杜注:“劉狄,劉蚠也?!?/p>
22.《左傳·昭公二十六》:“四月,單子如晉告急。五月戊午,劉人敗王城之師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劉人戰(zhàn)于施谷,劉師敗績?!?/p>
23.《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七月己巳,劉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劉。”
24.《左傳·定公四年》:“劉卷卒。”杜注:“無傳。即劉蚠也?!闭x曰:“昭二十二年傳曰‘單子立劉蚠’,即此是也。《世族譜》:伯蚠、劉蚠、劉文公、劉狄、劉卷、劉子為一人。”
從《左傳》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劉子與劉邑的關(guān)系,劉子即是因劉邑而得稱劉,進(jìn)而有“劉人”和“劉師”。劉康公之后是劉定公,劉定公之后是劉獻(xiàn)公,劉獻(xiàn)公之后是劉文公,劉文公之后是劉桓公,自周定王瑜始,劉子歷代都是周王室的執(zhí)政大臣,這對劉氏的發(fā)展無疑是極為有利的。劉氏在劉邑經(jīng)營了數(shù)代,而且有了像“劉毅”、“劉佗”這樣的族人。族人也以劉為氏,說明這時劉已經(jīng)完全變成氏稱了。至于晉國的劉難,我們認(rèn)為也應(yīng)該是劉康公之后裔。國為劉邑與晉國不遠(yuǎn),周王室與晉室的交往十分頻繁,歷代劉子多次往返于周晉之間,尤其是在周敬王與子朝之亂時。周王室?guī)缀跏峭耆蕾囉跁x,周敬王也一度在晉國避難,作為執(zhí)政的劉子及其族人自然隨周王入于晉,也許就在那時,有一部分劉氏族人遷徙到了晉國。
25.《左傳·文公十三年》:“既濟(jì),魏人噪而還。秦人歸其帑。其處者為劉氏?!倍抛ⅲ骸笆繒?,堯后劉累之胤。別族復(fù)累之姓。”
這段文字似乎在告訴我們,劉姓源自士會,或者說有一支劉姓是士會之后。我們認(rèn)為這同樣也是不可信的。晉襄公死時,曾托孤于趙盾,要他助當(dāng)時還在襁褓中的太子夷皋繼位。因?yàn)槠鋾r晉國正處于多事之秋,晉國大夫們欲立一個長君,于是想立晉襄公的弟弟雍為國君,當(dāng)時雍尚在秦國,于是派士會等人去秦國迎接雍回來。不料夷皋母親迫使趙盾改變主意,最終還是讓夷皋為君,并派出軍隊攔截士會他們一行,于是士會等人逃到了秦國。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士會逃到秦國是匆忙之舉,因此,不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家族遷徙。不久,士會又回到了晉國,士會回到晉國以后,秦人不失約,把其妻子也送回了晉國,即使士會家族中還有人留在秦國,一定也不會很多了。而且,很關(guān)鍵的一點(diǎn),那個時期要想有氏,先得有土地,難道秦國也有一個劉邑?即便秦國有劉邑,又怎么會給了士會的族人呢,要知道士會其時已經(jīng)背叛了秦國,秦國總不會大方到把一個城邑送給背叛自己的一個晉國大夫的族人。前人早也注意到不合理之處??追f達(dá)正義曰:“伍員屬其子於齊使為王孫氏者,知己將死,豫令改族。其傳又為而發(fā)之。士會之帑在秦不顯,於會之身復(fù)無所辟,傳說處秦為劉氏,未知何意言此?討尋上下,其文不類,深疑此句或非本旨,蓋以為漢室初興,損棄古學(xué),《左氏》不顯於世,先儒無以自申,劉氏從秦從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於世。明帝時,賈逵上疏云:‘《五經(jīng)》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后者,而《左氏》獨(dú)有明文?!`謂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后引之以為證耳。昭二十九年傳稱陶唐氏既衰,其后曰劉累,能飲食龍。夏王孔甲賜氏曰御龍。襄二十四年傳范宣子云:‘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稌x語》云:‘昔隰叔子違周難於晉,生子輿為司空。世及武子,佐文、襄,輔成、景。是以受隨、范?!Z逵云:‘隰叔,杜伯之子。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逃奔晉。子輿,士蒍也。武子,蒍之孫,即士會也。’又《世本》‘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會,會生士燮?!瘯巧J之孫,是為堯后也。會子在秦不被賜族,故自復(fù)累之姓為劉氏。秦滅魏,劉氏徙大梁。漢高祖之祖為豐公,又徙沛,故高祖為沛人?!比绻堰@些附會的東西去除,我們似乎可以做這樣的推測。士會離開秦國之后,確有他的一部分家人留在了秦國,因?yàn)椤傲簟倍皠ⅰ?,后人就說留在秦國的那一支稱劉氏,這不過是一種據(jù)音而生義罷了。
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據(jù)證明漢民族劉姓另有起源之前,我們認(rèn)為,把劉康公視為華夏劉姓的得姓始祖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斷。首先,劉康公之得氏,符合氏源于食邑這個規(guī)律,漢民族的大量姓氏便是源自食邑。其次,自劉康公封于劉邑之后,其家族以劉為氏的傳承關(guān)系十分清晰,不僅其子孫以劉為氏,而且其族人亦以劉為氏,其邑人稱為劉人,其軍隊稱為劉師,既為劉人和劉師,其族之大也就可以想象了,如此,劉氏則為姬姓的一支,劉姓起源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1]崔恒升.簡明甲骨文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635.
[2]余冠英.詩經(jīng)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267.
[3]高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14.
[4]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89.
A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urname Liu from Its Usages in Pre-qin Literature
Liu Jinrong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Surname culture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Every surname is rich i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names of a nation can make people inform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story. Once a most popular one in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surname Liu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a large population, for it was once the name of the whole nation. Still, doubts exist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cerning the origin and the earliest ancestor of the surname Liu.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rname Liu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500 year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 Zhou state and that its first ancestor is Wang Jizi, the youngest son of Ji Ban (King Kuang of Zhou, the 8th king of East Zhou).
surname Liu; primogenitor; Wang Jizi
(責(zé)任編輯林東明)
2014-02-03
劉金榮(1963-),男,江西大余人,紹興文理學(xué)院元培學(xué)院副教授。
H139
A
1008-293X(2014)03-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