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堅
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幾點思考
趙堅
群眾路線作為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本文從分析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入手,探討了面對嚴峻挑戰(zhàn)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途徑方式。
新形勢 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群眾路線作為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領導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群眾路線所依存的國內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只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進程中彰顯群眾路線旺盛的生命力和長期的持久性?!笆冀K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歷史使命,更是一個必須進行系統(tǒng)思考和實踐探索的現實課題。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群眾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問題的世界觀?!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在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內在需要,是我們黨獲得長久執(zhí)政合法性的根本源泉,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要求。
1.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內在需要。
1848年,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惫伯a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也就是說,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qū)別,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顯著標志。
資產階級政黨是代表資產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并為其利益而斗爭的政治組織。無論是早期資產階級政黨,還是近代資產階級政黨,無論是外國資產階級政黨,還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都概莫能外。只有共產黨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脫離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才會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曾幾何時,蘇聯(lián)共產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zhí)政黨,十月革命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就把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經濟實力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強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完全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lián)系,時刻不脫離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毛澤東同志的“人民萬歲”、鄧小平同志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江澤民同志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的“群眾利益無小事”,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講得最多的是人民,講得最深的是黨同人民的關系,無不道出黨與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和對人民群眾的赤子情懷。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和情懷,黨才能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領導中國人民沖破重重難關,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脫離了人民群眾,黨就要變質,國家就要變顏色。一句話,“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傳家寶?!?/p>
黨的最大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執(zhí)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進入新世紀以來,一些由細微事件或日常糾紛引發(fā)、眾多無利益相關者參與、主要以黨政機關為攻擊目標的群體性事件呈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一些重大群體性事件表明,少數黨員干部和個別基層組織不思如何服務群眾,卻想著如何與民爭利,甚至站到了群眾的對立面,可以說脫離群眾已經成為我們黨所面臨的最大危險。因此,我們要從保持黨的性質、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高度,來重視和關注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問題。
2.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獲得長久執(zhí)政合法性的根本源泉。
一個政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是人民群眾對執(zhí)政黨的態(tài)度問題,亦即民眾對政黨執(zhí)政地位和執(zhí)政行為的信任、認可、贊同和支持。從我們黨的執(zhí)政歷程和執(zhí)政實踐來看,一個政黨的執(zhí)政是否具有合法性,就看它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及其程度如何,即看人民支持不支持、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其執(zhí)政合法性基礎是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生成,來源于各階層人民的認同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獲得長久執(zhí)政合法性的最根本的源泉在于,堅持群眾路線,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路線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決定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因此,我們黨在黨的建設和執(zhí)政實踐中總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同時,群眾路線也為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一條不同于西方政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路徑。首先,群眾路線深刻揭示了黨的權力來源是廣大人民群眾。既然共產黨人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那么這種權力就應該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其次,群眾路線是黨正確行使權力的有力保證。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根本組織路線,通過有效的群眾工作架起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民意通道,從而為黨民主而高效地行使權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是靠艱苦的群眾工作和長期的武裝斗爭奪取政權,靠廣大群眾的幫助和支援獲得執(zhí)政合法性。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時期,我們黨再次提出“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作為執(zhí)政黨的長期根本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黨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內涵不斷豐富,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的歷史,是對“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持續(xù)深化過程。要而言之,過去革命的成功靠的是群眾路線,今天我們黨要長久執(zhí)政,還得靠群眾路線;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黨的長期執(zhí)政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3.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90多年來,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所以必須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薄爸袊鴫魵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p>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質在于,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煥發(fā)人民群眾投身于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無限熱情。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終著眼于實現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把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與謀求人民福祉統(tǒng)一起來,使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直接受益者,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就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發(fā)展人民民主,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管理權,切實把實現民族復興與尊重民主權益統(tǒng)一起來,使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主人翁,為民族復興發(fā)揮聰明才智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視人民為“上帝”,敬重人民,必然會激勵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站在主人翁的立場上,把個人的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起來,把個人的奮斗融入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歷史洪流,以高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偉大業(yè)不斷前進。
不可否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既有的基本理論和認識經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黨的群眾觀點在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深處受到質疑和否定,于是建立在群眾觀點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群眾路線的踐行就面臨諸多困窘和尷尬。
1.制度約束的嚴重缺失。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從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入手,切實轉變干部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作風,讓黨員干部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始終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完全必要的。但僅僅依靠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領導班子內部的思想作風建設,往往會單純地就思想作風抓思想作風,極易走進封閉運行、自我循環(huán)的怪圈,終究缺乏制度的剛性約束和切實保障,從而造成一方面強調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另一方面卻是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繁衍不絕。從現行制度來看,我們黨除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外,迄今為止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如果領導干部是否聯(lián)系群眾和在多大程度上聯(lián)系群眾,更多地取決于領導干部個人的民主作風而非制度約束,那么勢必會給群眾路線的執(zhí)行帶來一系列問題。首先,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過程中,群眾常常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難以廣泛參與和有效實施監(jiān)督,只會淪為領導者體現群眾路線與民主作風的道具和陪襯。其次,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黨的組織及其領導難以克服偶然性和隨意性,容易陷入為應付上級規(guī)定和要求而過于追求形式或把形式當成目的的形式主義泥潭。再次,群眾路線畢竟屬于思想認識、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組織原則和價值取向,宏觀有余而微觀不足,沒有便于操作的統(tǒng)一衡量標準和管理制度,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只是停留在會議上、文件里和領導者的口頭上,具體行動卻少之又少。
2.腐敗現象的客觀存在。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易發(fā)多發(fā),一些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影響惡劣。腐敗形成的原因具有復雜性、廣泛性和隱蔽性。首先,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但缺乏民主傳統(tǒng),而且等級觀念、特權思想根深蒂固,這種歷史沉積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影響潛移默化。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社會轉型加快以及國際交流日益增多,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會隨之滲透進來,使一些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沖擊,價值取向向物質利益傾斜,被金錢扭曲。再次,政企不分是大量滋長腐敗現象的溫床。在新舊體制轉換時期,國家對經濟的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同時存在,市場機制發(fā)育不充分,勢必造成腐敗現象滋生的間隙和漏洞,給權力濫用和尋租留下空間。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完全違背了黨的群眾路線中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本質精神。
3.群眾狀況的深刻變化。
我國現在還處于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群眾狀況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一是利益主體多元化。在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群眾的主體是“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由于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群眾也隨之分化為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專業(yè)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yè)服務員工、產業(yè)工人、農業(yè)勞動者以及城鄉(xiāng)失業(yè)者等十大階層,出現了多元利益主體。二是利益訴求碎片化。有不同利益訴求的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對改革發(fā)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要求明顯增強。而經濟利益訴求與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tài)的利益訴求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在關注自己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關注自己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tài)的利益,這就加大了協(xié)調階層關系、統(tǒng)籌各方利益、滿足多種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難度。三是思想觀念多樣化。如果說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帶來了利益訴求的碎片化,那么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訴求的碎片化,必然帶來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從而呈現思想信仰、文化取向、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價值準則等多樣化趨勢。
4.民本思想的現世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可以涵蓋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的基礎框架乃至全部內容。毋庸置疑,民本思想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有特定內涵與邏輯的民本思想絕對不是民主思想。從理論特質上看,民本思想始終沒有明確提出治權在民的思想;從制度設計上看,民本思想與中華帝制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從政治實踐上看,民本思想的主要功能是優(yōu)化君主政治;從發(fā)展歷程上看,民本思想既沒有推出民主共和政治,也沒有自發(fā)地導出民主思想。就最基本的核心理念而言,民本思想屬于專制主義而不屬于民主思想范疇。受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影響,一些領導干部雖然知道依靠人民群眾,也懂得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但沒有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放在首位,而是通過宣傳動員讓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按照他們的決策去做,因此自然不能深入宣傳和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同時,許多群眾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強烈的圣賢情結和依賴心理,把期望寄托在“父母官”和“包青天”身上。
務實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途徑和有效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jiān)督,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惫湃艘嘣疲骸爸萋┱咴谟钕?,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比嗣袢罕娛巧畹南戎?,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眾是智慧的源泉,改革發(fā)展體會最清楚。人民群眾是施政的基礎,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實。人民群眾是評判的標準,是非功過裁決最公允。因此,惟問政于民方知得失,問需于民方知冷暖,問計于民方知對錯,問效于民方知虛實。
1.視群眾為主人,問政于民。
中國公民社會正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而迅速崛起,并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促進公民社會成長,離不開大眾公民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的普遍覺醒,離不開社會對話溝通、權力與權利良性互動的機制建設。當前,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危機中深化改革,如何在困難中理順體制機制,這一道道復雜“方程式”的解答需要集民智、匯民力、聚民心?!罢?,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問政于民就是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通過各種方式直接聽取普通百姓的建議和意見,以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進而“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2.視群眾為親人,問需于民。
群眾的需要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依據,是我們肩負的職責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問需于民就是要尊重群眾意愿,傾聽群眾呼聲,保證決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從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出發(fā),才能找準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只有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才能創(chuàng)造有利于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只有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突出反對“四風”問題,做到堅持問需于民,經常下基層見“真群眾”、摸“實情況”,使基層的矛盾困難、群眾的期盼呼聲能夠真正進入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視線。
3.視群眾為老師,問計于民。
問計于民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找對策,用民主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冷熱波動,人民群眾體會得最清楚、最真切,也最有發(fā)言權。堅持問計于民,就能捕捉和把握發(fā)展機遇,就能在逆境中發(fā)現和培育有利因素。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及時總結推廣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鮮活經驗,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zhí)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聚沙成塔,積水成淵。人民群眾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其創(chuàng)造力永無止境。他們中有著許許多多諸葛亮式的智者和能人,向人民群眾多學習一點,距科學決策就近一步,離工作失誤就遠一些。
4.視群眾為裁判,問效于民。
問政、問需、問計的效果好不好,檢驗標準就一個字:“實”。工作效果來由誰衡量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路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币朔图m正把相互批評變成相互吹捧,把自我批評變成自我表揚等錯誤做法,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價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要圍繞群眾意見干出真實成績,圍繞群眾滿意檢驗工作效果,真正把“上邊要,下邊報,準不準,天知道”的水分政績和“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虛假數字蒸發(fā)掉,給上級組織和廣大群眾一個實實在在的“干貨”。為真正做一個黨的群眾路線的忠實踐行者,當前首先要結合實際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做人民群眾貼心人,樹務實清廉新形象。
黨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踐行得好不好,關乎黨的形象,關乎人心向背,關乎事業(yè)興衰。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執(zhí)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黨的事業(yè)就會順利推進;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執(zhí)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因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一以貫之、持之以恒,來不得絲毫松懈與半點虛假。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堅持群眾路線,切實做好群眾工作,時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不斷鞏固黨的群眾基礎,才能克服前進中的種種難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2 -11-19(02).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26(02).
[3]劉靖北.新時期新階段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思考[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3).
[4]李景田.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N].人民日報,2011-06-28(09).
[5]曲青山.群眾路線永遠是黨的生命線[N].光明日報,2013-06-17(01).
[6]霍小光,趙超.從嚴管黨治黨 永葆政治本色[N].法制日報,2013-07-13(02).
[7]陳元福.群眾路線:內涵、挑戰(zhàn)、選擇[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3,(2).
[8]麻秀榮.群眾路線是黨發(fā)展興盛的制勝法寶[N].黑龍江日報,2013-07-09(12).
[9]張分田.民本思想與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下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10]臧乃康,林莉.群眾利益的嵌入性分析[J].晉陽學刊,2013,(5):8.
趙 堅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黨委書記 高級政工師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