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嶺,朱俊鳳
?
穴位埋線治療干燥綜合征30例
朱俊嶺1,朱俊鳳2
(1.紹興市中心醫(yī)院,紹興 312030;2.北京聯(lián)合亞美綜合門診部,北京 100068)
干燥綜合征;穴位療法;埋線
干燥綜合征是一個主要累及淚腺及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1]。本病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尚不十分明確,西醫(yī)多采用免疫調(diào)節(jié)劑與糖皮質(zhì)激素,療效欠佳[2]。筆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穴位埋線治療干燥綜合征3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3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61歲,平均(39±8)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平均(4.61±1.50)年。全部符合干燥綜合征國際分類(診斷)標準[3],并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診斷標準[4]。
主穴取廉泉、曲池、腎俞、三陰交、太溪、太沖。燥毒勝者加合谷;腮腺腫大加頰車。先用龍膽紫在穴位處作一進針標記,以0.5%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醫(yī)者右手持針,針頭頂壓于所埋穴位,左手將一段已消毒的0號羊腸線(將0號羊腸線剪成1.5 cm的小段,使用前浸泡于75%乙醇中30 min)套于埋線進針尖端的凹槽內(nèi),然后用左手拇指繃緊穴位皮膚,右手持續(xù)緩慢進針,針尖缺口向下15~40°角刺入,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 cm,將腸線埋于穴內(nèi)肌層,隨后出針,針孔碘伏再次消毒,外敷無菌紗布。15~20 d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埋線5 d內(nèi)囑患者避免針孔感染。
臨床緩解: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理化檢查恢復正常。
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94%,理化檢查趨于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69%,理化檢查有所下降。
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加重者。
30例患者中,臨床緩解7例,顯效13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治療次數(shù)最少3次,最長2個療程。
干燥綜合征屬于中醫(yī)學“燥痹”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燥勝則干。”其發(fā)病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陰虛燥熱;后天勞倦,久病傷陰,外感風寒暑燥火之邪,陽熱亢盛,導致津傷液耗,陰血虧虛,諸竅失于濡潤,日久瘀血閉阻,絡脈不通,累及皮膚、筋骨,深入臟腑而成本病?;静C為陰津虧虛,病理因素主要為燥熱瘀血,屬本虛標實之證[5]。故治擬滋陰潤燥為本,清熱通絡為標。《靈樞·脹論》:“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敝委熒?取廉泉穴可以引陰液上濟;曲池,本穴屬水,取之滋陰養(yǎng)血以清燥解毒;太溪乃足少陰原穴,取之以滋腎水;取腎俞以培元固本;三陰交配以太溪穴,用以滋陰降火、滋水涵木;太沖為肝經(jīng)原穴,取之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絡生津。燥毒勝者加合谷以加強清熱養(yǎng)陰;腮腺腫大加頰車以宣散局部氣血之壅滯。諸穴共用,津液得生,燥病可除。
本研究表明,通過辨證取穴與循經(jīng)取穴相結合,運用穴位埋線治療干燥綜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操作簡便,無毒副反應,患者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應用。
[1] 栗占國.臨床風濕病手冊[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2.
[2] 馬林,李坤英,趙秀敏,等.穴位注射加針刺治療干燥綜合征35例[J].中國針灸,2004,24(9):627.
[3]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干燥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7):446.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
[5] 邊曉東,王壽偆,羅開濤.針藥結合治療干燥綜合征60例[J].山東中醫(yī)藥雜志,2011,30(3):178.
2014-01-10
朱俊嶺(1973 - ),男,主治醫(yī)師,博士
1005-0957(2014)08-0759-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