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旭輝 王 華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 楊凌 712100)
“生活世界是胡塞爾晚年給予現象學的第一主題”[1],它賦予了現象學的眾多新的可能性。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指出的那樣:“生活世界在當代歐洲思想界引起了令人震驚的反響”[2]。在胡塞爾生前撰寫的最后一部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越論的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中,胡塞爾把“生活世界”提高到核心概念的地位??梢赃@樣說,“生活世界”集中體現了胡塞爾30年代思想轉型的努力方向,但是同時這個概念也存在諸多模糊不清之處并引發(fā)了許多激烈爭論。本文以《危機》為文本依據厘清和闡述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性質和含義。
據施皮格伯格的考察:“生活世界”這個詞出現在胡塞爾的著作中的時間是比較早的。在1917年和1919年的部分手稿中,以及在1924年和1925年的出版物中就已經出現了[3]。而這個詞成為核心概念并作為現象學探討的主要話題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具體而言體現在《危機》這本書中?!斑@本著作本質上是與生活世界概念的引進密切相關的”[4](P1)。但是,胡塞爾在《危機》中并沒有對“生活世界”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甚至在術語使用上都是不一致的。在《危機》一書中,胡塞爾至少使用了“周圍世界”、“生活周圍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原始生活世界”等四種用法。實際上,胡塞爾是從不同層面來談論生活世界問題的,這也體現了胡塞爾思想的一貫特點。“胡塞爾是一位具有思想雙重性的人。他的現象學說居于多種似乎相互對抗的傾向之間,相應的他的著作中既有相當深刻創(chuàng)新的思路,又不乏含糊、不一致和無關痛癢的表述”[5]。因此,我們對生活世界概念的澄清也應聯系胡塞爾的不同論述而展開。如同分析哲學強調語境原則一樣,我們也應該聯系不同的“語境”來討論它。在《危機》一書的第二部分,尤其是第14節(jié)和第三部分的全篇(28—55節(jié)),胡塞爾集中筆墨探討了生活世界問題。這也成為我們展開討論的主要文本依據。
胡塞爾是在對現代科學精神的批判中引出生活世界這個概念的。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科學世界不過是為生活世界定制的一件‘理念的外衣’。但是在實證主義的科學觀的支配下,人們卻把科學世界當成生活世界本身,造成了對生活世界的遺忘,而生活世界的有效性是一切科學討論的基礎”[6]。因此,生活世界的最基本含義是指“作為自然科學之被忘卻的意義基礎的生活世界”[7](P64)。胡塞爾賦予生活世界的最突出特征是“前給予性”。這里的“在……之前”的基本含義就是指在科學之前。生活世界是先于科學世界而存在的,生活世界是作為科學世界的基礎而被胡塞爾引入的。“自然科學是從前科學的生活及其周圍世界中產生出來的”[7](P65),而“作為人類精神成就的科學,它在歷史上而且對于每一個學習者而言都是從以直觀的周圍生活世界出發(fā)為前提的”[7](P147)。
胡塞爾所規(guī)定的“前給予性”具有多重含義。首先,生活世界在歷史上先于科學世界。在人類未進行理論化的科學活動之前,生活世界就已存在并發(fā)揮它的作用了,正如它在科學的時代仍然繼續(xù)其存在方式一樣。在此意義上,生活世界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經驗世界,它是日常的、通過知覺獲得的世界。
其次,生活世界在普遍性上先于科學世界。任何民族和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生活和日常事情的實際經驗,但是并非所有民族和文化都有近代科學所描述的那個科學世界。比如未開化的民族就不具備這個世界的概念。生活世界在此被賦予了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因素。但是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么以下推論是合理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主觀的和相對的世界。任何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的實際經驗,但是任何民族和文化的實際經驗都是不一樣的。胡塞爾似乎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危機》中寫了這樣一段話:“當我們落入一個陌生的交往圈子中,如剛果的黑人或者中國的農民的交往圈子時,我們會發(fā)現,他們的真理,即在他們看來是肯定的,一般已被證明的和可證明的事實,對于我們來說卻絕不是這樣的東西”[7](P168)。
最后,生活世界在創(chuàng)造次序上的優(yōu)先性。胡塞爾認為,科學世界是通過抽象化、概念化的理性活動對生活世界進行歸納而構造出來的。對于這種構造,德國現象學家黑爾德提供了一份詳細的說明。在他看來:胡塞爾以近代自然認識的數學化為例來說明“現代研究所具有的與視域無關的方法是如何從前近代的束縛在視域上的科學中產生出來的”,即科學世界是如何從生活世界中產生出來的。世界實際上是通過視域,即以“透視的方式”顯現給意識,但在自然態(tài)度中,意識是以“去透視”的方式經驗著世界。胡塞爾在《危機》中把這種“去透視”的活動稱之為“歸納性”。因此,在這種自然態(tài)度下才把生活世界作為一個不言而喻的客觀事實接受下來。在黑爾德看來:“胡塞爾的命題在于,近代自然科學的數學化最終植根于一種對此前科學的歸納性的過度弘揚之中”[8]。因此,科學世界就是在自然觀點中對于生活世界的注視??茖W世界是一個主題化了的世界,是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對生活世界某個區(qū)域的主題化,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我們人類的功利目的而服務的。由此可見,科學世界是個徹頭徹尾的“課題化”世界。
盡管客觀科學以生活世界為前提,但是這個生活世界卻沒有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生活世界的“前給予性”決定了它的非課題特征,生活世界“總是一個預先被給予的世界,總是一個有效的世界,并且總是預先存在著的有效世界,它不是由于某個意圖、某個課題,或者按照某個普遍的目的而有效”[7](P558)。所謂非課題化,就是說生活世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世界,我們直接面對這個世界,將其存在看作是不言自明的前提,而不把它當作問題和課題來討論。胡塞爾把這叫做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霸谧匀坏挠^點中,人的興趣是指向對象的。對象只能通過被給予的方式而顯現出來,然而這些被給予方式本身卻始終沒有被重視過;他們大多沒有成為課題,或者即使成為課題,也只是以散漫的方式出現”[4](P5)。就此,我們可以把生活世界規(guī)定為:“在自然態(tài)度中的世界”,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我們個人或各個社會團體生活于其中的現實而又具體的環(huán)境”[9]。
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生活世界是在先的,科學世界是在后的;生活世界是始發(fā)的,科學世界是獲得的;生活世界是現實的,而科學世界只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性的東西,是生活世界的一個“次層級”的結構,這個次層級的結構,是不可知覺的,而生活世界則是可以被實際知覺到的。“生活世界這種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真的’世界之間的對比所顯示出來的差別就在于,后者是一種理論—邏輯的構成物,是原則上不能知覺的東西的,就其固有的自身存在而言原則上不能經驗的東西的構成物,而生活世界中的主觀的東西,整個說來,正是以其現實的可被經驗到為特征的”[7](P154)。
我們在此發(fā)現胡塞爾的表述似乎存在矛盾之處。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主觀—相對”的世界,另一方面胡塞爾又說生活世界是普遍性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種矛盾呢?況且主觀的生活世界又怎么能成為客觀的科學世界的基礎呢?對于胡塞爾來說,他是在不同的層次上談論這兩種性質的,生活世界在胡塞爾的理論思考中具有雙重含義。
在胡塞爾看來,作為非課題的自然態(tài)度中的生活世界,是始終處在不斷相對運動中為我的存在之物的整體,“在進行科學研究之前,這個世界就在日常的感性經驗中相對于主體被給予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顯現。這種顯現看作是真實的存在著的東西”[7](P34)。因此,對于具體的現實的人來說,每個人的“生活世界”都是不一樣的,生活世界隨著個體主觀視域的變化而變化。胡塞爾把這比喻為“職業(yè)”[7](P165)。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事著不同的職業(yè),而且我們還可能同時從事多種職業(yè)。每一份職業(yè)都有它自己的興趣,而這些職業(yè)興趣的普遍主題就可稱為“生活世界”。即使對于專業(yè)的科學家來說,他們也擁有不同的、相對的生活世界,胡塞爾強調:科學“它作為人類精神的成就,它在歷史上而且對于每一個學習者來說都是以從直觀的周圍生活世界出發(fā)為前提的,而且這種精神成就在其運用和繼續(xù)進行中,也持續(xù)地以這個周圍世界在其每次對科學家呈現中的特殊性為前提”[7](P147)。比如,“對于一個物理學家來說,這個周圍世界就是他在其中看到的他的測量工具,聽到的節(jié)拍聲,觀測到的量值等等的世界,此外這個周圍世界是他知道他自己連同他的全部活動和他的全部理論思維都包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因此,物理學家有他的生活世界,生物學家也有他的生活世界,等等[7](P147)。它指的是個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知識背景等。胡塞爾也稱之為“地平線”?!拔覀円庾R到這個世界是地平線,我們?yōu)槲覀兊奶囟康亩?。它可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生活職業(yè)目的,或者是由于我們自己的教養(yǎng)不知怎么卷入其中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自身封閉的世界——地平線就被構成了。這樣我們這些作為具有其職業(yè)的人,對所有其他別的東西就很可能變得漠不關心了;我們只注意到作為我們世界的這個地平線,以及它自身的現實性和可能性”[7](P554),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對于每個個人的真理。
但是,胡塞爾又指出,盡管有各種的相對性和差異,但是作為人,他們仍然有共同的東西,所以,生活世界不僅是個人的和個別文化體的世界,而且它還屬于整個人類和文化共同體的世界,即普全視域。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特殊世界和的興趣視域。但是“這個起支配作用的目的是共同體的目的,就是說,個人的生活任務是共同體任務中的局部任務,而個別人的工作活動對每一個共同活動的參與者同時起作用,并且是有意識的同時起作用”[7](P555)。所以,從人的觀點來看,所有這些都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習慣的特殊形態(tài),所有這些都處在生活世界的總的范圍之內,一切成就都匯入這個范圍,所有的人以及作出成就的活動和能力總是屬于這個范圍。因此,胡塞爾說,即使是科學家,他首先是像其他人一樣也是屬于人,他知道自己生活在普全視域之中,生活在人類共同關心的事情的世界中。胡塞爾指出,“生活世界盡管有其全部的相對性,但是仍然有其普遍的結構,并且這種普遍結構本身并不是相對的”[7](P168)。這種普遍結構就是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在此,我們要特別注意胡塞爾關于自然態(tài)度和哲學態(tài)度的區(qū)分。按照胡塞爾的觀點,自然態(tài)度中的世界是主觀和相對的,但是一旦我們進入到哲學層面,它立刻就成為被排斥的東西。為了擺脫生活世界的非課題狀態(tài),我們就需要作出現象學的反思。胡塞爾對這種反思作過說明“一個對象可以被給予給我,以至于我同時具有一種對其他可能的被給予方式的依賴性和指明性的意識,在這些其他的被給予方式中,這個對象對我會以直觀的、接事實的方式當下存在?;蛘邔ο缶褪窃谶@種接近事實的方式中顯現給我,這種接近事實的狀況被胡塞爾稱為本原性”[4](P5)。正是在這種反思中,生活世界的本原性被暴露出來。那就是生活世界的先驗結構,而這成為胡塞爾理論思考的重點。
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不僅是現實的經驗世界,而且是先驗的自明性的領域?!吧钍澜缡窃瓌t上可以直觀到的東西之全域”,“是原初的自明性的領域”。[7](P154)。生活世界的自明性意味著:在這個領域中,一切事物都處在人的直觀之中,都可以通過現象學的直觀進行檢驗。生活世界是一個純粹的原始世界,它還沒有經過理性的整理和抽象,它不需要經過邏輯、認識、反思而具有直接的明白性。它是一個自身無所遮蔽和隱藏的領域,僅靠直觀就能發(fā)現的領域。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初的主體世界,是第一性的;而科學世界則是人在自己的思想中產生的客體世界,是第二性的。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和發(fā)源地,它的自明性保證了自身的“不言而喻”性。“生活世界是原初的自明性的領域……一切可以想象到的證明都回溯到這些自明性的樣式,因為事物本身作為主觀上可經驗的東西和可證明的東西,就存在于這些直觀本身之中,而不是思想的構成物;而另一方面,這種構成物,只要它要求真理,就只有通過回溯到這種自明性,才能具有真正的真理”[7](P154),“客觀理論在其邏輯意義上是植根于并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植根于并奠基于從屬于生活世界原初的自明性之中的”[7](P157)。
因此,胡塞爾在《危機》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即“具體的生活世界,對于科學上的真的世界來說,同時是奠定這個世界的基礎,并且在生活世界特有的普遍的具體性中,包含著科學上真的世界,——應該如何理解這一點呢?我們應該如何系統(tǒng)的公正對待生活世界這種使人感到如此背理的存在方式呢?”[7](P159)當我們理解了生活世界的雙重含義并且分清胡塞爾的理論意圖之后,這個問題也就不難回答了。在胡塞爾的理論思考中,生活世界具有雙重含義:作為經驗世界,它與科學世界相對立;而作為先驗世界,它又把科學世界包含其中。而正是因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使它可以成為一切討論的有效性之基礎。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生活世界的“背理的存在方式”,我們才能深入到胡塞爾的精神思考中去并且和他一起思考。
[1]梅洛·龐蒂.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M].商務印書館,2001:2.
[2]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150.
[3]施皮格伯格.王炳文譯.現象學運動[M].商務印書館,1995(10):240.
[4]黑爾德編.倪梁康,張廷國譯.生活世界現象學·導言[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
[5]張祥龍.從現象學到孔夫子[M].商務印書館,2001(4)22.
[6]關于胡塞爾討論生活世界的思想背景,詳見拙著《返回生活世界——晚年胡塞爾對歐洲危機的思考和克服[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6期)本文引用時作了概述。
[7]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越論的現象學[M].王炳文譯,商務印書館,2001.
[8]詳見黑爾德為《生活世界現象學》撰寫的《導言》第37—38頁。本文引用時作了概述.
[9]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M].三聯書店,199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