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雙關,指一個詞或一句話關涉到兩個意思。即表面上是一個意思,暗中又含另一個意思。比如說,梨子你一定吃過,我們吃梨時通常會把整個梨吃掉,很少會與人分梨吃。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梨”和“離”諧音,與人分梨有“分離”的意味。關于一語雙關,還有一個經(jīng)典的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在乾隆皇帝70歲大壽時,文武百官齊來祝壽,當時紀曉嵐是侍郎,和珅是尚書,兩人都是壽宴上的頭面人物。在迎接乾隆的隊列中,和珅與紀曉嵐走在最前面。突然,有一名侍衛(wèi)牽著一條狗從旁邊經(jīng)過。和珅一見,笑逐顏開地對著紀曉嵐,指著那條狗問:“是狼?是狗?”眾臣一聽,起初不知是什么意思,看見和珅笑,便立刻頓悟和珅話中有話,大家都對著紀曉嵐哄笑起來。
紀曉嵐機敏過人,自然比眾人更明白和珅的話中之意,因此很謙恭地說道:“回和大人,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和珅一聽,黯然無語,只好悄然離去。而眾大臣一聽,則沖著和珅的背影笑個不停,都暗自佩服紀曉嵐接得實在是太妙了。
星星們,這個小故事你看懂了嗎?和珅的話是個疑問句,是問紀曉嵐是狼還是狗?!笆抢恰迸c“侍郎”諧音,和珅這是利用諧音暗中轉換語意,諷刺了身為侍郎的紀曉嵐。可是才智過人的紀曉嵐可不是這么好欺負的。他很謙恭,先稱呼了一聲“和大人”,然后才回a答和珅的問題,“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以為紀曉嵐是在向和珅解釋狼和狗的區(qū)別呢?其實,這是紀曉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表面上看是個陳述句,說的是,狼的尾巴是下垂的,狗的尾巴是上豎的;而實際呢,這是個感嘆句,深層語意是:上豎(尚書)是狗。怎么樣,是不是一個很妙的回答呢?這樣的回答里,是不是還藏著一把利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