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芳
隨著多媒體全面進入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語文課堂教學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但大大豐富了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且課堂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將無聲變有聲,化抽象為形象,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有效地化解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總能聽到身邊的老師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是怎么了,越來越不愛學習了。上課時一個個耷拉著腦袋顯得無精打采,要不就自己干自己的事,對學習是心不在焉,真是越教越不會教了。是的,我們面對的孩子是一茬換了一茬,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屆學生都有他們的特點??晌覀兡?,面對各不相同的孩子,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教學手段,也許用得連自己都覺得厭煩了,還如何能去吸引那些充滿好奇的孩子的眼球呢。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恰當?shù)馗淖円幌率侄?,在課堂中引進一些新的信息,定能振奮他們的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大都靠興趣而學,新奇而學,而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恰恰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教學《春筍》這篇課文時,學習“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薄八鼈児鴾\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边@兩句時,學生一定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筍鉆出了地面,但對春筍破土而出時的那種不可阻擋的氣勢,那種你追我趕的感覺這些一年級的孩子有時很難體會,似乎也不愿去深究。但當教師輕輕點擊鼠標,那泥土下的,石塊下的春筍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時,孩子們驚奇地睜大了眼睛,忍不住發(fā)出了“咦!咦!咦!”的驚嘆聲。他們好象真的看到了竹園里那一只只破土而出的春筍正迎著春風鉆出地面,來到人間。這是多不容易呀!你看大屏幕上那一個個張嘴笑哈哈的春筍不就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嗎?此時,仔細關注學生的表情,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眼睛里流露出欣喜的神色,是這些“娃娃們”吸引了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至于“淺褐色”一詞,一看圖學生就明白了。此時,再讓學生去讀課文,他們已不再是應付老師,而是真正地融入了語言文字中,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去體會,用朗讀區(qū)品味。
二、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多媒體課件往往趣味性較強,集聲、情、景、色為一體,向人們傳遞多元信息。它能創(chuàng)造真實形象的語言環(huán)境,使人猶如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也在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中消除了心理壓力,提高了求知欲望,激發(fā)了思考,強化了記憶。而學生在接受各種信息的過程中也調動了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感官的享受,他們是滿足的,要不怎么會讀得那么動情呢。其實低年級學生,他們更愿意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最后用自己大聲而富有激情的朗讀來告訴大家。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三、運用多媒體,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是人人都想追求,都愿追求的東西。其實世界并不缺少美,關鍵是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這雙眼睛就在我們的課堂上,就在孩子們興趣盎然的讀想過程中。也許靠黑板、粉筆、掛圖我們也能夠創(chuàng)造美,但卻美得不那么賞心,不那么悅目。而多媒體的恰當運用,就能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過程中感受美、表達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如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一文時,光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他們一定會覺得拉薩的天空離自己的生活實際太過遙遠了。你聽“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對于出生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孩子來說,一年四季都是有那么些日子天空看上去是藍藍的??烧克{、透亮得像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即使你的想象力再豐富,此時似乎也顯得那么蒼白了。這時大屏幕上適時地出現(xiàn)了一張張拉薩天空的照片:這一張一碧如洗,干凈得連一朵云也沒有;那一張在潔白如雪的幾朵云的映襯下,天空是那么藍,那么藍。一幅、兩幅……原來這就是拉薩的天空,那樣的湛藍、透亮,怪不得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了?!睂W生陶醉了,老師陶醉了,都沉浸在那近乎神奇的畫面里,沉浸在美倫美幻的語言文字里了。
四、運用多媒體,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知識經(jīng)濟時代已大踏步走近了我們,今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將主要取決于知識和人才,取決于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每一位教師責無旁貸的重任。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華,幫助學生向這方面努力,朝這方面發(fā)展。以多媒體為手段,打開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充滿了魅力。
五、運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合理運用多媒體,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會走路的樹》一文中“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樹在樹林里走來走去?!弊x了句子學生會覺得有點不太相信這樣的情景。此時,讓多媒體來幫幫忙。你看,一棵小樹真的在樹林里走過來走過去,引得孩子們個個瞪大了眼睛。我也不得不佩服多媒體的奇妙,這是其他教學手段所達不到的。此時讓學生說說感受,他們當然像那只小鳥一樣,覺得特別的好奇了,讀起句子來也是頭頭是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多媒體的運用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快捷、緊湊、更有效率,但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多媒體的運用必須合理、適度,否則“過猶不及”,反而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作者單位: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