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珊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公共性:文化的本質特征
趙珊珊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公共性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文化之公共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其價值的主體間共享、形式的歷史性同一以及功能的秩序性整合等方面。在當今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研究文化的公共性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公共性;本質特征
研究文化、發(fā)展文化,已成為當前我國乃至世界關注的重要內容。就國內來看,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和諧文化”概念,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發(fā)表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大則吹響了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號角,即邁向文化強國。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交往、文化與公共性問題已成為人類直面的主題。在此背景下,以公共性為視角研究文化、以公共性為導向發(fā)展文化,則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和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文化概念的闡釋
對于文化的界定必須立足于當下學術界關于文化的基本視野指向:一是廣義的指向,二是狹義的指向。文化的廣義視野把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精神的、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創(chuàng)造物都納入文化范疇。英國“人類學之父”泰勒較早把文化歸納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他指出:“文化是指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及習慣的復雜整體?!盵1]瓦維林和福法諾夫指出,廣義文化是“人類在其歷史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有價值的東西”。[2]56美國學者C.恩伯和M.恩伯這樣描述文化的總體性和普遍性:“文化就是生活中數不清的各方各面?!盵3]29中國學者梁漱溟也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其中包括三個層面:“精神生活方面……社會生活方面……物質生活方面。”[4]55文化的狹義視野主要把文化理解為知識、觀念、思想、價值等觀念性存在。亨廷頓從純主觀的角度界定文化,指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tài)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5]3瓦維林和福法諾夫立足社會的精神生活指出:“文化是社會在教育、科學、藝術和其它精神生活領域中取得的各種成就的總和?!盵2]89張岱年先生從層次與功能的統(tǒng)一著眼,指出文化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思想、意識、觀念;第二層次為文物,即思想意識的實物化、實物形式;第三形式為制度、風俗,是思想觀點凝結而成的條例、規(guī)矩等。[6]43
(二)本文擬定的文化研究視角
本文立足于廣義文化的視角而認為:文化是被社會和社會集團所普遍享有的、通過學習得來的精神和物質、知識和情感的集合總體,它包括藝術、文學、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tǒng)以及信仰等各個方面。在大文化觀的視野下,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囊括進文化范疇,全部社會現(xiàn)象都可以歸結為文化現(xiàn)象,文化的共在和共享得以凸顯,這本身就是公共性的視角。
(一)文化價值的主體間共享
一方面,文化價值之所以可以主體性共享,是因為文化具有傳播性。傳播、交流是文化的內在屬性,奧格本稱其為“文化的源泉”,威爾伯·施拉姆則稱其為“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文化的傳播性植根于文化超越民族界限的普遍性品格。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密不可分,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孤立存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個體生活和類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體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體生活。”[7]84此外,人是一種總體性的存在?!叭说谋举|,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文化傳播主體的個人,推動著文化生生不息地流動、演化著的“活”的生命過程。這表現(xiàn)在文化作為人把握世界的方式,遵循著同樣的規(guī)律。因此說,文化選擇又會體現(xiàn)某些共通的、共享的東西,即規(guī)律,這使得各國家、各民族已有的文化選擇具有了交流與互相學習借鑒的可能和必要。另一方面,文化價值之所以可以主體性共享,取決于社會實踐的公共性品格。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活動。實踐關系就是以人為目的,以自然為實現(xiàn)手段的關系。文化的本質就在于通過實踐、通過對環(huán)境的改造提升人作為歷史主體的價值,是人作為主體的再生產。實踐的公共性品格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所要解決的矛盾及其解決方式的普遍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基本的實踐是處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當自在的自然不能直接滿足人類生命個體的需要,有限的個體無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多方面需要時,人們就只能借助群體的、他人的力量,以共同體的形式和自然相抗爭。共同體中,不同的價值訴求、差異想法觀念之間,碰撞、爭論、互動的結果,不僅是逐步趨向于相互承認、相互理解,而且還在共同的活動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特征的主體間的價值共識。恩格斯指出,歷史的創(chuàng)造是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形成的合力的結果。合力作用的結果是其既不屬于個人、又不外在于個人的公共意志、公共情感和公共價值。其實,文化正因為內蘊了主體間的價值“共識”,才能向所有進入它領域的人開放。它不僅為本民族所共享,而且還可以在不同民族間交流傳承。
(二)文化形式的歷史性同一
1.文化是人類歷代傳承的結果
人是一種過程性的存在,人類的存在具有歷史性、連續(xù)性、變動性。文化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實質上是諸多歷史個體的力量和能力的社會化。馬克思說:“單是由于后來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產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經取得而被他們當作原料來為新生產服務這一事實,就形成人類的歷史?!盵8]321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的傳承亦決定了文化的傳承?!叭魏紊a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動的產物?!薄叭藗兪褂玫乃形幕问?都是建立在歷史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人必須保存祖先造福后代的發(fā)現(xiàn)……通過傳統(tǒng),知識和技術如同救火線上的水桶一代代地傳遞,而且靠典范傳達給后世,于是前輩的傳統(tǒng)引導著人們。”[9]157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本身就是人類在文化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不同共同體在文化上有共性也有差異,這就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2.文化是自身內蘊的傳承
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文明千百年來形成的價值觀念及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文化的傳承性使得文化既成為過去文化價值的結晶,又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代人們所遵守和認同。一方面,文化是作為活動產品的形式而存在的,其中包括物質生產活動產生的物質產品的物化形態(tài)的文化,精神產品的可感知的感性物質符號,如科學著作、藝術作品等外在形式的文化和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范形態(tài)(制度、風俗習慣等)的文化。文化的這種客體存在方式具有固定、保存和積累文化成果的作用,這就為文化成果在不同時代的人們之間傳遞、積累和繼承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傳統(tǒng)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tài)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仍讓它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guī)律,沒有進步”[10]8。馬克思寫道:“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11]121文化傳承的過程正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實現(xiàn)了歷史與現(xiàn)代的同一。
(三)文化功能的秩序性整合
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不僅僅需要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更需要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及其維護下的秩序。作為社會秩序得以形成的可能性依據,文化功能的秩序性整合突出地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一詞本身就內蘊著秩序整合的含義。文化的詞源學意義最早可以追溯到《易傳》中的“人文化成”一語。這里的“化”是化成、改造的意思,就是按照“文”來“化”,文而化之?!拔摹蓖凹y”,其本意指“色彩交錯,紋理好看”,引申意就是“使……變得有條理、好看”,也就是有秩序、有次序,是向善、向好的演化。維基百科指出,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guī)范,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guī)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總之,文化自身的詞源意義正體現(xiàn)了文化可以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實現(xiàn)一定的價值共識,從而推動秩序的整合。其次,文化的基本功能體現(xiàn)在制約、支配個體行為和社會活動方面。第一,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規(guī)范體系,表現(xiàn)在文化提供了特定時代公認的、普遍起制約作用的價值觀?!霸谏鐣r值上的共意可以把社會交易的范圍擴大到直接社會接觸的界限之外以及把社會結構長久保存以超越人類的生命歷程”,依靠共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個體和族群得以有效整合,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秩序性運轉。第二,文化作為一種觀念、精神、風俗、習慣,可以通過喚起人們的感受、感覺、情緒、傾向、偏好、共同情感,將分殊特異的個體聯(lián)結和扭合起來。文化就像一只“無形的手”,運用“理性的狡計”,形成了“自生自發(fā)的秩序”。
[1]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瓦維林,福法諾夫.馬克思主義文化范疇論[M].奚潔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 C.恩伯,M.恩伯.文化的變異[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4] 羅榮渠.從“西化”到現(xiàn)代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5] 亨廷頓,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6] 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0]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責任編輯:木 生
G0
A
1671-8275(2014)01-0015-02
2013-11-25
趙珊珊(1987-),女,山東濱州人,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專業(yè)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