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亮
(紹興文理學院 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由《中國書法史》的課改實踐反思藝術史教學模式改革
王曉亮
(紹興文理學院 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中國書法史》作為高校藝術史課程之一,是書法專業(yè)學生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而《中國書法史》課程習慣上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有一定合理性,但也造成了諸如課堂氣氛沉悶、培養(yǎng)學生能力單一等弊端。筆者通過該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總結了一定的經驗,并就此對藝術史教學模式改革方向進行了反思。
《中國書法史》;教學模式;改革;能力培養(yǎng);反思
高校各類藝術專業(yè)課程設置中,藝術史課程具有基礎理論課的地位,也是各門藝術專業(yè)高校學生進行術課(技法課)學習的重要的理論支撐。藝術史學習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知識結構的要求上,更在于是否懂得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和審美變遷將是一個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能否成長為藝術家的重要條件。因而,無論是專業(yè)美術院校還是其他高校中的藝術專業(yè)都十分重視各類藝術史課程的教學的開展,然而,當代高校的藝術史教學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比如教學目標的模糊化、簡單化;教學方式的灌輸式、單向式;考核方式背誦化、單一化等。筆者作為書法史課程教師,對高校書法史教學的現(xiàn)狀和弊端有切身的體會,并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高校藝術史教學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現(xiàn)將課改實踐的所做、所想總結如下。
《中國書法史》是史學框架下的書法進程與重要書法人物和事件的介紹,本課程史學性強、理論性強,知識點多,要求學生記憶和掌握的內容多,是針對書法學本科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基礎理論主干課程。此外,由于不斷有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新的學術研究觀念的介入,本課程又是一個基本穩(wěn)定且動態(tài)發(fā)展的知識理論體系。這些都要求教學上既要突出重點,顧及本科生的理解能力;又要傳達給學生正確的史學研究觀念,適當介紹新的研究成果。
大一新生剛走過高考應試教育階段,比較習慣于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自學能力有待加強。同時,他們生長的時代,知識爆炸、信息膨脹,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渴望和汲取能力都是很驚人的。書法史這樣的課程同中學歷史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因為專門史的性質和本科教育提升的要求,這門課又會給他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zhàn),包括知識構成的豐富性,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能力,橫向聯(lián)系書法發(fā)展同政治、經濟、文化現(xiàn)象的理念都是需要培養(yǎng)的。
由于本課程的知識性、理論性較強,多數(shù)教師授課主要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優(yōu)點是思路清楚、體系完整、可控性強。而其劣勢在于,課堂傾向于一面倒,過分倚重于教師方面,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都難以得到發(fā)揮,加上教師授課的習慣形成后,容易滋長惰性,不利于對新的成果的重視和采納。
根據(jù)以往教學經驗并對學習過該門課程的學生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慣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呆板
這是當下理論教學的通病,理論課教學內容存在著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的難度,使用講授式教學是比較有效率的方式,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同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相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就不能完全滿足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了。教師的教學,除了有知識和理論的灌輸,更應引導學生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和積極有效的自學方法。這些都是需要在改革中著力改進的。當代教學模式視學生為能動的主體,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體,注重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重視形成學生對認識的需要和對情感的需求。學習過程是認識、情感、意志、信念等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當代教學模式非常重視非認知因素對學生的智力活動所起的動力、定向、維持、強化等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作用。如愉快教學模式就特別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在學生整體素質和個性形成中的獨特作用,因而建構了“引趣激情,培養(yǎng)素質”的課堂教學模式。(2)重視學生自我探索、獨立研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當代教學模式從“學”出發(fā),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讓學生學會學習,把教師進行必要的講授、示范、引導、點撥與學生的閱讀、觀察、實驗、討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1]
2.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激發(fā),課堂氣氛沉悶
教學方式的一面倒,必然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只顧上課聽講做筆記,不知下課思考收集信息,這樣的學習模式,對于將會走向教學崗位或是繼續(xù)深造的本科生是極為不利的。學習的方式不能改變,直接體現(xiàn)在課堂的氛圍上。老師滔滔不絕,而學生多數(shù)無精打采,甚至老師也認為表現(xiàn)好的就是認真做筆記的學生,這樣的場景和觀念都是需要改變的?!皢我弧⒈粍拥膶W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盵2]如何激發(fā)學生課后的自學熱情和課堂上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也是非常重要的。
3.理論教學與實踐分離,沒有起到對學生書法學習實踐的指導作用。書法專業(yè)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學生有半數(shù)的時間和精力都會花在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的學習上。書法史課程既是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背景和理論基礎,也應該對他們的書法實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如通過對書體演變規(guī)律的掌握,可以使學生在臨摹不同書體時更清楚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意”、“隸意”等書法品評和審美要求的實在所指。
4.由于教學目標定位的模糊,以及教學考核(考試)形式的單一化,對學生的學習缺乏科學、全面的考核標準。由于課堂教學的灌輸式特點,使得本課的考核多傾向于對知識點記憶的考察,以期中考試的形式要求學生背誦記憶大量的書面知識?;局R的掌握是學習藝術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但并非全部,通過藝術史的學習,培養(yǎng)科學的藝術史觀,訓練邏輯思辨,構建專業(yè)的審美眼光都是這類課程應該努力實現(xiàn)的。應該看到,相對于知識點的記憶,培養(yǎng)獨立思考、藝術史觀、審美判斷等能力對于本科生來說更為重要,而這些恰恰是當代中國藝術史教學還由欠重視的。
教學模式的改革,著眼點自然是對教學模式的改進與變革。關于教學模式,教育學研究領域有著不同的定義,有學者從三個角度對教學模式進行了觀察:從靜態(tài)上看,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理論結構,它揭示了某一教學活動所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活動結構或教學程序,它揭示了某一教學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方法系統(tǒng),它揭示了與某一教學活動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或方法。[3]筆者對這樣的界定是比較認同的。因而,對于《中國書法史》的教學模式改革也就是從教學目標的確認到教學方式的改良、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課程考核的完善等方面逐一展開。
以學校《加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精神為指導,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書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并初步把握、理解分析中國書法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得理論學習能對書法實踐起到促進和方向指導的作用。具體來說,《中國書法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書法是教學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三個方向的能力,即:1.確立多維、聯(lián)系的藝術史觀;2.培養(yǎng)敢疑、善析的思辨精神;3.建立專業(yè)、牢靠的知識結構。
在教學目標明確之后,就需要按照目標要求設計相應的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完善考核方式。具體設計與實施情況如下所述:
在教學方式改革層面,變過去教師單一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為教師啟發(fā)式教學與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學場域擴展到課堂之外,除了老師集中講解重難點,更多的時間要由學生完成課后資料的收集和課堂講解。具體說來,按照課時安排和課程階段性教學內容的要求,每次授課(3個課時)分別設計4-8個課前思考題,涉及知識面有:書法史學習需要了解的歷史文化背景;重要的書法現(xiàn)象與書法風格的分析;不同歷史階段書法發(fā)展規(guī)律與書法審美的理解與討論;典型書體的圖版記憶與學習方法的討論等。通過近一百個思考題的布置與課堂討論,使的書法史的教學擺脫了書家、書作的單線介紹,書法史的概念在課堂上變得豐富、豐滿起來,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方面,針對本課程的知識點多,理論性強的特點。加之新的觀念和成果又不斷涌現(xiàn),要在大學一年級讓學生完成系統(tǒng)學習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這就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盡量把已有定論的、具有時代意義和轉折特點的書法史上的現(xiàn)象、人物和理論做重點講解,而對尚存在爭議或是價值有限的知識點和內容則作為課后興趣留給有余力的學生去思考,這樣做到重點突出,既便于教師集中講清楚重難點,也便于學生牢固掌握最有價值的知識點。同時,可以引入實踐與理論的相關性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到漢代隸書的時候,專門安排了關于隸書學習的討論題,請學生就漢以后唐代與清代學習隸書的得失及原因展開討論,并由此聯(lián)系到他們正在學習隸書術課的經歷,請他們探討如何在范本選擇、風格取向、創(chuàng)作思路等方面找到隸書學習的正確路徑。課后,有同學反映這正討論對他們的技法學習很有好處。此后,還在魏晉書法史的學習中加入了“蘭亭論辯”始末的介紹,并請同學對同一時代出現(xiàn)的較大的書風“差異現(xiàn)象”,展開討論,就如何認識和學習“二王”書法儲備理論基礎。
理論課程有其自身特點,不可能像實踐課程那樣較明顯的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還必須承擔較多的講授和引導的工作,但是,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是能夠實現(xiàn)的。這樣,教師更重要的任務是認真構思集中講解之外的啟發(fā)式教學手段,比如設計課后任務,例如資料的分組收集,讓學生在課堂上分別將所收集的知識和觀念展示出來,并即時的提出具有聯(lián)系性的問題等。另外,與他們實踐課上遇到的難點和困惑相對應的,引導他們思考為何學習某種書體有這樣或那樣的要求,不同歷史時期的書法風格和批評為何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在課堂上開展同本課程相關的討論,以此來促進其書法實踐水平的提高。另外,有鑒于書法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在口頭表達能力上的不足,課堂討論采取課前準備和課上探討的形式,以加強學生臺風及表達能力的鍛煉。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每次只能選擇個別的學生上臺發(fā)言,所以采取分組制,輪換演講的方式,將全班分為16小組,每組5位同學,討論題目及資料課前以書面形式準備好,每次討論每組只推選一位同學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則在課后上交紙本材料,作為平時成績。這樣的做法既增加了他們考核的壓力,又激發(fā)了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動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很好。
在完善教學考核方式方面,除了期末考試的筆試部分,還要加強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考核,尤其是對要求課后完成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完成情況,課堂積極思考程度,課堂活動的表現(xiàn)情況等都應計入平時成績。前面說到的課堂討論,從設計的角度和輪換頻率上可以保障每位同學都有公開發(fā)言展示個人風采的機會,但是由于學習動力和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及有些同學缺少必要的訓練導致的緊張和不自信,發(fā)言的輻射面和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對于個別未能上臺發(fā)言的同學,視其上交的紙本資料對其平時成績進行考核,當然,考分會略低于發(fā)言積極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這樣做的目的還是促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他們培養(yǎng)出良性的自學方式,而不能僅知道死記硬背。
本次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師生兩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收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一是,對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課件制作更為精煉,并逐步完善化。二是,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思路更加具體,經過一學期的講授和課堂實踐,對初期的題目設置有了新的認識,有些題目可以加重理解和思考的角度,有些題目則可以放在課上統(tǒng)一講解,以提高效率。三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教學相長的實踐更為具體。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一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對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各個階段的書法發(fā)展狀況和重要書家及書法理論有較好地掌握。其二,更為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書法在不同時期的特點與發(fā)展動因所在——既有書法本身的內在動力,也有書法之外的各種文化之力的理解。尤其是對諸如政治、經濟、科技、學術、科舉及其他藝術形式影響書法的表現(xiàn),通過課后資料收集思考,課上分組闡述討論,他們的理解更加具體化、深度化。三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傳統(tǒng)教學缺陷有所改善,學生理解“樸茂”、“整飭”、“隸意”、“古意”等不同書體的風格特點同時也是臨摹創(chuàng)作要求的重要范疇的能力加強了,通過他們將自己在實踐課上的作品拿到理論課上,放在書法發(fā)展的體系中理解自己的得失,促進了他們下一階段的學習。
通過以上改革手段,使學生對《中國書法史》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加,課堂氛圍得到良性改善。本課結束后,多數(shù)學生從以前僅能記住幾個書家和書法作品的知識記憶的層次上,提高到開始用宏觀文化的視野考量歷代書法發(fā)展的實質,思考書法史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有了這樣的書法史觀,相信對他們的書法學習將起到持續(xù)的理論支撐,這才是更令人可喜的。
1.明確教師在藝術史教學改革中的主導地位。
要優(yōu)化藝術史教學模式,首先是使從教者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在推進教學改革中的主體位置,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從教師與課程的關系來說,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的解釋者,通過教師的實施和解釋,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綜觀課程改革史,教師的參與程度和狀態(tài)直接左右著新課程的推行。因此,教師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任何課程改革都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4]這就要求藝術課程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明確的定位,加大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不斷思考完善考核的辦法。尤其是在教學進行中能自覺貫徹自己對于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學興趣,引導學生的思辨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全面的藝術史觀。
2.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培養(yǎng)學生“活的能力”為主導
藝術史教學具有打基礎的特點,但又不僅限于此。相對于藝術院校學生大量的技法課程,藝術史課程“不是教你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作的具體技巧、技術方法,但卻十分深刻地關涉到人類生存的基本價值、結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包括真理觀、倫理觀、審美觀、藝術觀)等一系列根本問題。因為它關注和考慮的是人的命運,人生存的價值、意義。真的追求、善的探索……”[5]以往的藝術史教學,習慣于羅列作家、作品,所培養(yǎng)學生的僅是常識的掌握和書本知識的記憶,這樣的學習結果,是與藝術史課程的地位不相稱的。我們開設藝術史,是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從史的角度看待藝術的發(fā)展,“史”不僅是停滯不動的歷史人物、作品、現(xiàn)象,還包括了影響人物、作品、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外在力量。從一連串枯燥無味的書本知識點的記憶,提升到對藝術史規(guī)律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對藝術作品審美表現(xiàn)的品評能力,開發(fā)對藝術史上定論和現(xiàn)代新研究結果的比較能力等等,應當是藝術史教學目標的更高方向。因為,同死記硬背的知識記憶能力相比,這些“活”的能力對于藝術專業(yè)人才的發(fā)展有著更為重要的價值。
3.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加強教學反思
有學者提出,“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教學創(chuàng)新就成為新課程發(fā)展中的應有之義。如果不進行創(chuàng)新,新課程發(fā)展就會流于形式?!盵6]藝術史教學方式,長期以灌輸式為主,我們并不能完全否定這種教學,因為史學理論課程本身就有著較強的敘述性、知識性、理論性的特征。教師鋪陳展開,學生理解記憶,本身確實是本類課程應當采取的主要教學方式,但這并不阻礙我們在主干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添加多元的、互動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來對應藝術史課程的全面的教學目標。如專題討論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自身的藝術實踐相聯(lián)系的能力;聯(lián)系當代藝術作品的思考總結,提高藝術審美批評專業(yè)化能力。
拓寬課堂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線,適時引入其他教學手段,其目的是都是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全面推進所制定下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新的教學方式?!皩W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可以產生內心體驗,在知識與情境兩條主線的相互作用下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知識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內化、接受”[7]。
當然,新的教學方式的引入有時不會如設想的順利,有時甚至會受到各方面的質疑和阻礙,不過,這不能成為我們裹足不前的借口。任何改革都會面臨著失敗的風險,但即便失敗,改變本身所帶給我們的各種經驗也都是極為寶貴的,只要我們善于開展反思。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有效的教師(effective teachers)經常反思課堂中的日常經驗并把他們應用到后來的教學過程中”[8]“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yōu)化的教學狀態(tài),以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盵9]那么藝術史教學必將更為積極有效,從而更能適應當代學院藝術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發(fā)展需要。
[1]喬玉香:我國當代教育模式芻議[J].教育與管理,2002(7).
[2]任長松著.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4.
[3]張志勇.對教學模式的若干理論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1999(4).
[4]鐘啟泉主編.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4.
[5]邢煦寰.通俗美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12頁.
[6]靳玉樂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
[7]文學榮主編.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力培養(yǎng)與提升[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2.
[8]GaryD.Borieh.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a[M].fifth edition,Merill Prentiee Hall,2004:126.
[9]潘建中.教師必須注重教學反思[N].中國教師報,2003—3—6(4).
2014-07-30
王曉亮(1981-),男,安徽阜陽人,美術學博士,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書畫美學。
G420
A
1008-293X(2014)12-0093-05
(責任編輯周一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