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軍
小學科學教師一直致力于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美國蘭本達教授把學生當作“學習者”,給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她在給中國學生上《蝸?!芬徽n時,用了兩個15分鐘讓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使學生在交流研討時有了許多發(fā)現(xiàn)和思考。著名特級教師章鼎兒曾在一次評課活動時對師生活動時間進行了統(tǒng)計,其意見大概為:師生時間比為1:1時,教師為及格;時間比為1:2時,教師為好教師;時間比為1:3時,則為優(yōu)秀教師;如果把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幾句話點到為止,則為特級教師。兩位科學教育界的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同樣一種信息,一種理念——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長時間的探究。依筆者之見,“長時間探究”就是指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材料及為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目標,把學生當作“學習者”,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探究研討?;仡櫾谛W科學教學中的體會,長時間探究應注意“四度”的控制,真正實現(xiàn)小學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延伸“長度”,讓學生的探究更持久
增加探究的“長度”指的是在學生探究時間上的開放,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探究,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代替包辦,讓學生的探究時間更長。
1、保證小組內(nèi)的長時間探究
在小學階段,組織學生較長時間探究活動要求不宜太高,必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的過程進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幾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是全過程。
在組織形式上,需要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從不同組合方式(同桌、小組、全班等)去開展探究活動。重要的是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較長時間探究的機會,要注意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對探究有所貢獻,讓每一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有所收獲?;顒舆^程中,教師應在旁指導,切不可采取“放羊式”探究。
2、延長探究之后的研討時間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充分說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體的智慧,但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前提,才能有針對性地討論,有目的性地探討,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這就要求在完成實驗獲得一些數(shù)據(jù)后,不要急于組織或要求學生進行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學生參與討論。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
3、提供學生充分交流的平臺
交流就是將自己探究的結果以口頭、書面表達或派代表陳述等多種形式告訴別人,當學生在動手探究中有了發(fā)現(xiàn)之后,無論他們探究的結果與設想是否一致,我們都盡可能地為學生間的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前匯報自己的動手探究過程,鼓勵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可大膽地提出質疑,把自己的觀點提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二、拓展“廣度”,讓學生的探究更全面
長時間探究還應有探究空間上的拓展,包括科學知識更多的滲透、學生參與面的擴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更加廣泛。
1、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面
合作探究似乎已經(jīng)成為科學探究課的“名片”,然而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1、少數(shù)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不高,懶于動手動腦,在一旁冷眼觀看;2、少數(shù)學生實驗中很霸道,只管自己玩,不與小組同學一起實驗,缺乏與同學的互相合作。試想這樣的合作探究還有意義嗎?還能出效果嗎?要想讓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探究,教師應關注小組內(nèi)的全面合作。如何關注學生參與面,筆者認為首先應明確小組內(nèi)的分工,要求學生人人參與探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為;其次,教師應經(jīng)?!岸紫律韥怼?,參與到小組的探究中。
2.小組之間的共享更廣泛
以小組為單位的共享學習中,多采用競賽方式,對于發(fā)揮學生能力和潛力有促進作用。個人競賽多數(shù)會挫傷一方的積極性,組間競爭把個人競爭變?yōu)樾〗M間的競爭,形成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中,小組成員有著為共同目標而努力。消除了對于競爭失敗帶來的恐懼感,激發(fā)了主動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3、課堂的探究向課外延伸
學生的長時間探究不能只限于課堂上的40分鐘,教師應把握課外這個更大的天地,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投入到課外的科學實踐活動。首先,教師應結合教材安排學生參與課外的科學實踐活動。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就安排了比較多的需要長時間課外探究的內(nèi)容,比如種子發(fā)芽實驗、生態(tài)瓶的設計與觀察、飼養(yǎng)蠶寶寶等;其次,在課堂上還不能解決的實驗或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課外的深入研究。
三、挖掘“深度”,讓學生的探究更深入
挖掘“深度”即指教師挖掘探究實驗中的潛在因素,使學生的探究更加深入,學生了解的知識更加全面,如有結構的材料,教材的隱性聯(lián)系,生活中的運用等。
1、準備有結構的材料
準備的材料應揭示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一系列現(xiàn)象,體現(xiàn)科學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當然,材料還應具有可探究性,呈螺旋上升的難度,這樣能使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為學生能進行長時間的探究提供可能性。在2010年浙江省小學科學年會上,丁建國老師在教《滑動與滾動》一課時準備的“滑輪工具箱”就是很好的例證。丁老師先去掉了工具箱的兩個輪子,讓學生體驗滑動的費力,然后裝上自制的輪子(沒有滾珠),讓學生再次體驗輪子滾動的省力, (下轉第37頁)(上接第7頁)最后換成滾珠軸承(工具箱原配的),學生的第三次體驗證明了滾珠軸承的最省力。老師準備的材料,都為學生的長時間探究更加深入,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而且還讓學生了解了更加全面,更高深的知識。
2.挖掘教材的隱性聯(lián)系
每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決定了課堂教學所達到的效果。而教師在制訂這些目標時,新課程標準對于課程內(nèi)容標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在科學探究的具體內(nèi)容標準中對與“觀察、實驗、制作”的標準中有這樣的敘述:“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會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繪制簡單圖表?!?而這種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兩節(jié)課就能完成的,首先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三年級下冊《溶解》單元《怎樣加快溶解》一課,讓學生明白:在每項對比實驗中,什么是變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變的。在五上《生物與環(huán)境》和《光》兩個單元將這種方法再次提升,使學生明白可以通過控制一個條件,不改變其他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對比實驗;而五下《沉和浮》單元,首次提出了“變量”和“不變量”,再次經(jīng)歷對單個變量進行控制的活動。
3.加強生活實踐的運用
科學來源于生活,同樣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學生長時間探究中應滲透生活經(jīng)驗的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的人。如《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的教學,當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食物中的六種營養(yǎng)之后,筆者將學生生活中的飲食習慣(圖片)以及長輩的教導引入課堂,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探討食物營養(yǎng)對于人體的作用。如分析長輩囑咐中的科學道理:“飯吃飽了才有力氣”“多吃雞蛋和牛奶,身體才會健康”……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之后,不僅知道了生活中的正確飲食習慣,而且也懂得了長輩對他們的關心也是有道理的。
四、提升“效度”,讓學生的探究更出彩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引申到小學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效度就是指是指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預案或學生的探究能夠順利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所以,要想讓學生真正有長時間探究的機會,教師應做到:
1、集中探究主題,突出重點
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合并、縮減過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力爭把一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縮減到三到四個環(huán)節(jié)。小學科學教材中的課題,并不是都適應較長時間探究,有些課題目標很簡潔,特別是哪些總結性課題。不適合長時間探究,如《維護生態(tài)平衡》《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等,應選擇那些目標指向明確,探究活動集中的課來進行,如《運動和摩擦力》、《空氣占據(jù)空間嗎》等。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活動很多,教師要認真選擇適合學生較長時間探究的活動,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導點到為止,有的放矢
教師引導者角色的轉變已經(jīng)無可厚非,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活動,卻仍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筆者認為教師的有效引導應包括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及科學思維能力的訓練,體現(xiàn)在長學生時間探究中出現(xiàn)停滯或小組合作探究中出現(xiàn)矛盾不能抉擇時,教師適當?shù)攸c撥,足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3、反饋與評價應及時、有效
學生的科學學習效果如何,教師應從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課外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解并考核、評價,及時有效的反饋與評價能激起學生進行長時間探究的興趣,產(chǎn)生一定的內(nèi)驅力。在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學生的長時間探究獲得的科學知識與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教師從學生的表現(xiàn)中捕捉精彩;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也是評價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筆者認為,學生的作業(yè)應包括課前的準備情況、小組探究后的實驗記錄情況,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等;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長時間探究的延伸,沒有了教室的禁錮,紀律的約束,學生能更加自由,富有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不管結果如何,都應及時的表揚、鼓勵。
【作者單位:龍游縣橋下小學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