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霉菌毒素對豬的危害及防控
王曉艷
(山東省莒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76600)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對動物、人類和作物具有重大毒性的次級代謝產物。霉菌毒素的種類繁多,廣泛存在于飼料的原料中,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是通過谷物的生產、飼料的儲藏和運輸而產生的。不同的霉菌所產生的毒素各不相同,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相同,其中毒性最大的有黃曲霉毒素、赭曲霉菌毒素、玉米赤酶稀酮、嘔吐毒素、T2毒素等。筆者認為:(1)霉菌毒素普遍存在。(2)大家對于霉菌毒素認識一致。(3)飼料中霉菌毒素危害嚴重。下面,筆者根據(jù)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就這一問題做一簡單總結。
1.1 影響飼料的適口性,降低采食量 飼料霉變過程中霉菌生長消耗了飼料中的營養(yǎng)物質,并分解飼料中的蛋白質和糖化淀粉,產生異味,具有刺激氣味、酸臭味道、顏色異常、粘稠污穢感等變化,而豬的嗅覺又非常靈敏,因此霉變飼料嚴重影響飼料的適口性,降低豬的采食量。
1.2 改變飼料的營養(yǎng)成分,降低動物對養(yǎng)分的利用 霉菌生長也需要營養(yǎng)物質,其營養(yǎng)需要來自飼料。飼料霉變后在微生物酶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飼料的組成成分發(fā)生分解,營養(yǎng)價值嚴重降低。豬群采食霉變飼料后生長速度緩慢。
1.3 危害豬群健康,引起急、慢性中毒 飼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畜禽發(fā)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有的霉菌毒素還具有致癌、致突變和致畸的作用。如飼喂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會出現(xiàn)急性中毒,輕者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可以康復;重者在2~3周后會出現(xiàn)腹水、下肢水腫、胃腸道出血等癥狀,甚至死亡。
1.4 破壞免疫系統(tǒng)、引起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主要是通過影響蛋白質的合成、阻礙生物轉化、破壞吞噬細胞等作用損害免疫系統(tǒng),導致免疫抑制的發(fā)生。
2.1 母豬群 生產母豬出現(xiàn)流產、早產、產期延遲,死胎、弱胎率上升,以及產后不發(fā)情、假發(fā)情、延長發(fā)情期,配種后流膿性分泌物,屢配不孕、難產率增高,母豬產后無乳、少乳,陰唇腫脹,尿液中有白色絮狀物等;后備母豬未到配種日齡出現(xiàn)外陰紅腫,未配種前流膿性分泌物,或假發(fā)情、不發(fā)情等。
2.2 種公豬 性欲降低、包皮炎、睪丸萎縮、精子成活率低、無精、少精、死精的現(xiàn)象增多,出現(xiàn)雌性化性狀,大大影響了繁殖率。
2.3 哺乳仔豬 發(fā)育不良,被毛粗亂,皮膚蒼白,外陰紅腫、水腫,四肢無力,外八字腳,嚴重者出現(xiàn)久治不愈的水樣腹瀉,后軀或全身哆嗦、抽搐及昏迷等。
2.4 育肥豬:生長緩慢、漸進性消瘦,皮膚發(fā)癢,丘疹、結痂,毛長粗亂,消化不良,脫肛,嚴重者豬只嘔吐,采食量下降,育肥豬出欄時間推遲。
3.1 加強檢測,嚴把原料進口關 首先應通過眼觀、嗅覺、手感等簡易方法對原料的顏色、氣味、濕度等初步的判斷,其次對引進的每一批原料都要進行檢測(包括霉菌毒素的定性或定量、水分含量等),有條件的可以自己檢測,沒有條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資質的檢測部門進行檢測,要把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控制在一個安全范圍之內。
3.2 防霉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產生的,,所以要控制霉菌毒素,最重要的是防止霉菌污染飼料原料。(1)減少污染,正確收獲和儲存谷物。要消除儲存中霉菌毒素產生的有力條件,保持飼料倉庫、加工和運輸設備干凈無污染,對生產線上容易長期殘留飼料的部位要定期檢查清理,對出現(xiàn)霉變和結塊的飼料要徹底清理干凈。(2)控制原料含水量,保持環(huán)境干燥。一般要求飼料原料的含水量不超過13%,對含水量超標的飼料原料應及時曬干;儲存飼料的倉庫要干燥且保持空氣流通,對儲存較久的飼料要定期進行水分檢測,含水量超標時應及時采取措施。(3)適當添加防霉劑和抗氧化劑。防霉劑可通過破壞霉菌的細胞壁和細胞內的酸來抑制霉菌的生長繁殖和產毒,當飼料中的含水量高于安全儲藏含水率上限標準時可考慮添加防霉劑。
3.3 去毒 飼料或原料發(fā)生重度霉變時,其養(yǎng)分已嚴重流失,且產生了大量的霉菌毒素,如果繼續(xù)利用,即能引起豬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后果嚴重,應當立即停用;輕度霉變的飼料和原料,若全部丟棄會損失慘重,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脫毒處理。(1)物理脫毒法:碳酸鈉溶液清洗、人工將其檢出、高溫法、輻射法、微波法、溶劑浸提法等。(2)化學脫毒法:化學脫毒法主要是采用堿或氧化劑進行處理脫毒。(3)酶解法:選用某些酶(如內酯酶),利用其降解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壞或降低其毒性。(4)吸附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這一類物質可以吸附霉菌毒素,減少其被動物吸收后對養(yǎng)殖生產造成的危害和在畜產品中殘留,如活性炭、沸石、白陶土。(5)生物學方法:利用某些微生物的生物轉化作用,能破壞霉菌毒素的化學結構或降低霉菌毒素的毒性。試驗證實微生物酶、米根酶、黑曲酶、枯草桿菌等對去除黃曲霉毒素有較好的效果;利用乳酸桿菌發(fā)酵的方法處理飼料也具有相似的效果,不僅可以降低飼料中霉菌毒素的毒性,還可增加飼料營養(yǎng)菌體蛋白,改善適口性。
豬的霉菌毒素中毒暫時還沒有特效解毒劑,生產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發(fā)現(xiàn)豬群出現(xiàn)霉菌毒素中毒,應立即停喂或停用可能被霉菌毒素感染的飼料或原料,特別是玉米。(2)中毒較輕的豬只關鍵在于保肝、利尿、解毒;嚴重的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300~500ml和VC1~1.5kg靜脈注射,同時在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水溶型VC或提高機體抵抗力的藥物或添加劑,利于毒素的排出,增強抗病力。(3)加強護理,嚴格消毒,防止繼發(fā)病的發(fā)生。
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危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共同關注且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廣大養(yǎng)殖朋友們應當高度重視霉菌毒素所造成的影響,正確認識霉菌毒素對養(yǎng)豬生產帶來的危害,切實做好霉菌毒素的預防處理工作,大力推廣健康養(yǎng)豬模式,真正讓豬吃上安全飼料、放心飼料,確保豬場生產的順利進行和豬場效益的實現(xiàn)。
(2014–06–02)
S852.66
B
1007-1733(2014)08-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