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
(湖北工業(yè)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中國園林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露崢嶸,到“天上人間諸景備”的轉益大成,經(jīng)歷了三千年屢毀屢建的曲折歷程,形成了具有東方美學范式的鮮明特點。道家思想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容。這是中國園林的憲法總綱,也是最終理想、最高原則、最大特點。一切有關中國園林的說法都由此生發(fā),并且最終又都歸結于此。
中國人看到了世界的混沌和生命,把自然的靈性與人的情致融會在一起,運用到造園上,人工的痕跡深藏于自然之中。這便有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是有精神個性的活的生命體。主九匠一,見園如見主,是說園林中潛藏著園主的情致和匠心。山水松竹本為自然之物,但置于園中,并非草率,而是主人情致的外化。園林如人,山是骨骼,水是血液,花木是毛發(fā),亭臺樓閣是裝飾。通過山水、花木、亭臺樓閣的組合,園林便具有了生氣,體現(xiàn)了個性,精神氣度散發(fā)出來,皇家園林、文人園林、寺觀園林更是時代的個性、角色的標簽。
順應自然,因地制宜,深悉自然特性,提煉山水精神,再造自然,一如自然。本文便是通過分析道家思想與園林藝術精神的共契,來探究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
1.天人合一?!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敫拍钭钤缡怯汕f子闡述,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币馑际钦f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為制定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人類行的目的,便是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回歸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合二為一”的精神境界。
在先秦兩漢之前,道家思想已經(jīng)蓬勃發(fā)展,而最早出現(xiàn)天人合一思想的園林建筑代表出現(xiàn)在秦始皇時期,《三輔黃圖》載:“始皇窮極奢侈,筑咸陽宮(亦稱信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這里說的是咸陽宮殿與天象的關系。意思是從阿房宮出發(fā),通過橫橋閣道,直達渭北的咸陽宮:猶如天上最尊貴的泰一神,從他居住的紫宮出來,踏過閣道六星橫渡天河,直達營室星一樣。北塬上的咸陽宮“以則紫宮”?!白蠈m”原是天文學的星座名稱,又叫紫垣或紫微宮、紫微塬,是環(huán)繞被稱為“帝星”的北極星周圍十五顆星的總稱。古人常將天象與人事相附會,北極星恒定不動,故名“帝星”,而以“紫宮”稱其宮殿,表明為帝王所居。秦以十月為歲首,那時候在紫塬之前橫著銀河,即“天漢”,從帝星向南渡過銀河是營室星,后者在文學中被稱為“離宮”。以渭水象征銀河,河上架橋和復道,直抵人間離宮阿房,正與天象相合。整個設計彌漫著神學氣息,各種星象與人間秩序對應,追求人間、天地同構,皇權崇尚永恒,是一種象天法地的觀念,反映了當時人們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追求建筑與自然的相融。[1](p34)
漢代后期,官僚、貴族、富商經(jīng)營的私家園林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并不普遍。漢桓帝時造園大抵已逐漸消失其神秘的色彩而主要以大自然景觀為師法的對象,中國園林作為風景式園林的特點已經(jīng)具備,不過尚處在比較原始、粗放的狀態(tài)。[2](p26)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不同于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于沉寂,佛道二教繼續(xù)發(fā)展。此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趨于復雜化,儒學一尊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jīng)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于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這一時期的美學思想不再像先秦以來那樣,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說明藝術與政治、倫理、道德的關系上,而開始具體深入地研究美與藝術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自然及其自然美的創(chuàng)造第一次獲得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審美地位和價值,并且擴大到藝術的各個門類和領域,園林對自然美的鑒賞遂取代了過去所持的神秘和功利的態(tài)度,成為此后中國園林的核心美學思想。
明清時代,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較發(fā)達,園林受到詩文繪畫的直接影響也更多一些。不少文人畫家同時也是造園家,而造園匠師也多能詩善畫的。因此,江南園林所達到的藝術境界也最能表現(xiàn)當代文人所追求的“詩情畫意”。
在我國園林建筑傳統(tǒng)上,立意于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寄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國傳統(tǒng)造園的特色。它受宗教對仙山瓊閣的憧憬,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謳歌,以至歷代名家山水畫寓情寄意的影響很深的。詩情畫意可以在許多園林建筑上反映出來,創(chuàng)造出“天人合一”的藝術意境。
2.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就是認識、遵循客觀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為我所用,這一美學立場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諦。西方古典主義造園主張純凈理性,排斥自然,而中國傳統(tǒng)的造園強調(diào)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diào)“萬物與吾一體”。園林家要做到如此境界,必須得有豐富的閱歷修養(yǎng),在園林中以土地為紙,以石、水、樹、屋為筆墨,來通過“巧于因借”、“借景隨形”、“隨形取勢”進行造園藝術。
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與集大成者莊子把自然作為人生的思考對象,并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和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萬物本源之理,認為自然是無所不在、永恒不滅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學觀。莊子進一步發(fā)揮了這一哲學觀念,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主張一切順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的觀念,即所謂“大巧若拙”、“大樸不雕”,也就是不露人工痕跡的天然美。老莊哲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幾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觀,后來成為中國人特有的觀賞價值觀和對美的追求目標。
“效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nèi)容。一是總體布局上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guī)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guī)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tài)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道法自然”首先體現(xiàn)在園林的布局上,中國古典園林是根據(jù)地形、地貌以及周邊的環(huán)境而采用靈活不規(guī)則的布置,按照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各種廳堂、樓閣、亭榭等。它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建筑布局上有一定規(guī)則。其次在建筑物體之間多采用曲折的小路,有露天的石徑,也有避雨遮陽的走廊與涼亭。水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構成因素。水池或湖岸切忌方正,以曲折自然為好。在《園冶·相地》中,幾乎每一個園林選址中都提到水,如“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薄叭電W疏源,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疊山也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一個構成手法,無論采用土或用石,應整體看起來較為自然。山的大小與走勢依園林景觀的要求而定,園內(nèi)景觀以開闊為主、或者以幽深為主,則堆山之多少與高低都會不同。[3](p35)
唐朝時期,道教被尊為國教,其建筑園林風格無不受到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例如,唐華清宮,宮城西部是行宮的珍禽異獸院和花園。再南是五圣殿、天狗院、鷹鶻院、西瓜園、芙蓉園、看花亭、粉梅壇。壇西夾道近山有祭祀天寶七載被封為玄德公的驪山山神的元德公祠。祠南有夾道上通驪山。出繚墻西門是通往長安的鑾輿復道。出昭陽門,便是迤邐蛇行的登山御道,名曰玉輦道,為登朝元閣之路。沿路而上,山半腰中有李真人庵。再上至花團錦簇的西繡嶺第三峰,峰北端有為傳聞玄元皇帝降于此地而修建的朝元閣。朝元閣為唐華清宮驪山上的重要建筑物,是唐玄宗為尊奉道教始祖老子李耳而建,這都是尊重自然之作。
“道法自然”——理解了園林藝術與設計的基本途徑。意境之說提出了情感與景物之間的和諧問題并引出了“情感的歸宿”;“天性”指出了樸素純潔的觀察方法。所有這些美學觀念都來源于道家哲學的核心,明確了設計方法同道家哲學之間的關系,它們作為前提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4](p44)
3.虛實相間。老子強調(diào)道無形無狀,而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超越了感覺,而又客觀存在。表明“道”的超越性。簡單地說,“道”,你說它有它就有,因為它確實存在;你說它沒有它就沒有,因為它超感知。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若隱若現(xiàn)、若現(xiàn)若隱。
在園林設計中,設計師的處理正是這樣的“空”、“無”,它是由墻體、假山、建筑、雕刻、道路、水面、植物等實體構成的空間。而空間,則是產(chǎn)生特定行為的場所,“無中生有”的思想應當由一種哲學觀念轉化為實踐中的空間處理方式。當“空”體現(xiàn)為一種設計思想時,它就產(chǎn)生出一種與豐富相對的品質(zhì)。這樣就使人們在園林空間中找到情感的寄托,給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失意與不適的人們提供一個精神的場所。
道家的這種虛實相間的哲學思想放在園林設計中,具體表現(xiàn)非常之多。例如,“借景”,借景是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原則。我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園冶》特別強調(diào)“借景”“為園林之最者”?!敖枵?,園雖別內(nèi)外,得景則無拘遠近”,它的原則是“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方法是布置適當?shù)奶魍c,使視線越出園垣,使園之景盡收眼底。如遇晴山聳翠的秀麗景色,古寺凌空的勝景,綠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過借景的手法收入園中,為我所用。這樣,造園者巧妙地因勢布局,隨機因借,就能做到得體合宜。
借景不拘“遠、鄰、仰、俯”,更不分“春、夏、秋、冬”,而要把自己的視野展開,并加上自己的聽覺、嗅覺,去盡情地享受耳目所及的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東西:草木、花香、鳥語、蟲鳴、湖光山色、田疇綠野、青峰塔影,梵宇鐘聲及四季景物的變化。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五種。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5](p112)
“借景”時,園林的造法雖無一定格局,但要“借景有因,切要四時”,“高原極望,遠岫環(huán)屏,堂開淑氣侵入,門引春流到澤”,“頓開塵外想,擬入畫中行。林陰切出鶯歌,山曲忽聞樵唱,風生林樾,境入羲皇。湖平無際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
中國古典園林中典型的借景當屬拙政園,園外1.5公里處報恩寺內(nèi)的北寺塔。此座三國時建起的佛塔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有著500余年園齡的拙政園,當年造園借用此景,不僅巧補了私家園林不能造塔之缺,還讓人在西望中覺得園景更加幽深起來。
這是古典園林巧妙借景的典型佳例,此外從西進拙政園,過“小飛虹”廊橋,游人可上一只泊岸旱船。此為上稱瀓觀樓、下名香洲的石砌畫舫樓船,擱石跳板數(shù)百年停于三面葉碧鮮靈的荷池中。明代時,據(jù)當時畫家文徵明畫作建起的這一建筑,一直是賞月、宴客之絕佳處。當走入香洲正廳,透過明窗玻璃,三面諸勝盡收眼底:北看見山樓、荷風四面亭,東見倚玉軒、遠香堂,南望小飛虹、得真亭、小滄浪。唯西有屏風擋實,少了景色,聰明的造園人通過在此裝了塊大平鏡,硬把對面的景色反照了過來。這照進的景色同樣鮮活、深遠,起到了虛實對照、同存的效果。[6](p27)
宜兩亭位西園東側靠中園的假山上。游人拾級登亭中,透過冰裂紋窗欞的玻璃長窗俯視,西園亭軒館閣、花草池景無一漏失;再轉身掃過云墻東看,則見中園垂柳依依、碧荷片片,曲橋、長廊、樓臺、軒榭無不處在愜意中;若返回中園西望,古樹森森中、曲彎云墻上,能看見五角上翹的宜兩亭露著半截紅木色亭身,這宜兩亭兼顧西、中兩園借景、造景,形成了東看西望盡是景,墻里墻外皆成畫的意境。
通過回顧,我們發(fā)現(xiàn)造園不是單純地摹仿自然,再現(xiàn)原物,而要求創(chuàng)作者真實地反映自然,又能體現(xiàn)出自然的多姿多彩。它有的似山林水鄉(xiāng),有的庭院深深,各具特色。如蘇州拙政園,經(jīng)過造園家的巧妙布置,使這一帶原來的一片洼地變成了池水迂回環(huán)抱、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園林景色,真可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佳作。
園林是滿足人的需求的,但人的需求是有高低層次的。最初的園林是圈地養(yǎng)殖,田獵和蔬果用以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后來,園林有了高臺,有了宮殿,有了樓閣,祭天敬祖,顯示權威和地位,那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社會需求;最后,山水花木的量在增加,重要性在提升,而園林對人的實用性的低級需求在降低,山水花木的重要性是隨著人對園林的精神需求和藝術審美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的。
造園有山水花木、有亭臺樓閣,不難,所有的園林都可以做到;但把它們組合起來,做到“曲折幽深,詩情畫意”就難了,而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就難上加難了。道家的生活態(tài)度是審美的,因此,園林沐浴風月,如詩如畫。道家的思維方式是相對論,因此,園林以小為尚、小中見大;以簡為尚、以少總多;以靜為尚、靜中觀動。
通過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回顧,對道家哲學思想的總結,我們找到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基礎與構園依據(jù)。道家思想對園林藝術的滲透,既有道家作為隱逸等社會文化心理的積淀,也有其哲學思想的直接介入,而更主要的還是道家美學思想對園林藝術精神的浸潤,這里牽涉到藝術、審美,牽涉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蔣湘琴.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界,2001,(3).
[3]林姍.道法自然——道家哲學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影響[J].科技風采,2008,(8).
[4]楊猛.道法自然——中國古典園林蘊含的道家哲學思想[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9).
[5]張家冀.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6]金晶.蘇州園林的植物配置及其文化意蘊[J].現(xiàn)代園藝,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