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敏 趙顏
(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廣西響銅器制作工藝研究
關雪敏 趙顏
(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廣西響銅器的使用和制作歷史悠久,本文通過對廣西博白縣文地鎮(zhèn)曾氏兄弟作坊的實地考察,了解響銅的古今配方及響銅器制作過程,并對中國傳統(tǒng)響銅器的制作工藝加以介紹。
響銅器;銅鑼;制作工藝;廣西
廣西博白文地鎮(zhèn)響銅器制作歷史悠久,素有“響銅器之鄉(xiāng)”稱號,是我國手工制作響銅器僅存不多的地方之一,曾氏兄弟作坊是其中的佼佼者。曾氏兄弟作坊按照客戶訂單進行響銅器制作,產(chǎn)品優(yōu)良,遠銷東南亞。
響銅器制作工藝是手工藝的突出代表,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種。響銅器產(chǎn)品以銅錫合金為主要原料,經(jīng)過熔銅制坯,熱鍛冷鍛,定音等多道工序完成。制作一件音質(zhì)完美的響銅器需要多年的手工經(jīng)驗。
1.1 古配方
據(jù)明代醫(yī)學家、藥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卷八中記載:“人以爐甘石煉為黃銅,其色如金。砒石煉為白銅。雜錫煉為響銅”。另外,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卷十四中記載了“廣錫參和為響銅”和“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廣錫無鉛氣者入內(nèi)。鉦(現(xiàn)在一般稱其為鑼)、鐲(現(xiàn)在一般稱其為銅鼓)之類,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鐃、鈸,銅與錫更加精煉”。這些史料中均詳細記載了銅與錫的比例為8∶2,也就是說80%的銅加上20%的錫形成的銅錫合金就是響銅器制作的原材料。這是中國傳統(tǒng)響銅器制作的古配方,代代相傳,一直沿用至今,幾乎不曾發(fā)生變化。
1.2 曾氏配方
博白曾氏兄弟獅鑼鼓作坊關于響銅器的原料配方(據(jù)傳承人曾昭泰介紹):一斤銅加二兩七八的錫。這個是用純凈的銅和錫來配的。按照如此比例折算,曾氏的響銅器制作配方大約是78%的銅和22%的錫構(gòu)成,基本上接近古配方。由于曾氏作坊大多數(shù)的原料來自于自己店面回收的破鑼爛镲,所以基本上不需要再添加銅或者錫了,直接把破鑼爛镲打碎作為原材料。考慮錫容易揮發(fā)的問題,在使用破鑼爛镲作為原材料時,通常會加入部分錫塊,以保證響銅器里面22%的錫含量。至于熔銅的過程中需要添加多少錫塊的分量,通常是按照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進行添加,差異不大。
傳統(tǒng)響銅器制作工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熔銅、澆注、熱鍛淬火、調(diào)音、定音等。曾氏兄弟作坊雖然和中國傳統(tǒng)響銅器制作工藝在使用器具上會與古時有些許不同,但其整個響銅器的制作流程還是與古法一致。
2.1 熔銅
熔銅是響銅器制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熔銅的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到響銅器最后的音色、音質(zhì)。熟練掌握熔銅的火候,對工人的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曾氏兄弟作坊里配制青銅溶液,熔銅設備只有幾個簡單的坩堝。
稱重。根據(jù)不同的樂器類型,按照純銅78%、純錫22%的原料配比用大稱稱出合適的重量放進坩堝里。
工人把裝在桶里的原料倒進坩堝里,使用一個長200cm的鐵夾子把坩堝放進化料爐里,一次是放置6個坩堝,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好,然后蓋上磚頭。爐口會有電力鼓風機,加緊鼓風,為化料爐補充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在化料爐里充分燃燒。
期間,工人會不斷觀察銅錫熔化情況以及銅液顏色等。每次熔銅的時間大約是20分鐘左右,一次可以熔料5千克左右。熔銅的溫度在1 200℃以上。
每次熔銅完成之后,都需要重新添加黑煤,以便進行下一次熔銅。
2.2 泥范澆注
中國勞動人民通過世世代代的長期勞動、生產(chǎn)實踐,創(chuàng)造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傳統(tǒng)鑄造工藝。其中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被稱古代三大鑄造技術。曾氏兄弟作坊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泥范鑄造。
澆注時,工人使用大鐵鉗子鉗住滾燙的坩堝,手腳麻利地將坩堝里滿滿的銅液快速地注入澆口(在工人看來,響銅器是很嬌氣的東西,搶不到足夠的火候,質(zhì)量就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在澆注銅液的過程中必須動作非??欤~液通過泥范里特意刻出來的紋路流進各個缺口里,慢慢冷卻成型。澆注出來的銅錠呈餅狀,厚約1厘米,稱之為銅餅。
一坩堝的銅液可澆注銅餅4到8個不等,依需要制作的響銅器尺寸大小規(guī)格而定。
2.3 熱鍛淬火
銅餅需經(jīng)多次加熱鍛打才能達到產(chǎn)品所要求的形狀、大小和厚薄。鍛打前必須將銅餅加熱才能進行鍛打,這就是熱鍛。
待銅餅受熱變成火紅色時,一人會使用長長的鐵棒(頂端部分為扁平狀,手持部分是木頭樁子)把銅餅從爐灶里取出,一人用大鐵鉗將銅餅鉗放在空氣錘的鐵砧上。工人踩下空氣錘的開關,雙手手持大鉗子鉗住銅餅,慢慢轉(zhuǎn)動銅餅的位置,空氣錘就會一錘一錘地打在銅餅上,使銅餅變薄。
銅镲是在銅餅打薄之后,才使用空氣錘打出凹凸點,這個過程也是熱鍛的過程。
當鑼镲雛形的邊因為空氣錘的敲打而開始顯示出不平整的時候,會使用木錘對它的邊進行壓磨,使其重新變得平整。
銅鑼的熱鍛會比銅镲的稍微復雜一些。在進行銅鑼的銅餅捶打的時候,每次當錘點離邊線大約3cm的位置時,鍛打5次左右,鑼邊即可立起。當鑼立起的時候,使用板錘進行打邊,使鑼邊直立。重復以上動作,直到銅餅顏色開始暗黑,再次投進爐灶進行熱鍛以便進行下一輪的鑼邊敲打。
在銅餅打薄成銅鑼或銅镲雛形的過程中,工人每次都是將厚薄相等的銅餅疊在一起鍛打,每加熱一次調(diào)換一下2塊銅餅的上下位置,這樣可以使2塊銅餅的受力均等,保證鍛打出來的鑼镲雛形在厚薄程度上基本相同。
2.4 冷鍛整型
將熱煅結(jié)束的響銅器雛形用不同型號的鐵錘和鐵砧子進行加工鍛打。
為了給銅鑼镲去除氧化皮,工人會將多次鍛錘之后的響銅器雛形浸泡在鹽水中,待完全冷卻之后取出,然后放入爐灶加熱,燒至通紅,從爐中取出,邊上會有工人立即用木錘將響銅器的邊邊壓平,投入冷水池中淬火,出來的響銅器雛形呈黃色。
響銅器熱鍛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是加熱溫度,熱鍛后的淬火是下一步冷鍛的關鍵技術,在沒有任何儀器檢測溫度的情況下,這些技術關鍵全是前人在鍛造過程中通過不停地觀察銅餅在熱鍛淬火過程中的顏色反應等,慢慢總結(jié)出來并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是中國響銅器制作技術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2.5 剪邊切邊
傳統(tǒng)的響銅器制作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鐵剪對響銅器雛形進行剪邊,曾氏兄弟作坊雖然在制作工藝上保持了傳統(tǒng)的流程與步驟,但在對響銅器雛形進行修邊剪邊的過程中基本上使用電動的車床來進行,這樣得到的響銅器在外輪廓上更為規(guī)整。由于車床是不能完整切下整個響銅器雛形外輪廓多余的邊,車床會在響銅器的雛形上留下一條深深的切痕,所以需要工人使用鐵錘把多余的邊給錘下來。
2.6 第一次定音
在進行響銅器拋光之前,需要進行第一次定音。工人使用小錘子敲打響銅器的各個部位,并用小鋼尺測量各個平面,盡量使每一個平面保持平行,調(diào)整響銅器的厚薄程度,工人需要在保持響銅器厚薄基本均勻的情況下再不斷對個別不平整的地方進行拉緊和放松分子之間的組織結(jié)構(gòu),使響銅器產(chǎn)生較為理想的音色。
2.7 拋光
在曾氏兄弟作坊里,從1990年開始對響銅器的拋光使用電動車床來進行。工人把響銅器放在車床上固定、進行旋轉(zhuǎn),使用傳統(tǒng)刮刀(刀口刀柄總長為100cm,刀口為4.5cm×5.5cm)刮平刮亮響銅器的正反兩面,即把刮刀從響銅器的里面往外面進行拉延就可以了。拋光除了可以使響銅器在外觀上更為亮色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刮平在鍛打過程中泛起的銅皮等雜質(zhì)。如果不刮平這些銅坯雜質(zhì),響銅器的音色效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8 第二次定音
在博白本地,第二次定音稱為“鳴鑼定音”。對響銅器進行完全拋光后,由于響銅器在成型過程中鍛打力度的不均勻和拋光過程中對響銅器表面刮皮不平整,直接導致因為響銅器表面的厚薄不均勻,反映出響銅器的音色不均,聲音達不到我們需要的效果,所以會深入地對響銅器進行調(diào)整音色、音質(zhì)和音調(diào)等。
響銅器的功能發(fā)展到今天主要有三方面。
3.1 娛神功能
在古代,據(jù)《宋史·蠻夷傳》記載“溪峒夷僚疾病,擊銅鼓、沙鑼祀神鬼”。講的就是古人祭祀神鬼時需要使用響銅器的場面?!吧宠尅笔且环N地方鑼的名稱,如現(xiàn)今的鑼名“大抄鑼”、“云鑼”、“蘇鑼”一樣。另外很多民間活動,比如祈雨祭祀龍王時也會出現(xiàn)各種敲鑼打鼓的場面。
3.2 娛尸功能
響銅器的娛尸功能最重要表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喪葬鑼鼓樂?!皧适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明史》卷六十《士庶人喪禮》:“洪武元年,御史高元侃言京師人民循習舊俗,凡有喪葬,設宴會親友,作樂娛尸,競無哀戚之情甚……”記載的是當時京師人民在喪葬的時候,作樂娛尸的場景。
娛尸的精神基礎來自于靈魂不滅的觀念以及祖輩相傳的守孝盡孝倫理。親人遠逝,悲痛之情無法抒發(fā),嗚咽而發(fā)悲歌,動容而舞之,讓親人在人間的最后一程能夠看到后人的留戀與不舍,這是生命的悲歌,也是生命的歡歌。喪葬中的生之眷戀與死之恐懼同時占據(jù)了親人的心理,遠遠超越了一直以來的生死觀。喪葬儀式中的“喜慶”之意是對自己未來死亡的預見,反映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于是為自己構(gòu)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認為死亡會把人類帶進一個新的世界,亡靈會在新的世界里幸福生活。
鑼镲等響銅器作為喪葬儀式中的重要道具始終伴隨整個娛尸活動,很好地表現(xiàn)了喪葬儀式過程中既悲戚又歡慶的氣氛。
3.3 娛人功能
娛人功能是娛神功能的發(fā)展?,F(xiàn)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古時很多的娛神活動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已幾乎消失殆盡,娛神活動慢慢變成娛人活動。比如,博白的獅龍舞活動。
在博白,村民們認為春季舞龍,可以寓意今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干旱時舞龍,可以祈雨,使農(nóng)業(yè)免受干旱困擾;舞龍到各家,可以消災驅(qū)邪,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等。舞獅則代表著給各家各戶帶來歡樂與幸福,代表著人們心中對新年的美好祝福,是對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博白當?shù)馗鞣N民俗游藝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娛人的功能,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我國農(nóng)民多有民間信仰崇拜,獅子和龍作為瑞獸,是農(nóng)民崇拜的神物,認為舞獅舞龍可以驅(qū)邪壓鬼,也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傳統(tǒng)的鑼鼓樂在民俗活動中起到了雙重的娛人娛神功能。
響銅器作為娛神、娛尸、娛人活動中最重要的樂器,始終伴隨整個活動的進行,在活動中表現(xiàn)了各項需要的氛圍,讓身在其中的人受到情緒上的感染。
中國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使用響銅器——銅鈸至今已經(jīng)有1 500多年的歷史了。鑼、鈸、鐃、鼓均稱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及民間各種慶典的打擊樂器。制作響銅器的銅錫合金配方一直繼承下來,從宋應星最早的記載到今天民間手工作坊的配方基本無二,總結(jié)起來的制作步驟也基本是一樣的。
[1]孫淑云,王克智.中國響銅器的實驗研究[J].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p262—277.
[2]孫淑云,羅坤馨,王克智.中國傳統(tǒng)響銅器的制作工藝[J].中國科技史料第12卷,1991,4.
[3]許璐.鄂州牌子鑼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9.
[4]史濟堂.臨汾威風鑼鼓探究[D]山西大學,2012.
[5]栗曉洋.民間音樂——西平大銅器的調(diào)查與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6]關肇元.話說饒鈸镲大家族——镲的起源與傳播[J].漫步樂林,2012,57—61.
N092
A
1003-5168(2014)04-0062-02
關雪敏(1986.9—),女,廣西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