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若+李岳松
法醫(yī)昆蟲學為我們揭示了人類死亡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面對死亡,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遠非征服與被征服,保護與被保護這么簡單。事實上,人類和所有其他動物一樣,生于大地,最終也將歸于泥土,在死亡面前,眾生依舊平等。
尸體與昆蟲
人死亡后,尸體組織蛋白在體內外細菌的共同作用下分解,同時釋放出腐敗氣體。這些氣體會吸引一些食腐昆蟲前來定居產卵,某些敏感的蠅類甚至幾分鐘內就可趕到“死亡現場”。由于昆蟲等節(jié)肢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所以,通過尸體上昆蟲的種類,幼蟲的生長和發(fā)育情況,再結合環(huán)境特點就可大致推算出死者的死亡時間。一般來說,最先出現在尸體上的是麗蠅等雙翅目昆蟲。當這第一批“食客”長大后,它們并不會在原地再次產卵,而是選擇另覓佳處;因此,在尸體腐爛進入中晚期后,蒼蠅就比較少了,而鞘翅目的閻甲、步甲等捕食性昆蟲逐漸占據主流;當尸體進入高度腐爛或干化期時,隱翅蟲和露尾甲將出現較多。蟲群種類的更迭情況能幫助法醫(yī)判定尸體狀況。
如果死者生前沒有遭受外傷,昆蟲則會選擇將卵較多地產在尸體天然的開孔部位,如鼻、眼、耳、肛門等處;如果死者生前受到暴力侵害,則傷口處會聚集蠅卵;遭到性侵犯的死者,生殖器部位會有較多蠅卵;如果生前受到藥物毒害發(fā)生大小便失禁,那么衣物相應部位會吸引特定蠅類;以殺蟲劑自殺的死者,口部藥物流經部位昆蟲的繁殖會減緩;而通過現代技術測定昆蟲體內的藥物成分和濃度,也能幫助法醫(yī)鑒定死者死于何種藥物中毒。如果在死者身體上找不到任何昆蟲也有意義:這說明尸體曾被冷凍、密封或深埋。
一個特殊的案例
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一個很特殊的案例,一位年輕的女士參加了一個鄉(xiāng)間的大型戶外聚會,結束后人卻意外消失。據目擊者介紹,最后一次看到死者出現是在10月9日的午夜前。在10月15日下午2時,尸體在離某公路較遠的草叢中被發(fā)現,死者身體半裸,警方懷疑其遭到了性侵害。
警察、驗尸官對死者及其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調查, 當時,加拿大警方并不把法醫(yī)昆蟲學作為常用的方法應用于命案調查,所以警方并沒有特意收集昆蟲學方面的證據。但是在現場,警方拍攝了大量細節(jié)特征清晰的照片,給之后的案件調查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了案件偵破必不可少的證據。
由于發(fā)現尸體的時間較晚,加之尸體暴露于戶外現場,大多數關鍵物證都已遭受破壞,因此案件多年來懸而未決。直到近年加拿大皇家騎警和溫哥華城市警察組成了新的小組來處理未解決的兇殺案,人們才得以發(fā)現這件懸案迷霧背后的真相。警方首先使用了DNA、指紋分析等常規(guī)技術方法進行調查分析,這些調查結果都指向當晚聚會中的一個男人身上。就在警方斷定嫌疑人在畏罪潛逃20多年后,終于要被繩之以法的時候,案件又出現了波折。
在審訊過程中,犯罪嫌疑人供認他確實與受害者發(fā)生了性關系,但聲稱受害者是自愿的,所以尸體體內提取到他的精液DNA。緊接著他又說,在10月13日午夜之前,當他與死者發(fā)生性關系之后分開時,她還是活著的。犯罪嫌疑人又辯解說,“她一定是在聚會后的某一天被殺的”, 不然當年搜索隊肯定會很容易地在聚會現場找到她的尸體。調查再一次陷入了困局。
雖然當年從死者失蹤的第二天中午警方就開始了大范圍的搜索,但搜索隊只是沿著道路和溝渠進行搜索,并沒有進入田間。當搜索隊找到她時,發(fā)現尸體躺在一片相對較低的草坪上,然而現場照片表明,在遠處是很難發(fā)現尸體的。根據現場勘驗記錄記載,搜索隊發(fā)現尸體的過程具有偶然性,當一個搜索隊員爬到一個農業(yè)建筑的頂部俯視整個區(qū)域時,碰巧發(fā)現了尸體。這與犯罪嫌疑人的辯詞中所稱“如果10月13日午夜她就在那里的話,搜查人員會很快發(fā)現她的尸體”相矛盾,但死亡時間究竟是何時成了本案的關鍵所在,需要進一步查證。
這時,保存下來的大量現場照片成為案件的突破口,也為法醫(yī)運用法醫(yī)昆蟲學來解答尸體死亡時間的問題提供了條件。法醫(yī)用昆蟲來確定死亡時間主要需要三個數據,一是犯罪現場的溫度,二是在尸體上生長時間最長的昆蟲的年齡,還有昆蟲的種類。通過查詢犯罪現場附近一個氣象站的數據,警方得到了以下記錄:10月13、14、15日的平均氣溫分別為10℃、12℃、12.6℃,最高氣溫分別是17.8℃、21.1℃、20.8℃,最低氣溫分別是2.2℃、2.8℃和4.4℃。
在這個案件中,唯一的昆蟲學證據來源于照片,沒有直接的檢查可以做,這無疑增加了很大難度。幸運的是,當年的現場勘察人員在死者頸部區(qū)域拍攝了特寫照片,因為死者是被勒致死,這個區(qū)域的挫傷吸引了昆蟲的活動。在靠近挫傷的位置有大量蒼蠅產下的卵,再對這個區(qū)域的照片仔細觀察,發(fā)現小部分卵已經孵化并進入了挫傷部位。這組照片明顯地顯示,大部分的昆蟲仍處于卵的階段,但大約有10%的卵已經孵化,正從產卵處向挫傷傷口移動。讓調查人員欣喜的是,犯罪現場勘察人員在勘察記錄中寫道“看到卵和蛆”,證實了蛆蟲的存在。
卵的發(fā)育和孵化受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較大,當地晚間環(huán)境溫度會有3℃~ 4℃的波動,晝夜溫差可達 20℃左右,我們把變化的數據轉換為熱量單位并轉化為累積時間(以小時為單位)。如果所需的累積時間從10月13日午夜開始,并對蠅蛆進行累積記錄,可以通過計算得知,死者頸部的卵最遲產于10月14日上午。蠅類通常不會在晚上產卵,更不會在像13日晚上這么低的溫度下產卵,所以卵大致產于10月14日的清晨。因此,法醫(yī)專家做出結論:死亡時間在14日清晨至上午10點之間,死者遇害時間不可能發(fā)生在10月14日上午之后。
法醫(yī)昆蟲學的證據證明了犯罪嫌疑人有作案條件,排除了他不在場的證明,加之DNA和指紋比對等鑒定結論,最終當地法院判處犯罪嫌疑人一級謀殺罪成立,判處無期徒刑。一件塵封20年未破的懸案終于在法醫(yī)昆蟲學的幫助下真相大白。
另外,昆蟲還能告訴我們發(fā)現死者的地方是否為第一現場,因為昆蟲給尸體帶來變化的同時,也會給周圍環(huán)境、土壤等帶來變化。根據周圍環(huán)境中食尸昆蟲的種類是否與死者相符,可以推斷尸體是否被移動過;如果尸體發(fā)現時處在一個密閉的環(huán)境內,而身上又有麗蠅等蟲卵,則說明尸體可能是由開放環(huán)境轉移到此處的;如果尸體上的昆蟲種類提示腐爛時間較長,而下方土壤中昆蟲種類提示腐爛時間較短,則也可能說明死者尸體曾被移動過。還原和尋找犯罪的第一現場是偵破案件的關鍵,在這件事上,昆蟲是法醫(yī)的親密伙伴。
【責任編輯】林 京endprint