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炯 田 琳 魏龍飛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
地質資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重要物質體現(xiàn),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地質資料的匯集歸檔,對以后實施進一步地質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質資料匯交是對在地質工作過程中取得的原始地質資料、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進行匯集整理歸類,使其可長期保存、可以持續(xù)利用。匯交內容主要包括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按其在匯交過程中存在的形態(tài)分為紙介質和電子文件。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雖已有完整的規(guī)范要求,由于過去一些從事項目的工作人員缺乏對資料工作的重視,未能在平時工作中對相關資料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化處理,給資料匯交整理帶來很多的麻煩。現(xiàn)結合筆者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資料匯交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與相關科技人員互相交流。
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野外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它真實反映出地質現(xiàn)象的基礎信息,是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的重要基礎,這些資料的匯交要求齊全完整、真實。
原始資料很多,專業(yè)性強,整理起來工作量很大,首次整理時不知從何著手,這要求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附件一一列出了原始地質資料八大類匯交細目,原始地質資料的匯交按此匯交細目執(zhí)行,而整理歸檔的規(guī)范應按照《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guī)則》(DA/T 41—2008)進行。
原始地質資料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資料、報表不是很規(guī)范,同類資料紙介質大小不同,有些地質資料不是很完整,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地質工作中要非常嚴謹。原始地質資料整理匯交時,紙介質原始資料應按DA/T 41—2008《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guī)則》進行歸類整理,除報告、設計方案、附圖外,其它要按照科學技術檔案的規(guī)范進行裝訂成冊,認真填寫每冊封面上的種類、名稱、頁數(shù)、工作單位、歸檔日期。然后編制“地質檔案文件目錄”,按歸類填寫封面上的分類代字和順序號,順序號不是文件在各類中的序號,而是整套資料的流水排號,這些看似簡單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地質檔案文件目錄”的編錄是根據(jù)資料的內容編制分類的,其中的條目是紙介質各冊資料的匯總,內容應和紙介質的資料名稱一一對應;內蒙古自治區(qū)匯交要求,在匯交原始資料時,有些資料如野外記錄本、實際材料圖、野外手圖等有需著墨的部分,按要求重新著墨,書寫工整、字跡清晰、著墨牢固,便于長期保存。
原始地質資料整理分類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各類原始資料的分類定義。對可能出現(xiàn)分類模糊等問題,如某些野外繪制圖件的歸類問題,應該歸成果底稿、底圖類,還是野外地質觀察類,某些文檔應該是中間性綜合資料類還是技術管理文件類等,應該與匯交機構多進行溝通和咨詢,同時咨詢本單位資料管理人員。
原始資料的電子文檔匯交時原則上和成果資料匯交要求相同,即電子文檔與紙介質應該一一對應,但由于部分紙介質原始資料數(shù)字化有一定難度,因此部分原始資料如野外記錄本等,目前內蒙古匯交中未強制進行數(shù)字化。
在必須包含電子文檔的原始資料中,項目的總體設計(工作方案)的設計書的編排應按照成果資料編排方式進行,即要包括正文、附圖、審批類、其它類等分類排版,制作成包括源電子文件、存檔電子文件及附加性電子文件(電子文件登記表、載體外標簽等)的電子文件,并打印紙介質文件,保證紙電一致。
其他必須形成電子文檔的原始資料至少包括評審意見書、初審意見書、任務書、勘查資質證書、勘查許可證等。
我院匯交的地質資料中,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源電子文件一般可以分為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審批類、其它類等,其各類資料的編排規(guī)范均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中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在此不做贅述,僅就排版匯交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文字部分一般包括正文、附表、附件、審批類、其它類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是編排格式的規(guī)范性、文檔的齊全性和完整性、紙電介質文檔的對應性和一致性等。
(1)編排格式的規(guī)范性
為了保證成果資料編排符合規(guī)范,資料匯交制作人應按照項目工作的任務要求、按照相應的報告編寫規(guī)范、制圖規(guī)范和標準,按照《格式要求》的規(guī)定制作所有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
報告正文在編輯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報告的封面、目錄、內容摘要,特別是各級標題的定義和格式、正文的字體格式和字號,都應按DZ/T0131-94要求規(guī)范編排。
正文、附表、附件和其他類的文件封面的提交時間容易出現(xiàn)錯誤,其提交時間應與評審時間對應;項目名稱及編號、工作起止時間、工作范圍、投資、本次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順序編寫,其中有些內容容易顛倒或缺少,比如項目名稱、或投資等。報告的目錄按順序編為:正文目錄、附圖目錄、附表目錄、附件目錄、審批類目錄、其他類目錄。另外應特別注意各文件目錄與實際頁碼的一致性。
附表類文件,內容類別不同的表格應分冊制作,且每一個附表均應有表名和表欄頭。制作附表類文件時,應采用表格命令或插入文件的方式來直接制作,附表類文件的表名要使用標題命令進行定義,使用軟件自動生成目錄。
一些文件性資料,沒有手工錄入而是采用掃描形成的柵格圖形文件,如地質勘查資質證書、地質勘查項目任務書、評審意見書、審查意見書、野外驗收意見書,掃描后應進行整飾,包括傾斜校正、去除底灰和黑色邊框、保持原文件大小等。
另外,外標簽要按規(guī)范填寫,電子文檔登記表中的電子文件名及其文件題名的填寫尤為重要,不可省略文件名或文件題名的內容,必須按照要求在登記表中正確、規(guī)范地填寫,要做到與文件名稱相互一一對應。
(2)文檔的齊全性和完整性
主要包括匯交時應仔細對照匯交聯(lián)單填寫與實物數(shù)量是否符合,以防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出現(xiàn)缺少問題。如:審批文件、地質檔案原本登記簿等,紙質資料缺少電子文件登記表、評審備案證明、評審意見書、涉密登記表等。
(3)紙電介質文檔的對應性和一致性
紙電介質文檔的對應性和一致性是匯交規(guī)程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特別是在文檔的匯交修改等修改規(guī)程中更易出現(xiàn)。
經??赡艹霈F(xiàn)的問題包括:插圖圖片覆蓋文字,這主要是由于文字增減導致版面變化,而插圖的排版格式可能允許某種情況下覆蓋文字造成的,而且如果正好覆蓋了整段文字,甚至可能檢查發(fā)現(xiàn)不了;編輯標記沒有刪除導致版面混亂,排版時必須注意隨時刪除標記標記;表格數(shù)字紙電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表格過大,或打印紙質文檔后發(fā)現(xiàn)電子文檔有錯誤僅對電子文檔進行了修改,而忽略重新打印問題;文字有缺失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一般是電子文檔超版面未打印出來,或轉PDF文件時發(fā)生;打印字體與電子文件字體不一致,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設定使用打印機字體,而打印機無該字體,或在轉電腦存儲后,該電腦沒有所選字型字體等。
圖形文件包括附圖文件和插圖文件。
附圖類源電子文件的格式原則上不作限制,內容、幅面大小、用色標準、圖例符號、責任簽等應按照地礦行業(yè)標準及相關制圖標準執(zhí)行,在編制附圖類電子文件時,應按照一張圖一個順序號的原則統(tǒng)一編號。存檔電子文件按一張圖一個電子文件、源電子文件按照一張圖一個文件夾的原則編制。
附圖類的存檔電子文件應盡可能通過對源電子文件進行制作或轉換而得。在制作或轉換形成存檔電子文件時,分辨率的選取以保證圖形的精度和清晰度為準,一般可取300dpi;對壓縮的JPEG格式質量因子取75以上。采用掃描等數(shù)字化方法形成存檔電子文件時的質量技術指標參照有關標準或規(guī)范執(zhí)行。
圖形文件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是圖件不清晰、圖形顯示方向不正確,圖件的色彩紙電不一致,轉換時丟色或嚴重偏色等。附圖文件還可能出現(xiàn)圖名和責任簽的名稱不一致、責任簽偏大或過小、圖面地質內容不全,在出圖時產生丟失信息、地質符號發(fā)生變化、與圖例不相一致,等等。這里不進行一一列舉和探討。
資料匯交是項目最終成果的提交,是課題工作的總結,通過一段時間的辛勤工作結出的碩果,果實的成熟度取決與從業(yè)者在工作過程中的認真度,資料的取得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從業(yè)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按相關規(guī)范要求操作,這樣匯交時會很輕松完成。
匯交過程是個協(xié)作過程,比如:野外地質資料的取得、報告的編寫、圖件的制作、打印輸出裝訂、圖紙折疊、資料匯交等,需要各項專業(yè)人員相互間有個默契配合。
匯交制作者必須熟悉相關匯交排版制作規(guī)范,包括《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國土資發(fā)〔2006〕210號);《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guī)定》(DZ/T 0131-94);《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guī)則》DA/T 41—2008,對規(guī)范的不熟悉是是否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