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
父親肺上查出腫瘤,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放化療,病情得到了極好的控制。醫(yī)生說治療效果之所以如此好,和父親良好的心態(tài)是分不開的。也確實,在整個腫瘤病區(qū),父親的開朗和樂觀都是有目共睹的。白天配合治療,晚上遛彎打太極,將一個病人的日子愣是過得和平常人沒啥兩樣。出院時,家人都信心百倍,以父親的心態(tài),克服癌癥這一頑疾,絕對有可能。
卻不想,從醫(yī)院回家后,父親就像變了一個人。天天賴在家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喊他出去曬曬太陽,他眉頭一蹙有氣無力道:“我是個病人吶,哪里有力氣下樓?!?/p>
如是一周,父親的臉色倒不如在醫(yī)院時紅潤飽滿了??丛谘劾锛痹谛纳希铱刂撇蛔∏榫w:“就是好人天天躺在床上也得病了啊,從明天開始,出門鍛煉去?!?/p>
吭哧半晌,父親憋出一句話:“我怵頭出門呢,就怕遇見熟人……”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不出門,乃是因為“病怯”啊。
看著父親孩子一樣局促畏難的神情,我忽然有些心疼。住院將近兩個月,其間接觸的都是差不多情況的病友,在那種特定群體里,父親沒有“異類”的感覺,所以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回家之后,雖然別人沒有特別的感覺,但在他的心理上,總認為自己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病人”,再去面對原先的生活,難免無所適從。
類似的感覺,其實我也有過。
兩年前,單位出臺政策鼓勵大家停薪留職,我和幾個同事積極響應,很快辦妥了手續(xù)。過了一段時間,因為一件小事需要回單位,提前一天我就別扭上了。同事還是原來的同事,單位也是原來的單位,可是,被時光延宕間隔了一段之后,原先的感覺再也回不來了。
拖延到最后,實在挨不過去了,這才硬著頭皮進了大門。走路溜墻角,見人能躲就躲,恨不得能拿根隱身草直接玩穿越。
那種心情,就像父親說的一樣——“怕見人”。
當時還嫌自己窩囊沒出息,反觀父親才明白,那份“怕見人”的背后,其實隱藏著認知的誤區(qū),即我們總會無形夸大自我的感覺。
個體心中,凡是與自我相關的,哪怕芝麻粒兒般的小事也是天大的事兒,這種“放大”還會波及他人,認為自己的芝麻粒兒到了別人那里也是“一粒兒遮天”,事實卻恰恰相反,對大多人而言,別人天大的事兒,只要與己無關,便全都是芝麻粒兒。
同理,對于當事人來說,再長的時光,到了別人那里,永遠都是一眨眼間的事兒。你為自己離開很久而感覺難為情,別人眼中卻常是——離開很久,有么?
每個人心中除了自己都沒甚空間裝載別人,所以,你不會格外關注他人,他人也不會格外關注你。這是人性的自私,也是人性的本質(zhì)。
聽完我的分析,父親豁然開朗:“這么說,我的所有糾結都是庸人自擾了?”
“那是當然,不信的話,先邁出第一步去看看。”
雖然依然有猶豫,父親還是打開了家門。而第一步邁出之后,父親的腳步就再也停不下了:“這段時間可憋壞我了?!?/p>
看著舒暢的笑意重新回到父親臉上,我也跟著長出了一口氣,那個瞬間,聯(lián)想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眾多“攔路虎”。忽然想到,也許,種種畏難不是那些“攔路虎”真的多強大,而是我們無形中夸大了內(nèi)心的恐懼。進而想到成功學上的“十五分鐘”定律,凡事怵頭開始時,先給自己一個“十五分鐘”的嘗試,之后,許多人都會發(fā)現(xiàn):一旦有了“1”,后面的十千百萬都是尋常了。
●責編/夏漪(11505353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