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紅
武漢市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曬出了班上一篇學生作文《樹上的西瓜》,這篇作文的第一句就是“我們家樓下種了一棵西瓜樹”,然后這個學生就描述了她怎么呵護樓下的西瓜樹,以及希望它快快長大、結出西瓜,她便每天都可以下去摘西瓜吃的心情。
這個叫小雪的學生一定是只吃過西瓜,卻不知道西瓜是怎樣生長的,所以她才認為西瓜是像蘋果一樣長在樹上的,并且憑著想象寫出了這篇小作文。
好的是這位語文老師很有保護孩子想象力的意識,他沒有批評、嘲笑這個孩子缺乏知識,只告訴小雪西瓜不是長在樹上的。
這位老師的行為很值得贊賞,因為小孩子對世界上眾多的事物還知道得很少,所以,他們才把西瓜也想象成是結在樹上的。
但小孩子們的人生剛剛開始,生活在未來,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后,說不定真就有了一棵棵的西瓜樹!
所以,正確地理解孩子們的思維很重要,只有理解了他們的思維,才能引導他們真實地表達自己,如果只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判他們的寫作,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浙江寧波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則很有思想見解地寫了一篇《園丁與導游》的作文:
我發(fā)現(xiàn)腦子中比喻老師的詞,幾乎都被“園丁”占領了,難道沒有其他更準確的了?
我覺得,老師像導游,更合適:他們帶我們去參觀一個地方,或許,我看見樹,你看見鳥,他看見草地,每個人所發(fā)現(xiàn)、拍下的景色都不一樣。老師教給我們的很多知識是一樣的,但由于我們對它們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而園丁對花草,就不一樣了:這些花草的命運都已經被安排好了。牡丹不會變成玫瑰,百合不會變成月季,在風雨中,有園丁的保護,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過是發(fā)芽,吸取營養(yǎng)罷了。我們只需要接受,而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希望老師像導游,帶領我們去瀏覽各種美好的風景,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
這個孩子的思想與表達多么好!
今天,我們把這兩個孩子的作文聯(lián)系到一起,通過它們來認識我們做家長、老師的作用,就是在寫作文的事情上,我們也應該當好孩子們的導游。
當好導游要做到三知道:
1.知道好作文什么樣。經常給孩子推薦一些好文章,講一些生動的生活故事,與他們一起閱讀、評論。
2.知道自己孩子目前的寫作儲備與表達能力。孩子的儲備與表達能力還不行,不要責備他們;為他們提供條件,引導他們去補充、提高。在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儲備與表達能力以后,則要引導他們繼續(xù)學習、提高。
3.知道怎樣利用環(huán)境、一步步去引導孩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他的童年是在貧困的山東農村度過的,父母能夠給予他的只是一些民間傳說,但就是這些簡樸、生動的故事滋養(yǎng)了他,讓他后來寫出了《紅高梁》等作品。所以,寫作的引導,是人生的引導,父母不一定要有多么高的文化水平,多么好的家庭條件,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去引導孩子做人、做事情。當孩子逐漸地知道了怎么做人、做事情,寫好作文就只是小事情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