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峰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論30年代“ 亭子間”青年文化與上海文化的關系
梁偉峰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世紀30年代,從上?!巴ぷ娱g”的惡劣物質(zhì)生存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左翼文化人群體的青年文化,即帶有邊緣性和激進性的“亭子間文化”。亭子間文化相對上海文化既具有接受性、繼承性因素,又具有反抗性、沖突性因素,并通過3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人的社會交往的兩面性體現(xiàn)出來。亭子間文化在上海城市生活語境中產(chǎn)生、發(fā)展,又與上海城市氣氛融為一體,它有著以上海文化為背景和參照系的一面,從特定角度反映了它在上海文化系統(tǒng)中的青年亞文化屬性。
亭子間;青年文化;上海文化;30年代;左翼
自從1938年毛澤東把由上海等大城市奔赴延安的左翼文化人稱為“亭子間的人”[1]以來,30年代作家、30年代文學與上海特有的建筑空間“亭子間”的關系,就受到人們的注意,但所論又往往失之籠統(tǒng),甚至常給人一種30年代作家無不曾住亭子間的印象。如李歐梵說“一個典型上海作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所謂的‘亭子間’”[2],這無疑近于誤解:自己寓所的結構“含有”亭子間,與自己的寓所“是”亭子間,這是兩個概念,而現(xiàn)代上海作家中不住或不曾住亭子間的大有人在,而這部分上海作家往往是最有成就和文壇影響力的。小小亭子間作為一種文化意象和隱喻空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幾乎每一個文藝生命誕生、成長于30年代的“左聯(lián)”或左翼作家,都曾把亭子間作為他們在上海的第一個落腳點,作為進入上海城市社會和文化界的起點,幾乎都有過亭子間經(jīng)驗。本文所謂“亭子間文化”乃是指30年代從“亭子間”這類上海的惡劣物質(zhì)生存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帶有邊緣性和激進性的青年文化,主要是就一種生活方式及一種帶有青年文化特征的上海左翼文化形式而言的。[3]那么,作為青年文化的“亭子間文化”與它的“社會主體文化”——上海文化產(chǎn)生了怎樣的互動?這種互動對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一初步探討。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居住亭子間,是和居住者近乎赤貧的經(jīng)濟地位和無名小輩的文壇地位直接聯(lián)系著的?!巴ぷ娱g常常成為上海許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的家。這些年輕人不少是來自鄉(xiāng)下小鎮(zhèn),留在上海工作(多數(shù)從事文學、新聞出版和教育方面的職業(yè))。他們的收入使他們只租得起亭子間?!盵4]在30年代,蝸居上海亭子間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最大文人群體,不是一般成名已久、獲得了一定文壇地位的文化人,而基本上是手中物質(zhì)資源和文壇名望都缺乏的外地來滬的左翼青年文化人。正如研究者注意到的那樣,“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真正的‘亭子間作家’是指一批來到上海,生活無著,徘徊于文壇邊緣或剛剛嶄露頭角的文學青年”,因而“把‘亭子間作家’作為‘典型上海作家’的一個象征或隱喻的本身,反映了我們以往文學史的貧乏”。[5]需要補充的是,之所以有“以往文學史的貧乏”的現(xiàn)象,原因在于:所謂亭子間作家乃是以30年代左翼文化人為主體的,當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政治革命成功后,政治權力的易手決定了話語權力的歸屬,以往的左翼文化就獲得了絕對的合法性;作為掌握話語權者充分運用對文化史闡釋的話語權的自然體現(xiàn),這種文學史論述的“貧乏”表現(xiàn)就不可避免了。
亭子間代表了一般左翼青年文化人所處的相類的惡劣居住和生存環(huán)境,它既是一個實體空間,又是一個文化隱喻。就參與群體的年齡特征以及在上海城市語境中滋生的生活方式的雙重意義而言,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蔚為大觀的左翼文化主要是一種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這場左翼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外地來滬的青年知識分子,歷史證明這個特殊群體能夠?qū)⒃诋敃r的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帶有激進性的利益需求和價值觀念,提升到文化意義上進行理論綜合,從而使左翼文化具有了青年亞文化的特征。通過左翼青年知識分子的“整合”作用,左翼的青年文化最終產(chǎn)生。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亭子間文化”。
雖然上海的亭子間居住起來冬冷夏熱,局促憋悶,條件相當惡劣,但一種文化因它而起,這本身就是上海文化不拘一格、海納百川的體現(xiàn)?!耙粋€小弄堂里,一座雙開間石庫門住宅,樓下是店堂,……舊上海的文化,相當一部分就是這類屋檐下產(chǎn)生的?!盵6]柯靈的這番話道出了30年代上海在文化創(chuàng)造方面的不一般的小人物做大事業(yè)、小建筑出大文化的活躍局面。這種活躍局面,其實也可以看成是青年的活躍。例如30年代的左翼文化人基本都是年輕人,“左聯(lián)”的成員除了寥寥數(shù)人年齡接近或超出40歲之外,大都在30歲之下。顯然,處于青年年齡段的作家,在30年代上海文壇占據(jù)著數(shù)量意義上的主流。不過,30年代棲身亭子間的文化人中,基本沒有“五四”時期即成名的、積累下文化資本的文化人,而主要是被從“五四”到“五卅”的激進時代浪潮喚起和推動、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才投身文化事業(yè)的青年。左翼青年文化人的經(jīng)濟地位和物質(zhì)生活在上海社會的邊緣化,總是伴隨著他們在上海的文化資本的邊緣化,或者說他們的經(jīng)濟地位和物質(zhì)生活的邊緣化,乃是他們文化資本的邊緣化的反映。
30年代的亭子間文化雖然是一種邊緣性的青年文化,卻也不停地嘗試向上海文壇的中心進入,并具有成效。許多完成了文化資本的初步積累、創(chuàng)作上較有成就的左翼青年文化人,原本是亭子間作家,而終于走過了從上海文壇的邊緣到中心地帶的一段路程。他們跨過了上海文壇設下的種種障礙,而這種跨越通常是艱難的。30年代的上海,以身份為基礎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較具彌散性。在文壇上,任何一份商業(yè)性文學刊物,都極為注重成名作家的市場價值和讀者號召力,從而導致報刊編輯方面相對于文章內(nèi)容和質(zhì)量而更看重作者名字的普遍現(xiàn)象。如魯迅所言,上海刊物“大抵有些一派專賣”而“每一書店,都有‘文化統(tǒng)制’,所以對于不是一氣的人,非常討厭”[7],書店之間“都有壁壘”,并且“上海讀者,還是看名字的,作者姓名陌生,他們即不大買了”[8]。以大型文學雜志《文學》為例,它雖然帶有進步色彩,但仍是一家循商業(yè)市場機制運作的重視讀者口味和市場接受的刊物,它的權威地位使在其上發(fā)表作品對年輕左翼文化人而言意味著“跳龍門”,然而它的用稿范圍卻難稱廣泛,較為講求人脈關系、側(cè)重成名作家,“是只愿登熟人和名人的作品的,缺稿時,萬不得已才發(fā)表點無名的青年作者的稿子”。[9]蕭軍曾不無痛切地指出30年代“成百上千的文學愛好者、寫作者想要‘跳龍門’,總是跳不上去”的客觀事實,并以《文學》為例,把原因主要歸咎于這些大刊物使用“介紹制”的用稿慣例。[10]
作為亭子間文化創(chuàng)造主體的一般左翼青年文化人,與上海的成名文化人在文化資本上的這種不對稱,決定了作為組織、集團和陣營的左翼文化在上海社會、上海文壇的文化創(chuàng)造成績總是參差不齊,整體上差強人意。相反,主要以與“左聯(lián)”等組織的聯(lián)系相對松散的個人形式存在的左翼文化活動,如大作家魯迅、茅盾等的文化活動,反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中文化資本正扮演了杠桿作用。其實討論所謂左聯(lián)當初應該“關門”、“開門”與否的問題,也應該考慮到當時那些在文壇擁有相當?shù)匚缓陀绊懥Φ奈幕藗?如鄭振鐸、巴金、葉圣陶等)相對一般左聯(lián)成員而言的這種文化資本不對稱的因素。情況正如一位左聯(lián)成員后來所言:“如何開門?問題也并不簡單。有屬于組織上的問題,也有屬于文學觀點上的分歧,有些不是‘左聯(lián)’的作家,也還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盵11]這是當時的客觀現(xiàn)實,“不是那么容易接近”,實際上道出了亭子間作家和非亭子間作家之間存在著文化資本等差的三昧。
青年文化在整體上應該能夠體現(xiàn)青年群體基本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是一種亞文化形態(tài),一般認為它具有鮮明的對位性特征,即它與社會主體文化相對應,“一方面具有反抗性、沖突性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接受性、繼承性因素”。[12]而作為青年文化的“亭子間文化”與它的“社會主體文化”——上海文化的關系,也并不例外。
亭子間文化作為一種青年文化模態(tài),擁有一種與一般上海市民生活有所差異的生活方式,用一種或許有所夸大和不夠確切的提法,就是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族群”特征。根據(jù)夏衍的說法,亭子間文化人從日常吃穿住用,到生活目標追求,交往習慣等,往往與上海一般市民不同。除了往往是外地人、經(jīng)濟拮據(jù)、住亭子間、常吃包飯、羅宋菜外,又往往單身住在上海,身份、職業(yè)不明確或者簡直無業(yè),日常起居和活動規(guī)律不合一般上海市民習慣,衣著裝束也常與一般市民不同,喜歡摜藝術家的派頭,如留蓄長發(fā),穿烏克蘭式的襯衫,戴大紅色的領帶等。這種差異還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態(tài)度方面,諸如中秋節(jié)往往不吃月餅、過年不請客餐聚、不鳴放鞭炮等等,[13]說明了亭子間文化是一種以“新”為導向的文化。尤其當左翼青年文化人身處上海社會基層的工人和市民大眾中時,這種“非我族類”的差異感、闖入感和突兀感更為強烈。丁玲曾這樣談及她受“左聯(lián)”組織委派到上海工廠區(qū)和“大世界”游樂場做工作時的尷尬感受:“在三十年代,知識分子要到工人當中去很不容易。我去時總換上布旗袍、平底鞋,可是走路的樣子就不像工人,很引人注意。再說,人家都是相互認識的,你到那里去,左右不認人,又不像從農(nóng)村來走親戚的……”;“為了到群眾中去了解大眾的文學,我們還專門去大世界做調(diào)查研究。我從十七歲到上海,還從來沒有到過大世界。那是群眾娛樂的地方,也有流氓阿飛。一個穿著時髦的婦女走進去,就會有不三不四的人要跟你白相。周文同我一起去,他人老實,土頭土腦,上海人叫阿木林,不像到那個地方去的人,也不像是陪我去的人?!盵14]丁玲在這里描述的情景富有隱喻意味,讓人聯(lián)想到3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的高級文化本質(zhì),以及它在面對上海社會真實的底層及其文化時的某種無力感和陌生感、慌亂感。正如曹聚仁所感慨,上海的“白相”去處“大世界”,“那里是流氓的天地,不會賣文人的賬,連郭沫若魯迅都不相干”。[15]
在人際交往方面,亭子間文化顯現(xiàn)鮮明的匿名性特征。由于左翼青年文化人基本上都來自外地,因而在上海的社會人際交往一般局限在相同氣類的文化人中間。對很多左翼青年而言,“作家”、“文人”、“藝術家”等往往只是最表面和掩護性的身份描述,很多人還從事革命實際工作,出于政治和人身安全考慮,他們與人交往一般帶有明顯的匿名性。事實上,即使左翼文化人之間,除非特別熟稔,否則也是基本不隨便問及居住地址、真實姓名、籍貫、與某某的真實關系等內(nèi)容的。蕭軍初到上海時,不明就里,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宣布自己的住址,即被葉紫譏為“阿木林”,使蕭軍明白當時上海一般亭子間左翼文化人“社會生活以及社交生活”并不“一般”,感慨之間“有的只是一種工作上的關系,組織上的關系。除此之外,個人間一種抒情式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所謂一般的‘友誼’是不存在的……一個電話號碼,一個通訊地址,……就是一切的聯(lián)系關系。某個茶館,某處街頭,某個場所……就是‘接頭’的地方”。[10]在那個動輒得咎、人人自危的恐怖年代,即使是非左翼的作家,人際交往也往往小心翼翼。例如許廣平曾談到當時并不屬于左翼的青年文人徐詩荃“在上海行蹤甚秘,住處也無人知道。時或一來寓所,但有事時總是我們沒有法去尋的。也因為這樣的青年朋友不少,所以并不怪異”[16]。30年代曾常以佛理“諷勸”魯迅“參禪悟道”、“少爭閑氣”的徐詩荃尚且如此,一般左翼文化人的情況更可想而知了。
必須注意的是,左翼青年文化人人際交往的匿名性特征,不僅是政治壓力的結果,還是融入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后的一種必然選擇。當左翼青年文化人進入上海后,面對這樣一個高度復雜和異質(zhì)化、包羅萬象的城市世界,面對周圍人、事、物高度集聚的生存環(huán)境,必然感到“大上?!敝袀€人的渺小。由于個人的一切難以如在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一般受到關注,從而使他們與整個上海社會的疏離感增強。當時一般上海市民之間接觸和交往往往是匿名、短暫、局限的,往往是基于職業(yè)的往來和角色互動的需要,而不是建立在個性需求或情感表達的基礎上??梢韵胂笞笠砬嗄晡幕艘残枰槕虾I鐣ㄐ械哪欠N依據(jù)其特定身份而非他們原有的個性的交往方式,從而往往忽略隱伏其后的個人特異性,他們也同樣按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來看待人和被看待,由此增長了一種工具式的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在政治環(huán)境和城市社會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導致的匿名性特征,對他們個人來說自有其積極意義,那就是留給他們個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自由空間擴大了,自我選擇的余地擴大了,傳統(tǒng)的歷史和文化因襲的精神負擔比較小,個人可以較無掛礙地在“大上?!薄瓣J蕩”。亭子間里的左翼青年文化人躋身于城市的茫茫人群,棲身逼仄陰暗的亭子間,依托相對松散的人際關系,他們是在如此條件下,創(chuàng)造、認同并傳播亭子間文化觀念、價值體系以及行為方式的。
亭子間文化的社會交往方面呈現(xiàn)出的匿名性、短暫性,是政治和上海城市生活雙重壓力下的產(chǎn)物,然而,左翼青年文化人不僅具有如一般上海市民般的交際上的匿名性一面,還具有異于上海一般市民交際生活表現(xiàn)的活潑與率性的一面。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亭子間文化,其姿態(tài)透露出波希米亞(Bohemia)氣質(zhì)特有的那種崇尚個性、浪漫、自由的一面,這又與上海的寬容、自由、開放、活潑、不拘一格的整體文化氛圍相協(xié)調(diào)。亭子間作為上海的一種建筑實體空間,具有了具體而微地展現(xiàn)上海城市文化的特有氛圍的意義。如蕭軍所言,30年代“在上海的左翼作家們”,“除開一些資格比較老的,出過一些書的,能夠有些‘版稅’收入,勉強可以不太緊張,日子過得從容些以外,絕大多數(shù)全是‘民不聊生’”。[10]雖然近乎赤貧,但他們的精神面貌卻有著青年特有的樂觀與自信,無畏與堅強,活潑與率性。作為上海社會的一類群體或曰族群,他們彼此之間也有較多的互幫互助。唐弢這樣回顧30年代他的少年情懷:“那時少年氣盛,不知道什么叫困難,我想,如果有人說月亮可以摘到手,大概也會下決心試一試的吧?!盵17]可以說道出了蝸居在亭子間中的一般左翼青年文化人的共同心聲。施蟄存曾這樣憶及在左翼電影演員王瑩30年代上海簡陋居室中的“沙龍”般的盛況:“當時王瑩住在環(huán)龍路(今南昌路),一家白俄開的小公寓里。一個小房間,不過六七平方米,僅容文藝電影界的朋友。這個小房間,最多只能容賓主四人,所以前客必須讓位給后客。王瑩煮一壺咖啡,和來客聊天,經(jīng)常要談到十一二點鐘才把客人送走?!盵18]而當1929年謝冰瑩的親戚勸說她報考北京的女子師范大學時,她曾十分猶豫,她“不愿意離開這個文人薈萃之地,她覺得上海是文人的搖籃,亭子間的生活再苦,但不受別人限制的生活是自由的、痛快的”[19]。這些都說明亭子間無疑具有了一種文化空間的魅力和意味。當時左翼文藝青年“生活上一般都很窮苦,彼此互相幫助臨時解決一下吃飯問題、交房租的問題也是經(jīng)常的。但大家都很樂觀積極”[11]。例如周揚住在北四川路附近的時候,“經(jīng)常到法租界來跑一趟,工作之后,沒錢坐車回家”,常常去找關露“借幾毛錢做車錢”。[20]即使在亭子間這樣的陰暗逼仄的環(huán)境里,左翼文化人仍然營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的氛圍,體現(xiàn)了亭子間文化的浪漫性的一面。亭子間里的左翼青年文化人,照樣享受到了上海城市的自由空氣。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到3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人的社會交往呈現(xiàn)出了兩面性,其既有政治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城市生活意識支配下的匿名性和現(xiàn)實性,又不乏青年特有的活潑率性和浪漫性的“抒情式的交往”。前一方面體現(xiàn)了亭子間文化相對上海文化而具有的接受性、繼承性因素,后一方面則體現(xiàn)了亭子間文化相對上海文化而具有的反抗性、沖突性因素,具體而微地反映了亭子間文化在上海文化系統(tǒng)中的青年亞文化屬性。作為激進青年創(chuàng)造的一種左翼文化形式,亭子間文化必然有一種對以市民意識為核心價值的上海文化的批判、反抗的姿態(tài)。但作為在上海城市生活語境中產(chǎn)生、發(fā)展并與上海城市氣氛融為一體的青年文化,可以想見亭子間文化其實又有著一種接受、順應乃至繼承上海文化的姿態(tài),它有著隱隱然以上海文化為背景和參照系的一面。
譬如,30年代蕭軍、蕭紅的上海生活,并非僅僅租住亭子間以及籌措生活用具、向魯迅借得生活費之類這樣簡單,蕭軍還面臨針對他的關乎“野氣”、“匪氣”、土氣、“阿木林”(上海話中鄉(xiāng)下傻瓜之意)等的較大困擾。葉紫和黃源,是蕭軍到上海后經(jīng)過魯迅結識的,屬于他在上海最早的朋友。在魯迅授意下,他們也負有幫助蕭軍盡快熟悉和適應上海的“責任”。葉紫常常半開玩笑地稱蕭軍為“阿木林”,告訴蕭軍說一般上海文化人說他“渾身一股‘大兵’的勁兒,又像‘土匪’!……”說蕭軍不如那些人“斯文”;而黃源和蕭軍閑談時,同樣說他“野氣太重”。蕭軍由此自感“一個‘東北佬’初到上海灘,‘野里野氣,憨頭憨腦’……總該是被人看不入眼的”,甚至“有一些淡淡的‘悲哀’”。[10]很顯然,葉紫、黃源這兩位蕭軍在上海的最早的朋友兼城市“向?qū)А钡目捶?,已?jīng)造成了蕭軍上海生活的一定心理壓力。
從東北乍到上海的蕭軍,因其身上濃郁的“野氣”和“匪氣”,實際上被目為上海文化人、上海文化人格的一個“他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外來的‘闖入者’”[21]——這更是一種文化心理意義上的“闖入”。而他在上海經(jīng)過魯迅結識、熟悉的左翼青年文化人葉紫、黃源,不約而同都以一種接受、順應乃至繼承上海文化的姿態(tài),以一種“上海式”的眼光看待蕭軍的粗豪性格。他們對蕭軍“野氣”、“匪氣”、土氣的批評,對他“阿木林”的揶揄,明白無誤地以上海文化為標準、背景和參照系。葉紫、黃源他們,同樣為外地來滬的青年文化人,只不過早些時候從外地來到上海。即使在和蕭軍訂交當時,他們也都尚屬于上海文壇上的“小角色”,就三位青年的思想傾向和實際境遇來說,說是同列于亭子間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也并不過分??梢韵胍?,當初還是“新上?!钡臅r候,如果用他們衡量蕭軍的標準和尺度來衡量他們自己,也多少是“阿木林”、多少帶點野氣和土氣、多少不如“老上?!钡奈幕恕八刮摹钡?。事實應該是,在葉紫、黃源等青年文化人從外地來到上海、進入文化界、積累文化資本的過程中,參與了對亭子間文化的塑造,也受到上海文化的主流觀念的有力制約,并接受了一些來自于上海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使其身份也從“新上?!弊兂闪恕袄仙虾!?,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以上海文化人格模式去衡量蕭軍了。這里,體現(xiàn)出亭子間文化作為青年文化與上海文化既關聯(lián)又相互獨立,并在這種關系中展開互動。亭子間文化既反抗、批判上海文化,又接受、順應、繼承上海文化,具有上海文化的某種亞文化的屬性。蕭軍曾就葉紫、黃源的譏嘲寫信向魯迅求教意見,魯迅意謂:“‘土匪氣’很好,何必克服它,但亂撞是不行的”,[22]“所謂‘野氣’,大約即是指和上海一般人的言動不同之點,黃(源)大約看慣了上海的‘作家’,所以覺得你有些特別?!@‘野氣’要不要故意改它呢?我看不要故意改。但如上海住得久了,受環(huán)境的影響,是略略會有些變化的。除非不和社會接觸。但是,裝假固然不好,處處坦白,也不成,這要看是什么時候。和朋友談心,不必留心,但和敵人對面,卻必須刻刻防備。我們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脫掉衣服,但上陣要穿甲?!^文壇,其實也如此(因為文人也是中國人,不見得就和商人之類兩樣),鬼魅多得很?!盵23]魯迅把蕭軍身上所謂的“野氣”、“匪氣”與上海文化人格自身特點相聯(lián)系,并指出如果久在上海居住,必然會受環(huán)境影響,“會有些變化”,葉紫、黃源的看法就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看慣了”上海文化人。魯迅實際上點出了上海文化對居處上海的人們的制約和塑造作用,是抓到了根本的。但是,他雖然不欣賞上海文化人的“斯文”,不贊成用上海的標準去修正蕭軍的性格,卻也并不認為蕭軍的“野氣”、“匪氣”應該始終如故,而是建議蕭軍對自己的“野氣”、“匪氣”的外露增強策略性和靈活性。說到底,魯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還是在朋友—敵人、下陣脫衣—上陣穿甲的分野中進行的,這是符合他一貫的精神界戰(zhàn)士性格的,他把有關上海文化人格的思考,自然引入到他的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的思想戰(zhàn)場上去了。
曾有研究者指出,上海的知識分子“沒有北京學院派知識分子那樣明顯高于大眾的經(jīng)濟地位,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文化空間和生活方式,缺乏明顯的階層性和優(yōu)越感——在文化人格上,這正是作為知識分子角色意識的精英意識。在一體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中,他們實際上置身于市民社會之中,與市民生活渾為一體”[24]。這用來形容一切近現(xiàn)代上海的知識分子或許稍嫌絕對,但僅就上海30年代的左翼青年文化人而言卻十分精當。從上述亭子間文化對上海文化的接受、順應、繼承的一面看,它應該可以被視為“置身于市民社會之中,與市民生活渾為一體”了。
[1]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增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11.
[2]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0.
[3] 梁偉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論魯迅與亭子間文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1).
[4] 盧漢超.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6~157.
[5] 葉中強.從想像到現(xiàn)場——都市文化的社會生態(tài)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151.
[6] 柯靈.往事隨想·柯靈[M]. 唐文一,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78.
[7] 魯迅.351118致王冶秋[M]//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85.
[8] 魯迅.341228致王志之[M]//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22.
[9] 胡風.魯迅書信注釋[C]//孫郁,等.無限滄桑懷遺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0] 蕭軍.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C]//孫郁,等.無限滄桑懷遺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 金丁.有關左聯(lián)的一些回憶[C]//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左聯(lián)回憶錄》編輯組.左聯(lián)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2] 王寒松.當代文化沖突與青年文化思潮[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5.
[13] 夏衍.“左聯(lián)”成立前后[C]//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左聯(lián)回憶錄》編輯組.左聯(lián)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4] 丁玲.關于左聯(lián)的片斷回憶[C]//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左聯(lián)回憶錄》編輯組.左聯(lián)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5] 曹聚仁.聽濤室人物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1.
[16] 許廣平.魯迅和青年們[J].文藝陣地,1938,2(1).
[17] 唐弢.回顧:重讀魯迅先生的幾封信[C]//孫郁,等.無限滄桑懷遺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8] 施蟄存.往事隨想·施蟄存[M].唐文一,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81.
[19] 閻純德.謝冰瑩及其創(chuàng)作[J].新文學史料,1982(1).
[20] 關露.我想起了左聯(lián)[C]//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左聯(lián)回憶錄》編輯組.左聯(lián)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1] 蕭軍.我們第一次應邀參加了魯迅先生的宴會[J].人民文學,1979(5).
[22] 魯迅.350901致蕭軍[M]//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32.
[23] 魯迅.350313致蕭軍、蕭紅[M]//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07~408.
[24] 忻平.從上海發(fā)現(xiàn)歷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32.
(責任編輯:畢光明)
TheRelationshipbetween“TingzijianYouthCulture”andShanghaiCultureinthe1930s
LIANG Wei-fe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e 1930s witnessed the rise of the youth culture of the left-wing scholar community, i.e. the marginal and radical “Tingzijian culture” stemming from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s of shabby back rooms where young intellectuals lived.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these young people demonstrate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they
the legacy of Shanghai cultu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a rebellion against it was found in them.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life, the “Tingzijian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hanghai, and its standing as a subculture within Shanghai culture can be see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ingzijian; youth culture; Shanghai culture; the 1930s; the left wing
2013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文化視野中的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3ZWC010);201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30年代左翼文學運動與青年的‘時代苦悶’”(項目編號:2011SJD750022)
2014-05-26
梁偉峰(1975-),男,江蘇豐縣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6.6
A
1674-5310(2014)-07-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