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軍 張晶
2011年8月,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2012年末,中共中央專門頒布了“八項規(guī)定”。沈陽市屬主流媒體深入貫徹“規(guī)定”精神,認真執(zhí)行省委和市委宣傳部《關于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自去年年初全面推動“改文風”進程,在內容優(yōu)化、表達創(chuàng)新上成效明顯,使一大批鮮活報道躍然紙上,閃爍聲屏,令人備感新風撲面。
時過一年,我們回溯改進文風的主要報道,總結可循之“道”,旨在為黨風、政風的切實好轉盡到媒體責任。
觀念更新 對“規(guī)定動作”敢于“開刀”
我們的新聞媒體歷來重視改文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新聞媒體上仍然充斥著繞彎子、兜圈子,把簡單的變復雜、把明了的變模糊的報道。其中尤以領導政務、重要會議、當前工作等“規(guī)定動作”為甚,以致形成了冗長而空洞、刻板而老舊的通病。針對這些不良文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概括了“短、實、新”的改進方向,并明確提出改進新聞報道的要求:中央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jù)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要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shù)量、字數(shù)、時長。
新聞文風顯然是新聞媒體價值觀念、傳播理念的直接反映。因此 “改文風”活動以來,在沈陽市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陽日報、沈陽廣播電視臺、沈陽晚報等市屬主流媒體首先轉變觀念,敢于拿“要聞”版面、波段、頻道“開刀”,全力減縮或做活領導活動、會議新聞和工作成就類的“慣性報道”。
沈陽日報深入踐行“三貼近”原則,精心打造更能滿足讀者需求的新聞黨報。為此,他們報道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時,不再像以前那樣追求“包裝”,面面俱到;而是提倡在最底層挖掘,從小角度切入,于細微處彰顯,要“用老百姓的角度寫工作報道”。為了讓每一名采編人員真正“改”到實處,“落”到筆頭,該報首先做出“避長揚短”的寫稿要求:除市里主要領導外,一般的政務報道篇幅不能超過200字。盡管這樣,在去年年初,一則報道沈陽市長政務的新聞,僅以200來字的篇幅在一版見報,成了當天震動沈城的一大“新聞”。
與此對應,市屬主流媒體都致力于回歸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和本質,依據(jù)受眾情感和需求,用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民生新聞來創(chuàng)新版面編排、定位節(jié)目欄目,強化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這樣,沈陽日報就把更多的版面留給了基層群眾、普通讀者。他們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題,新開設 “做可愛沈陽人”專欄,其中刊發(fā)的“家有倆寶”、“追車記”等多篇稿件,均取材于“凡人小善”,有效地釋放了城市正能量;針對“舌尖上的浪費”問題,推出“反對鋪張浪費、厲行勤儉節(jié)約”等專欄,刊發(fā)了“老知青經理為酒店立下點菜 ‘規(guī)矩吃多少點多少——謝絕浪費”等新穎報道。于此,翻開沈陽日報的要聞版,大篇幅的領導活動、會議及成就報道已經鮮見,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樸實、以小見大的身邊事兒、新鮮事兒、感人事兒。
沈陽廣電《沈陽新聞》頻道,越來越強調有細節(jié)、有現(xiàn)場、有故事這三個新聞要素,以引人入勝的傳播方式,做實實在在的“好看”新聞。其中 “沈城的哥愛心接力護送生命”的頭題報道,有力詮釋了“關愛他人”的沈陽精神;而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推出的“記者體驗:火車票預訂三種方式如何選擇”,“記者觀察:‘就醫(yī)一卡通何時‘全市通?”等一系列報道,都貼近實際、關注生活,深受歡迎。
“身”入基層 讓“自選動作”更加出彩
“改文風”與“走轉改”一脈相承。 “改”的最大目的重在一個“新”字;而發(fā)現(xiàn)新情況、捕捉新變化、傳播新事物,只有靠走基層、去一線。于是,沈陽市屬媒體人員開始把“深入下去”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將視線更多地瞄向實際,使“改文風”報道頻現(xiàn)亮點。
一是“抓”上一批群眾喜讀、想聽、愛看的鮮活新聞
作為沈陽日報2013年度 “開門項目”的“實地見證 雷鋒正能量——全國尋訪25任雷鋒班班長”報道,就是該報從2012年尾開始,抽調十幾名記者組成報道團隊, “走”遍四川、重慶、黑龍江、內蒙古、山東、遼寧各地,實地采訪的結果;然后從2013年1月上旬推出,至3月5日收尾,共刊發(fā)40多塊版的大型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廣受好評。該報記者還通過深入農村,采寫出 “農民變‘股民 年底分紅利”、 “農資大戶掏萬元請 ‘課”、 “日均兩千采摘客 摘空百個溫室棚”等佳作。這類報道不僅讓讀者從中聞到了田間地頭的鄉(xiāng)土氣息,也聞到了耕耘收獲的汗水味道。
沈陽廣電新聞頻道播出的“大山里的電力巡線工”報道,真實地還原了巡線工人為確保春節(jié)供電,在大雪封山中巡查每條線路和電塔的艱辛過程。而兩個工人在冰天雪地里就著涼水啃面包的細節(jié)場景,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這樣感染人的新聞,不僅來自于記者的 “身入”,更來自于他們 “走腦”和“入心”。
尤其是去年6月,北陵——青年大街和東西快速干道改造動工,拉開沈城全面整修道路的大幕以來,沈陽日報、沈陽廣電等媒體,都把“新聞眼”聚焦到涉及全體市民出行的當前大事上來,全速傳播、權威解讀、持續(xù)重磅報道、做足做透服務,從而正確引領了社會輿論。
二是堅持做精“老品牌”,適時開辟新欄目
沈陽市屬媒體在堅持經營好各自民生新聞的“老品牌”時,又因勢而行、順勢而謀,不斷開辟新的欄目。沈陽廣電在《沈陽新聞》頻道深化了 “走基層·百姓身邊事” 系列報道,沈陽日報也在要聞版完善了“沈報記者在行動”、“新春走基層”等專欄。在中央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后,沈陽日報獨樹一幟辟出“群眾路線群眾談”專欄,把“發(fā)聲平臺”留給了群眾,由他們直接評議、建言黨和政府的工作作風。沈陽晚報則根據(jù)都市報的特點,強化了“新社區(qū)故事”專版,由原來的不定期出版,到現(xiàn)在每周刊出5期。社區(qū)記者騎車跑遍300多個主要社區(qū),采寫大量的“離讀者最近的新聞”。
三是從單純的記錄者變?yōu)闊崆榈膮⑴c者
在市屬報紙、廣播、電視里相繼出現(xiàn)了記者“當一天售票員”、當一天水暖工”、“當一天種糧大戶”等特別報道。這種“在場式”、“體驗式”的報道,不僅使編采人員接了地氣、補了生氣,而且還讓所在媒體有了底氣、凝聚人氣,實現(xiàn)了更富實效的傳播效果。
制度支撐 使改“優(yōu)”創(chuàng)“新”成為常態(tài)
切實改進不良文風,努力追求優(yōu)良文風,已是當今媒體的緊迫而長期的重大任務,如何打好這場“攻堅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是我們必須做好的一個課題。
要實現(xiàn)改進文風的常態(tài)化,無疑需要制度上的保障。為此,沈陽日報將采編人員“走轉改”的成績與態(tài)度納入業(yè)績考評體系中,在好稿評定上予以傾斜,并作為下一年度職務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jù)。同時要求,每位編委、主任、編采人員都要根據(jù)自己所分管的戰(zhàn)線,建立一個或多處“聯(lián)系點”,定期“沉”下去、摸情況;對于改文風成果顯著的個人和部門,在年度“兩先”評選中予以重點考慮。報社主要領導還總是帶隊采訪,極大地調動了普通編輯記者的積極性。
沈陽廣播電視臺各檔欄目都結合自身定位,要求記者要從生產、生活一線的細節(jié)入手來反映宏大主題,講群眾的故事,說百姓的話。臺里也建立、健全了相應的長期考評和每周點評制度,在獎金量化考核上向這類優(yōu)秀作品傾斜。
要保證改進文風的深入化,更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勢。沈陽市屬主流媒體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今年1月召開的沈陽“兩會”上得到了集中釋放。僅以沈陽日報為例,在會前成就報道適當減量,改進開閉幕式報道的領導名單上;在選取新角度,推出“兩會新觀察”、“兩會微新聞”等欄目上;在大幅減少對領導同志的文圖報道,讓來自一線的代表、委員在版面上唱主角上,都有很大突破。其中最可貴的嘗試在于兩大“亮眼”之處:一是往年“兩會”期間,“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參加任何會議和活動,都要在一版單發(fā)消息;而今年,沈陽日報只將每個主要領導參加分組審議、討論的活動刊發(fā)成一句話的“標題新聞”。二是以往的“兩會”報道,領導同志參加包括審議、討論在內的各項活動,均使用“指出”、“強調”、“要求”、“提出”等“領導講話用語”;而今年,沈陽日報在報道中對這些領導已不稱職務,只稱代表、委員,且使用“說”、“建議”等平等用語,拉近了與代表、委員以至場外讀者的距離。
沈陽日報對“兩會”新聞的破舊立新,無疑取得了廣受好評的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其大膽改革,是在全國上下深入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和認真檢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有利時機下,是在今年各地大力開創(chuàng)“兩會”新風的良好氛圍下,才得以實現(xiàn)的;尤其有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協(xié)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各大部門的充分理解,以及新聞宣傳主管部門的積極指導和統(tǒng)籌協(xié)調,否則就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突破”。
這,更是把“改文風”這場新聞實踐引向縱深的特別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